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崢嶸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驕傲

「盛正同志,你好!」書記握住盛正的手,霎時,閃光燈閃個不停。

他看著擠在路兩邊的那些老百姓,感覺眼睛有些熱起來。

以他的閱歷,歡迎的民眾是真心還是完成任務,一眼就能看出來。

現場的這些人,除了那些還小的孩子,從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到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對自己這一行人的歡迎,明顯是發自內心的。

他走向一個呵呵的笑著的老人,握住他的手,「老人家,你好啊,今年高壽啊?」

「今年啊,82了。」腰有點駝,穿著件雙層翻領黑色棉衣的老人家,笑得裂開了嘴,用手比划出82來。

沒等書記說他看起來還很硬朗,挺健旺的話,老人握著他的手說,「領導,我們的日子好起來了。」

聲音很大,裡面還有掩飾不住的驕傲。

之前,五里坳也不是沒有領導下來,當然,級別肯定沒有今天的這麼高,而那些領導下來,一般都是帶著物資來的——扶貧物資。

一般是米、油,還有衣服。

現在也經常有領導來,不過,除了視察,不是來參觀,就是來取經的。

是啊,日子好起來了!

書記抬眼看著這個可以說獨樹一格的城鎮,看著這個現代化的廣場,看著廣場周圍的錯落有致的高樓,看著河對面那連成片,一直向上方延伸的住宅區,看著遠處的山上,那依稀能看出輪廓的建築群……

尤其是看著眼前的這些老百姓的穿著,看著他們的臉色,日子,是真好起來了。

「老人家,天冷,早點回家吧,好好保重身體。」

「是,」如果是新聞里常見的套路,老人這會應該說些感謝的話,感謝黨,感謝領導,但他沒有,「我趕上了好時候。」

老百姓的話,就是這樣樸實簡練,但又充分表達出了自己的感情。

一個「好時候」,就比那些鋪陳的感謝的話,要有力得多,自然得多,真誠得多。

「老人家,好好保重身體,以後我還來看你。」書記雙手握著老人雖然洗得乾淨,但依然很粗糙的手說。

他和省長,和老百姓是握手,但到了硬被省長拉在身旁的馮一平那裡,就沒有這麼正式,年紀大的,一般都是隨意拉著他的手寒暄幾句,「這次回來,要多在家裡呆幾天,不要太累咯。」

或者是在他身上拍拍,「好好的,有功夫,一定到家裡坐坐。」

年輕點的則是直接得多,「一平,我們等著你收拾網上那些胡說八道的傢伙。」

或者是,「今年在鎮里會上什麼新項目?」

作為這次在場的媒體中,背景最硬的一個團隊,金誠的攝製組,自然佔據了最好的機位,當然,隨著周寧的到來,他們配置了不止一位攝影師,除了固定的,還有移動的。

他和周寧也站在一張矮凳上,看著裡面那熱鬧的場景,9成的注意力都放在馮一平身上。

「這麼受歡迎的商人,你以前見過嗎?」周寧在金誠耳邊喊道。

「見過,」金誠大聲說,「不過,沒有見過這樣的。」

「哪樣的?」

「你聽聽看,所有人,不說那些比馮一平年紀大的,就是和馮一平年齡相仿的,也都是叫他的名字,而不是稱呼馮總。」

「我也注意到了,」周寧用力的點頭,「這說明,在他們心目中,馮一平不止是一個成功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商人。」

「他是親人,」「他是家人,」兩人異口接近同聲的說。

這話的潛台詞是,馮一平的家鄉人,喜歡的是他這個人。

一聲「馮總」,尤其是家鄉人的一聲「馮總」,看似是尊重,是佩服,但是,距離感就出來了。

那些衣錦還鄉,被家鄉人圍著叫各種總的商人,那些人之所以圍著他,多半不是因為他的人,而是他的錢,他的地位。

當然,這樣的區別,有些人無所謂就是。

「誰說我們的農民兄弟沒有組織紀律性?」省長坐在電動車上,回頭看著廣場上那些被勸回家,沒有跟上來的民眾,一邊向聚集在路邊的民眾揮手,一邊和書記說。

「是啊,」書記點頭,「你有沒有覺得,這裡的人,這裡的面貌,和其它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

