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煙雨汴梁 第5章 公路

崑崙關,雄踞於邕州東北的群山之中,層巒疊嶂,周圍青山似海。

確切地說,這裡雖然名關,實際是隘道,北高南低,俯瞰南面蒼茫山巒下的邕州城。此關建於何時,早已眾說紛紜,無人能夠說得清楚。

徐平來到這裡的時候,並沒有關的影子,只有大石把隘道堵住,形成了一處關卡,不遠處一座巡檢寨,裡面一二十個兵丁,檢查過往行人。

前唐時西原蠻叛亂,桂管經略使裴行立在此建軍事設施,留下這處遺迹。

隨著前導的兵士,徐平牽著馬登上了這處隘口的最高處,回望腳下的邕州大地。自天聖五年冬天,徐平由此進入邕州,不知不覺就六年多了。

山下的邕州周圍是一望無際的沃野,遠處是蒼茫群山,山的盡頭是徐平在那裡建起的鎮南關。從崑崙關到鎮南關,這就是邕州,直到徐平前出平定了諒州,邕州才向大山的南邊伸了出去。

六年時間,來時不過十七八歲的少年,還有些懵懂無知,去的時候卻已到壯年,宦海沉浮,也是做過封疆大吏的人了。

當年他下了崑崙關,前方還人煙稀少,瘴癘遍地。當他離去,下面已是遍地稻田,瓜果飄香,成了嶺南第一富庶的地方。

這六年的時間裡,徐平也並沒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兢兢業業,算是恪盡職守。他規規矩矩地當了兩任地方官,天天盼著回京城。

直到他離開,雨夜裡邕州的百姓舉著燈籠一路把他從太平縣送到邕州城,又夾道把他送到崑崙關山下,他才驀然驚覺,想好好看看這片土地。

正是瓜果飄香的季節,一行人的馬頭掛滿了各種時令瓜果,就連任守忠一行人也不例外。邊疆蠻地的百姓沒有中原百姓那麼多心思,他們不知道立生祠,送萬民傘,只有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的心情。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己也算做到了吧,或許做到了吧。向著南方一望無垠的大地深吸了一口氣,徐平牽著馬回到隘道上。

任守忠帶著手下坐在隘道邊的大石頭上,抱著一堆荔枝猛吃,一邊吃一邊對旁邊的人喊道:「不要貪口滑,這果子一次不能多吃,吃了虛火燒身,嘗個味道就好!——唉,說你們呢,不要誤了路上正事!」

一路都有百姓夾道相送,就是住了驛站,還有百姓扶老攜幼來看徐平,經常會把一些瓜果特產不聲不響地放在門口。這種情景,任守忠天大的狗膽也沒敢在邕州對徐平不利,只是默不作聲。百姓還以他也是好人,一路上竟然也收了不少禮物,這大堆的荔枝等水果就是沾了徐平的光。

高大全和孫七郎呆在另一側,這些瓜果他們早已經吃膩了,只是默默地啃乾糧。秀秀坐在一邊喝水,看了任守忠一眼,低聲罵一句:「不要臉!」

太陽爬到半天空,天氣熱了起來,任守忠從地上跳起,拍了拍手道:「天色不早,快快上路,今天要趕到賓州歇宿!」一頭說著,一邊用腳亂踢著滿地的荔枝殼,踢得到處都是。

過了崑崙關,就離了邕州地界,任守忠終於出了一口氣。

雖然嘴上不說,邕州百姓夾道相送的樣子還是給了任守忠巨大的壓力。這個年代的傳統,一旦百姓鬧起事來,任守忠就可能倒大霉。當官的欺壓老百姓是常事,但必須要保證不鬧起來,捅上去朝廷就會拿官吏開刀。

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得寵的宦官江守恩在鄭州,違製取民田的麥穗,擅自役使百姓,一名役夫因為買不到驢子,被活活打死。他敢這麼做,當然不是因為腦子被驢踢了,而是對他們來說,這是常事。結果事情鬧大,真宗下詔將江守恩當眾杖斃,知州俞獻卿為江守恩求情,被罷官。

說破天去徐平也只是罷差遣待旨,本官根本未動,任守忠的職責只是確保徐平按時到道州去,其他動作都是不合法的。但自劉太后主政,內侍的權勢膨脹起來,利用這種機會做小動作使陰招的所在多有。

當年寇準和李迪被貶官,內侍迎合丁謂,差點把兩人逼死。後來曹利用貶官,隨行內侍再次故技重施,曹利用性情剛烈,一時想不開上吊自盡。

不說失勢的寇準和曹利用,李迪可是皇上恩師,一旦皇上親政肯定要被大用的人物,內侍也一樣無所顧忌,徐平在他們眼裡又算個老幾?

邕州到道州一千多里路,任守忠怎麼也得讓徐平脫層皮,不然回去如何向主人邀功?不說節度使,他還想著弄個觀察使、防禦使在身上呢!

