第三卷 萬里江山 第552章 李朝來使

「尚家的人?他們會來么?」張海對此當然不是一無所知,從前明的人那裡就了解到,早在多年前硫球前來朝貢的人就由東瀛強藩代替了。當初明朝冊封的船隊還同這些人發生過衝突。

如今這自稱是硫球來使的所謂「硫球使團」八成就是島津家包辦的。這在前明禮部的不少人中也是眾所周知的秘密。

「當然不是隨那些使團一起來的人,而是兩個月前經過我們外情的人費了不少功夫才最終請來的秘使。當然,為了防止意外,持有尚豐王的印信以為證明。」李峰迴到。

「這恐怕瞞不了把硫求當作自己屬地的人吧?」張海依然有些疑問。

「那些倭人對硫求一帶的控制並不嚴密,而且做為商貿之地來往的人眾多,我想這種聯絡應該沒有走漏風聲。即便走漏了消息,我看也沒有什麼大礙,畢竟密談的內容並沒有憑據。」李峰迴到。

張海原本自然而然的想到對那些冒充別國師團來的島津家的人施以顏色,但思索再三卻放棄了這個打算。從島津家歷史甚至未來的一些表現來看,這個強藩能夠從戰國時期延續到舊日本時代幾百年,必然在外交及見識能力上並非是簡單僅僅只有蠻勇的土著。他們在萬曆援朝的時候就同大陸上的軍隊打過交道,更不會不清楚新朝大軍是怎樣摧枯拉朽一般的在短短几年內掃平關內外奪得天下。如果自己對於這些人表現的太過強硬,那麼很可能使這些人為了避免惹禍上身主動放棄硫球,這對於今後對日尋機開戰來說多多少少是個麻煩。

因此,張海沒有決定首先召見真正的硫求密使,而是決定先按照次序決定見見島津家來的那些人。當然在這之前,按照以前的次序,朝鮮是中原王朝藩屬國中數百年來最為恭順矛盾也最少的一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南洋諸國,再次硫球,最後才輪的到曾經鬧過不少矛盾彆扭的東瀛。

舊時並沒有現代的大使制度,不過做為理論上的宗主國,自明代開始也有類似歸為禮部管轄的類似機構。如會同館,四譯館。負責各國來使的接待和翻譯工作。

新朝定都南京之後,因為張海等人的宅院一直並不輝煌氣派,負責這方面事情的李峰等人也不得不把這類機構降低要求,整個南京城負責口譯與接待的會同十八館似乎同尋常殷實人家的民宅沒有多大區別,四譯館內工作的舊有官員也是如此。現代時按照西方的規矩使館屬於使節的領地,而在此時還沒有這個規矩。十八館的主權屬於做為宗主國,君主隨時可以去各館光顧。各館的管理也完全由宗主國的人員負責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國際客棧一般。

自從明朝二百年前就定都京師以來,南京的會同館本來就破舊不堪,也就是近幾個月隨著殘明政權的徹底瓦解和新朝統一關內關外,這長期沉寂的南京會同館才有了些人氣。

第一個來華的當然也是朝鮮李家的使者,想看看這擁有強大戰爭潛力的新朝對待朝鮮問題的態度。

幾乎同明朝一樣,依賴於儒家知識分子階層的李朝也在16世紀後期開始逐步面臨黨爭,利益集團宗族化,依靠學田的田產隱匿等種種問題。儘管有這些問題存在,對於君主專制王朝來說這種類儒家知識分子利益集團仍然是傳統皇權的各種依靠中最為可靠的一種,至少使李朝在幾百年內雖然面對各種內患,卻很少因為內患而面臨亡國危機。主要的問題不過是外患而已,而在此時的朝鮮人看來,只要能夠有效的依靠大國,那麼外患就不是問題。

李倧不是合法上位而是通過宮廷政變才上位的朝鮮君主,因此即便是幾年前在新朝的壓力下風雨飄搖的殘明政權對於這位非法上位的新君也並不打算正式承認,甚至還要在史書上黑上幾筆。

而通過兩年以來的接觸乃至不少的傳聞,李倧在感到了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也看到了機會,那就是通過「事大」,徹底掃平這幾十年來的朋黨政治和國內利益集團,做一個像張海那樣擁有開國君主都未必達到的君權,若是西邊那個沒有完善制度的大國今後有什麼變故,更大的野心極理想的實現都不是沒有可能。

後金集團和殘明政權一同被掃平之後,朝鮮的核心外交對象其實只剩下了東倭和中華兩家,前者不用多說,如何同新建立的新朝政權相處就成了朝鮮國內政治的重中之重。其實除了李家自身以外,即便是支持李倧等人的「西人黨」對於張海等人這種看似武人當政一般的極權主義政權也幾乎沒有什麼好感,但如果同新朝交惡,又沒有人有把握應對其後果。

處於今後一些事情的政治考慮和當下的需求,四月初七的時候,張海沒有在會同館搞大殿內接見各國使團的排場。僅僅是在皇城中臨時搭建起來的一處很樸素如同民房一般的地方分別單獨私下會見各國使團中的要人。

這時代的中國懂外語的人大概類似於現代美國人當中懂越語或者緬甸語的人才,絕大多數都是譯館的官員,還有一部分是商旅,總之不是對於張海來說十分可靠的人。不過定都南京的兩年多時間以來精通三個傳統藩屬國語言的人並且對於隊伍還算可靠的人是有不少的,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態度上還算謙謹的朝鮮來使主動用還不十分熟練的南京漢話來交流。

張海等人免去了這些人的跪拜大禮之後,朝鮮來的使者先是表示感謝,接連又是一系列恭維的話,比較客套比較形式主義的恭維的話之後是看似實際的一些恭維話:「久聞新朝聖主武功蓋世,今日終於有幸得見。新朝征戰天下僅僅不過三年時間就平定了長城內外,實乃史上前所未見之戰功,薛項等也難以企及,必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