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繼業者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最後的審判

「選擇西去的人,家已經不在後方了。」

「而在前方!」

喜牢牢記得,兩年多前,站在皚皚白雪的蔥嶺之下,李信曾如此對自己說。

對李信而言,家在雪山的那一邊,在那些尚未被探索和征服的土地城郭,在馬蹄盡處!

李信像是秦始皇帝在最後的生命里,用力射出的一支箭,承載了其遺願,一旦離弦,不抵達終點,他就不會回頭!哪怕是胡亥的詔令,哪怕死亡,也無法帶走李信對始皇帝的忠誠!

於是整整八千人向西進發,他們大多是無牽無掛的青壯,良家子、惡少年,緊隨李信步伐,毫不猶豫,彼輩去到另一片天地後,會有如何作為,喜無從知曉。

但對於遠征軍大多數人而言,家依然在東方。中原有他們祖先的墳冢松柏,有日復一日在里閭門前眺望的妻兒,熟悉的衣冠鄉音,讓人安心合口的粒食羹湯。

於是在喜等人的帶領下,萬餘遠征軍開始了東歸之旅,並於他們自行紀年的「秦始皇四十年」,也就是「攝政元年」的三月,回到了張掖郡敦煌。

進入玉門關時,他們人數已經減半,上千人倒斃在乾涸的戈壁上,其他人則留在了沙漠里的綠洲國度,放棄了回家的希望……

因為家太遠了,哪怕喜等人到了敦煌,復見秦之郡縣樓闕,可距離關中,尚有一半的路程。

好在流經敦煌的黨河滋潤了乾渴已久的西征軍,鳴沙山相比於西域的大沙漠,根本不算什麼。

他們在敦煌重整旗鼓,開始從西邊打通河西走廊,將試圖回到這片沃土的月氏王子擊敗,守住了大秦的新領地。

為此耽擱了很多時間,直到攝政二年開春,他們才重新出發。

接下來的旅途還很長。

從酒泉亂石聳立的黑山峽谷。

到張掖附近色彩絢麗的丹霞奇觀,這些他們西行時走過的路,都需要大軍用腳步重新丈量一遍。

只要是還在河西走廊,這綿延千里的漫長路途里,人只要一抬頭,便能看到西南方連綿不絕的祁連山,似乎永無盡頭,牢牢佔據著天際線。

難怪它被月氏、匈奴人喚作「天」。

看著祁連山上的積雪,喜也摸了摸自己的髮髻。

多年前被發配西域的瘦削老吏,頭髮尚且烏黑,如今卻漸染霜色。

隨著腳步向東,士卒們不知道磨破了多少雙鞋,河西走廊越來越窄,似已到盡頭,但西征軍若想回家,還得過最後一關:素來兇險的烏鞘嶺。

兩側有高大的雪山終年積雪,寒氣常侵烏鞘嶺,形成東西壁立的嚴寒氣帶,季春飛雪,寒氣砭骨,西征軍們相互攙扶著攀爬,忍受著氣候驟變帶來的寒冷,才越過了這道天險。

翻過烏鞘嶺,過了令居縣,在大河渡口,喜遇到了新任張掖郡守的羌華,而從他口中,喜也基本得知了這些年天下的分分合合。

羌華大讚黑夫勘亂定難,重新一統天下,喜卻未置可否,西征軍人數多,渡河慢,行進也慢,他則得到了特許,可以乘坐最快的郵驛去往咸陽。

「夏公日夜盼著重新見到喜君,以高爵重職相待。」羌華如是說。

但喜卻不為所動,斷然拒絕。

「我是監軍。」

「我終日向將士宣揚軍法,豈能離開軍隊,擅離職守?」

若非喜一路上儘力控制,這支西征軍,恐怕無數次分崩離析,或者在饑寒交迫中,淪為群盜兵匪了。

喜決定將他們照看到終點,有始有終,不能出任何差錯。

他們渡過大河,進入臨兆的長城內,沿著秦始皇帝當年西巡復返的路線,穿過隴坂,到了關中……

至此,才算是到了家,景緻也變得不一樣起來,少了大片大片的荒野,多了阡陌相連的農田裡閭,周原岐山之下,男耕女織,一片祥和景象,讓人很難想像,兩年前這還是戰場。

西征軍大部被留在了雍地就食,等待復原命令發回原籍,而喜也在眾人垂淚相送中,告別了朝夕相處三年的將士,繼續向東行進。

離開雍地時,喜的馬車上多了幾策新近修訂的秦律,沿途休憩時,喜便皺著眉一條一條地看,他想知道,這幾年裡,律令有何損益之處。

入夜時分,亭長知道他身份,提出要加燈盞,並提供魚、肉等,卻被喜拒絕。

「我卸任西征軍監軍身份後,便只是一個被秦始皇帝貶爵為上造的戴罪之人,《傳食律》有言,但凡留宿亭舍,不更以下到謀人,粺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升,餵養馬匹的芻草半石,夜裡不可提供燈燭,既然這一點律令未改,便不要對我特殊對待。」