自崑崙關下去,幾十里就到賓州,然後走象州、柳州、桂州,這正是徐平當年來時的路。

此時徐平在廣南西路多年,同級的官員他算是資深的了。每到一州都有知州通判接著,甚至陪著他在驛站歇宿,任守忠千方百計也沒找到下手的機會。

看看到了五月底,一行人終於到了廣南西路的最後一站,興安縣。

興安縣唐時稱全義縣,入宋廢溥州後沿習不改,太宗登基之後因為犯了他的名諱,改名為興安,隸屬桂州。

這裡是湘江和灕江之源,秦始皇鑿靈渠的地方,越城嶺和都龐嶺南北對峙,中間一片谷地溝通五嶺南北,是進入嶺南的要道。

要道歸要道,但地方土地貧瘠,人口稀少,官吏設置不全。此時舊知縣已經卸任,早早返京述職準備另謀個好地方了,新知縣還在路上,縣裡只有一個主簿管事。徐平一行到來,主簿過來問候一聲,也就不見了人影。

按說新舊知縣是要交接的,中間不允許出現空白,但這嶺南偏遠之地,誰也不想多呆,自然有借口糊弄過去。反正審官院和中書的文吏收了銀錢,會把這些事情當沒發生過,這就是官員求公吏的地方了,桑懌就吃過這種虧。

驛站正設在靈渠邊,與這小小縣城比,建得相當氣派。這裡南來北往的官員多,都是住在驛站里,自然捨得下本錢。

往年時候,行人到了這裡,大多是乘船沿靈渠,直下湘江,然後就是一路水路,入大江四通八達。

這兩年卻不同,廣南西路有了錢也有了火藥,還有徐平從邕州傳過來的修路技術,一路把大道修過五嶺去。除了大宗貨運,行人改走陸路,到全州不到一百里路,騎馬緊趕一點可以一日到達,水運慢慢冷清起來。

已經進入夏天,縱然是在山裡,也是熱氣蒸騰,讓人難耐。

徐平在屋裡坐不住,到了驛站外面,靈渠邊的大樹下尋了一塊大石頭,坐著看江水乘涼。

此時夕陽西下,天地間都是艷艷的霞光,妝點得周圍大山格外艷麗。

在這霞光里,一個老者挑著擔子慢慢悠悠地從遠處走了過來,嘴裡輕輕哼著不知名的歌子,顯得自在悠閑。

高大全的孫七郎兩個在江邊敞著懷用衣服扇風,看見老者,高聲喊道:「老丈,你挑的是什麼?是水酒給我們來兩碗!」

老者走近前,笑呵呵地道:「我這不是酒,而是上好的楊梅湯。你們如果要解渴,這可比水酒好得多,又能清暑。」

高大全和孫七郎對視了一眼,聽見不是酒忍不住有點失望,但終究耐不住炎熱,對老者道:「楊梅湯也好,給我們來幾碗!」

老者應著,開了木桶,先盛了一碗遞給湊上來的孫七郎:「官人儘管品嘗,我這楊梅湯左近都有名氣,往常挑到縣城裡啊,不用天黑就能賣完,還不耽誤回家吃晚呢。」

孫七郎嘗了一口,贊道:「果然好味道!老丈再來一碗,一會一起與你算錢!我們這裡幾個都要喝!」

接過老者遞過來的大碗,孫七郎端到徐平面前:「官人,這楊梅湯酸酸甜甜好味道,你也喝一碗,清熱解渴!」

徐平接過,孫七郎依然跑回去,又要了一碗,端到驛站里給秀秀。小姑娘現在長大了,不再像以前那樣瘋來瘋去,雖然天熱,到了驛站卻就自己躲到了屋裡不再出來。

徐平喝著口滑,不知不覺就喝了個精光,卻覺得有些不過癮,拿著大碗到老者的擔子邊,想著再來一碗。

驛站里的任守忠聽見外面動靜,從裡面走出來,正看見徐平走近擔子,老者給他盛湯。他此時熱得渾身臭汗,正覺得心裡煩躁,見了徐平竟然在外面逍遙自在,還有湯水喝,心裡火起。

叫過看著徐平的小黃門,劈頭罵道:「讓你看緊這個徐平,你卻自己在這裡看風景!沒見他亂買外面東西吃,一個吃壞了肚子,人有了三長兩短,你如何擔當得起?他是個不值錢的人,命卻是我們的差事,好好打起精神!」

小黃門是第一次出開封城,接這種差事,不知裡面門道,惟有諾諾連聲。

那邊賣楊梅湯的老者聽見任守忠的話,哪裡肯依他?轉身朝著任守忠高聲道:「這位官人如何這般說話?小老兒賣楊梅湯,也有一二十年了,左近哪個不知道?就是前任的知縣官人,也經常照顧小老兒生意的!」

任守忠走上前,上下打量了一番老者,鼻子里哼道:「一個知縣,針眼大的官,也就你這種人眼裡看得是個人物!」

老者搖頭:「莫不成你的官職還能大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