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立政

李凌剛剛到京城參加教坊司的邀宴,就有宮中的太監過來傳達皇帝的旨意,說是明天太子的兩位老師要在東宮授課,要他務必到場。

以前皇帝雖然重視太子的課業,但是卻還沒有到專程讓宮中太監過來通傳的程度。

看來兩位學士要講的內容非同一般。

五更的時候李凌就早早起來,百官早朝的時候就到了東宮。

李凌只是一個新晉翰林,若沒有皇帝通傳是不允許上早朝的,不過這樣也好,他並不想每日操勞。

他在太子的書房足足等了兩個時辰,幸好太子還算體恤他這個伴讀,期間讓人送了一份早點過來。

和平常不一樣的是這次是兩位老師一起過來,甚至皇帝也進入了書房。

在皇帝的示意下王華緩緩的走到了書桌前面說道:「《立政》篇是《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的一篇。根據記載,它是周公還政成王時為告誡周成王如何治理國家而作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篇文章!」

《立政》篇在總結夏、商亡國教訓時所提出的國家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重德慎刑。文中周公曾諄諄告誡周成王:夏桀亡國的教訓是弗作往任,是惟暴德。商紂王亡國的教訓是惟羞刑暴德之人,同於其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於其政。

因此周公告誡周成王要繼今立政,其勿以人其惟吉士,用勵我國家。

從周公的諄諄告誡中可以看到,他始終把布德於民和嚴格國家官吏的道德標準作為治國的根本,而反對泛用刑法。

這種重德慎刑的主張可以說是被中國後世歷朝政府所遵循的國家管理思想,也是儒家禮法兼治思想的起源。

皇帝大張旗鼓的要兩位學士在東宮為太子講述這篇文章,其意思不言自明,這是皇帝真的要為國儲君,開始培養太子處理國事了。

孔子要求為政以德。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為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孟子沿著這一思想繼續前進並強調禮治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出了施仁政於民的主張。

他說: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假日休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上,可使制梃以撻楚之尖甲利兵矣!

王華不愧是大學士,在文學領域鑽研了數十年,他引經據典,將一篇文章深入淺出講解的頭頭是道。

就連皇帝也被他的見解所吸引了。

等到王學士將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將明白以後,再也李閣老結合實際經驗闡述各種治國思想的利弊。

從歷朝國家管理思想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基本上是採納了禮、法兼治的主張。

即自漢以後各朝,均以儒家《六經》作為立法的依據。導致了歷朝歷代只能組建成一個禮法兼治的國家,而不可能成為一個純粹法制的國家。

「我大明朝以仁孝治國,做皇帝只求任人唯賢,做事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只要勤於政事,多聽賢臣的意見,大明必將國泰民安,國力蒸蒸日上!」

皇帝也參與進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純粹的法治或者按照聖人的想法進行德治都是行不通的。

皇朝實施了這麼多年,自然衍生出了一整套治理國家的方法,只要依照前人的路子走下去,做皇帝自然並不是很難。

「是,孩兒謹記父皇的教訓!」太子低聲答應道。

皇帝說的如此明顯,他自然知道其中所蘊涵的意思。

前一陣子鄭旺的案子鬧的沸沸揚揚,太子也從皇帝與皇后爭吵的言語當中知道了一些蛛絲馬跡。

他曾經一度認為自己不是皇后甚至是皇帝親生。

只是現在看來卻是他多慮了,若自己不是皇帝親生,皇帝何以會在病重的時候還惦記著他,又何必將萬里江山傳給他?

太子聽著兩位老師講解文章的時候他的眼淚流淌了下來。

心結一旦打開,太子決定以後要奮發圖強了。

原本歷史上的鄭旺妖言案一鬧再鬧,直到正德初年才將事主判了死刑。

正德皇帝一再遭受刺激,他只信任身邊幾個陪伴自己長大的太監,肆意縱情于山水與美女之間。

由此可見他也一直懷疑自己的皇帝來路不正,甚至死的連一個後人都沒有留下,以至於孝宗一脈自其而絕,實乃一大憾事。

經過這麼多事情以後,太子再明確的被確認了地位,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事,皇帝對太子還是和以前一樣。

劉謹站在李凌的身前,此時他也長長的出了一口氣,太子的地位穩固,得益最大的還是他們這些人。

他們這些伺候太子的內侍,在進入東宮的時候就已經和太子的命運連在一起了。若是朱厚照有了閃失,他們的前程也會更加迷茫。

《立政》這篇文章並不是很長,兩位老師很快就將所要講的內容講完。他們兩個要告辭。

皇帝之所以如此隆重的讓人給太子講述這篇文章,無非是表達一種態度而已,現在目的達成,他自然不會阻止兩位學士離開。

可是正當李凌想要隨著兩位學士離開的時候,皇后卻不請自來了!

「皇帝千秋鼎盛,何必要如此著急的教授這些治國的大道理,照兒一向頑劣,還是慢慢教的好!」皇后進入書房以後沒有理會兩位學士,而是直接向皇帝進言道。

自從鄭旺被皇帝處死以後,皇后變得多疑起來。

宮中的太監與宮女們不再可以奉承她,皇后覺得自己遭受了冷落。她甚至懷疑宮中不少人都自己不是太子生母這件事情。

她再也不是以前的賢妻良母了。

皇帝不再向以往一樣寵愛她,她也做不到像對待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太子。

人的心態一旦發生變化,她的行為就變得不可理喻起來。

上次擁立藩王的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是讓她看到了另一種希望,她並非只有朱厚照一個選擇,若真的到了皇帝大行的那一天,做為皇后,她才是最有選擇權的人。

想通了這些,她對太子的態度開始冷淡。

太子覺得這一次見到的母后有些陌生,甚至他有些害怕對方。

皇后的一番的話使他感到一陣心寒,這是要挑釁自己太子的地位嗎?

皇后管理皇宮多年,自然是有一股威嚴,她如今說出這樣的話,太子和劉謹都不敢多言。

「人的品性最是奇妙,往往學好需要三年的時間,想要學壞只需要三天就夠了!太子乃國之儲君,自然要早些教育的好,免得貽誤了最佳時間,人品差些也沒什麼,最重要的是不能做一個口蜜腹劍的小人!」眾人沉默的時候李凌突然出言說道。

皇帝忍讓了皇后十幾年,在家事上他是不會和皇后爭吵的。

李凌突然暗指皇后多管閑事,這讓兩位閣老大吃了驚,他不過是在翰林院領一份閑差而已,有何資格參於皇家的事情。

兩位老人開始替李凌擔心,他們將目光轉向了皇帝,希望他可以給李凌解圍。

這小子含沙射影,她在影射自己表裡不一,皇后心中恨死了李凌。

正當她思考著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利剷除對方的時候,她突然看見了懸掛在他脖子上的玉片。

傳說這枚玉片可以通神,上次他能夠幫助皇帝渡過難關就是憑藉這塊玉片。

皇后有些遲疑了,皇權再大也鬥不過神權,尤其是京城中的人親眼目睹了李凌求雨成功。

這種影響是巨大的。現在百姓們任何事情都站在李凌一邊,要想動他很難。

皇后暗中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對方調離京城才是。

「父皇,我可不可以跟著李凌到他的田莊上去玩耍?」太子覺得這裡的氣氛很煩悶,他想到皇宮外面玩幾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