黑夫奪取咸陽後,倒是曾發文書去西北,恢複喜在朝中做官時的地位,但喜在敦煌看到這份文書時,卻沒接。

喜當時不認為那道詔令是合法有效的,因為兩邊信息的偏差,此事便不了了之。

於是固執的喜,只能在白天觀看抄錄律令,當看花了眼睛時,他便在沿途村邑,走到田埂上,向農夫小販們問好,詢問近來官府種種施政之策。

猶如一個即將辦理一場大案,進行一次審判的令史,默默記住所見所聞的一切,要將它們都充當呈堂證供……

攝政二年七月二十日,風塵僕僕的喜,即將抵達咸陽西十里外的杜亭。

而就在這時,他的馬車,卻被人攔了下來!

趕車的仆不認得眼前的人,見其伸臂攔車,連忙拉住韁繩,馬車在其面前丈餘外停下,因為此行關係重大,不免緊張,呵斥道:

「汝乃何人,可知車中是誰?竟敢當塗阻攔?」

「我知道。」

那聲音鏗鏘有力,一如當年。

縱是車裡閉目的喜,也不由睜開了眼,他握著書的指尖,有些微微發顫。

「車中坐著的,是天下聞名的喜君。」

「喜君為官數十年來,恪盡職守,對律令爛熟於心,斷獄數百,其手中絕無冤假錯案,每一個,都做到了律令上的公正。」

「喜君面上冷酷,實則心懷百姓,更敢當朝質問始皇帝,而今沉冤昭雪,西行復返,我作為晚輩同鄉,特來此相迎。」

馬車的竹簾緩緩掀開,喜探出頭來,他已是滿頭灰發,飽經塞外風沙,老吏眯著眼,辨認出了來者身份。

眼前的人,已不再是當年在安陸湖陽亭,攔車喊冤的年輕後生了。

他一身常服,束冠深衣,唇上兩撇矢狀濃須,腰間帶劍,就站在滿是塵土的道路中央,合攏雙手,朝喜作揖。

只有那張與黔首一般黝黑的臉上,笑容依舊。

「喜君,別來無恙乎?」

……

喜與黑夫二人,在杜亭中對坐。

恍惚記得,二十年前,他們的初次相識,也是在安陸縣一個不起眼的小亭驛。

只是兩人的命運不一,都為這大時代的浪潮所激,脫離了原先的軌跡,只是黑夫最終以下克上,成了弄潮兒,喜則漂得更遠些,倒是更像一個見證者……

見證了一個小人物從區區黔首成長為帝國真正的統治者。

也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風起雲湧,壯懷激烈,趨於平淡……

喜目光看向一旁,傳說是白起自刎時濺紅的拴馬石墩就在一旁,當年就是在這,喜被始皇帝西貶,落魄地要踏上漫長謫路時,途經杜亭。

因為有扶蘇為喜求情被斥在先,滿朝文武無一敢來道別,唯獨黑夫之妻葉氏單車而行,贈酒相送。還贈了一舍人,供喜使喚,一女傭,供喜沿途洗衣造飯之用。

為此,喜特地對黑夫作揖:

「若無這對僕役一路照料,我恐怕撐不到李信那,多謝攝政夫人,我去西域時,他們留在了敦煌,如今已有一兒一女,不欲東歸,恐怕無法將他們送還攝政夫人了……」

「此外,也要多謝攝政那捎人送到西域的相贈之言。」

黑夫還禮,對佩服的人,不論他到了什麼地位,都是恭敬如初: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李將軍的確識得喜君,而喜君,也未辜負他和眾將士的信任,將西征之人平安帶回,沿途未曾有一起冒犯百姓的衝突,殊為不易也。」

喜說道:「李將軍亦深知攝政,他越過蔥嶺前,讓我帶一句話給你。」

「什麼話?」

「李將軍只想問。」

喜抬起頭,目視黑夫:

「黑夫,還記得始皇帝的志向么?」

「始皇帝的志向……」

黑夫默然良久,嘆息道:「都明明白白,篆刻在恆山、芝罘、碣石、琅琊的刻石上啊!」

他站起身來,念起那些彷彿上個時代的迷夢囈語來。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是始皇帝對拓展華夏領土的雄渾大志,只可惜天下負擔不起這麼多征伐,不過足以欣慰的是,李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