「上次回去後,我就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這裡的老百姓,知道現在的好日子的來之不易,知道珍惜,也覺得驕傲。」省長說。

而不少地方,不少早就富裕起來的人,則覺得自己所享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都是應當的。

「他們值得驕傲。」書記說。

……

工業園綜合樓的多功能廳里,以兩位省領導為首的各級領導,站在一塊巨大的圖板前,聽著馮一平介紹嘉盛今年的一些新舉措。

「在得到鎮里的支持後,這一塊,包括山地和平地,我們目前正在進行土建工作,建成後,這裡是電商園區的第一期。」

「未來主要針對以家庭為單位的商戶開放,主要從事各種農副產品的加工,以及有我們地方特色的手工藝品的生產。」

「所生產的所有產品,將統一通過嘉盛旗下的電商平台銷售,為此,我們將在園區配置電商銷售輔導專員,對各商戶提供全方位的協助,從商品的選定,到商標和外包裝等形象設計,以及線上的營銷……等等,爭取進駐一家,成功一家。」

「……園區首批投建的公共建築,是一座配置完善的檢測中心,這裡可以檢測園區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確保它們至少要完全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

「嗯,是一平你一貫的做法。」書記說了一句,領導們紛紛大笑。

「那麼,鎮里對這個項目,能提供哪些支持?」他背著手問站在一旁的盛正。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行政審批,從優惠政策到金融支持……我們也已經出台了相關的各種細則。」盛正說。

「具體的呢?」書記問。

「我們會派人上門一站式為進駐的商戶辦理各種證件;我們和各銀行緊密合作,在了解商戶全面信息的基礎上,由鎮里成立的一家專門公司擔保,爭取他們對資金不足的商戶快速辦理小額貸款;在頭三年,對所有滿足條件的商戶免稅、免租金……」

盛正無比順暢的說出鎮里對馮一平推進的這個新項目,制定的相關配套計畫和政策。

「嗯,不錯,言之有物,將來一定要注意落實。」

「請領導放心……」

書記打斷了盛正的話,「是要讓外面那些信任我們的老百姓放心,是要讓一平這樣為我們的民眾的幸福努力的企業家放心。」

「對,您說得對。」盛正還能說什麼呢?

其它的那些領導也是一顫,看來以後在書記面前,有些套話要少說。

「說說你們對這個園區的規劃。」省長及時的接過話頭。

「一期工程完工後,園區將可以容納500戶商家入駐,我們希望在第一年,能夠至少完成一個億的銷售。」馮一平說。

「一戶至少20萬,」省長馬上說,「這就是讓至少500戶家庭富裕起來。」

雖然一年的銷售額只有20萬,但這是以農副產品為主,就以馮一平他家最開始賣的糖炒板栗算,還按6塊一斤算,20萬,就要賣3萬多斤,平均一天近百斤,已經相當不錯。

其它的,比如紅薯干,或者是花生瓜子這些,一年銷售個20萬,同樣不是小數目,而因為原材料可以資產一部分,加上本地收購的原因,至少能保證兩成到兩成五的凈利。

一年四萬的收入,放在此時的國內的農村,那不是一般的不錯。

而且,這樣的生意,又能兼顧家裡的農活,還用不上全家人一齊上陣。

這近乎於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額外增加的收入,如果兒子兒媳在鎮里上班,他們一家一年下來,收入破十萬,大有可期。

更何況這些商戶能對上下游的帶動,能帶來的就業機會……

「我們也希望藉此帶動大家的創業熱情,其實,這個園區里的很多工作,在自己家裡也可以做,當然,集中也有集中的好處,有規模效應,消防等管理也更完善。」

「好。」兩位領導不停的點頭。

……

「我們也能和省領導開會了。」打扮整齊的黃媽媽,和幾位鄰居,相攜走進工業園大樓的禮堂里。

此時,這個能容納千人的禮堂,至少擠進了三千人,除了前面那一排,坐著各位領導和嘉賓,後面的人,全都站著。

這是省領導臨時決定把彙報會,改成群眾大會的會場。

「你還擔心以後沒有這樣的機會?」鄰居們說。

她們剛站好不久,在熱烈的掌聲中,兩位省領導,帶著馮一平走上主席台,連市領導都在上面沒有位子。

「鄉親們好,」沒有人主持,書記一坐定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