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崢嶸 第二百七十八章 原罪洶洶

鄭博贍同志絕對是比後來的黃小廚水平還要高的家庭婦男,方廳長到家不過二十多分鐘,她這次下鄉所帶的一切,就整理得緊緊有條。

「記住這個,」他指著邊上的一個藥箱說,「葯都在這,怎麼吃,什麼時候吃,瓶子上都有標籤。」

在領導崗位上這麼多年,也算上了年紀,方廳長的身體,也難免有些毛病,比如腸胃啦,血壓啦……這些病放在普通的人家,那自然是不值一提,都不算啥,但是,對她來說,那自然是不能大意。

每次出差要帶的葯,比那些條件不錯的家庭常備藥箱里的葯還要多。

嗯,在有些場合,這個藥箱說起來,也跟勳章類似,「看,為了工作,我都積勞成疾,」或者是「長期帶病堅持工作,」「輕傷不下火線,」之類的。

方廳長看著丈夫,眼光有些異樣,和張秋玲一樣,鄭博贍同志也想多了,老伴這是要誇我呢還是要抱我呢?

都老夫老妻了,不用這麼外道。

方廳長抬起手,鄭博贍同志沒有迎來擁抱,老伴手裡拿著一份報紙。

她一開口,也不是家庭好婦男鄭博贍同志期待的誇獎的話,「這有些人,就是閑得沒事,」方廳長說,「小平同志早就說了,不爭論,你看看這些人。」

她抖了抖報紙,「這幾年形勢這麼好,他們好端端的又搞什麼新爭論,我看啊,這些傢伙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嘩眾取眾,搏一搏名望,歸根結底,為的還是錢。」

在社科系統工作的鄭博贍,怎麼會不清楚這事,「你放心吧,現在不比以前,他們掀不起什麼大浪。」

「什麼叫現在不比以前?」方廳長搖搖頭,「老鄭,你腦袋裡就是缺根弦。」

方廳長深知,在國內的政治語境中,很多在報紙上公開討論的問題,後來都會直接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多少運動,不都是由報紙上的討論引起的?

誠然,現在是不存在搞什麼運動的土壤和氣候,但是類似的討論,肯定會引發相關單位的關注。

走到門口,方廳長還有些不放心,「你要不給一平或者女兒打個電話,這些事,讓他不要摻和。」

「一平肯定知道怎麼處理。」鄭博贍說。

「打一個吧,他知道是他知道,我們提醒是我們提醒。」方廳長說。

在這之前,他們是馮一平需要迎合的對象,但是現在已經翻了個個,馮一平,已經是他們需要迎合的一個人。

「那行,我給他們都打一個,」鄭博贍把行李箱交給司機,「那邊條件應該不太好,也就兩個晚上,一定要堅持一下。」

方廳長點點頭沒說話,這也要你說?

她這次,是去自己掛點扶貧的那個村,為這一年的工作做個總結,也是落實馮一平給她出主意中的一個。

最後,為了省事,她扶貧的那個村,並沒有引進什麼新項目,還是由嘉盛專項招工一次,村裡的每戶人家,至少有一個人被嘉盛錄取,勞動力富餘的特困戶,還不止一個。

成為嘉盛的員工,那待遇可不是他們自己到外面打工的待遇能比的,就這一個舉措,今年就能讓那個村子整體脫貧,只要他們踏實肯干,一兩年後,整體富起來也不是難事。

可想而知,方廳長今年在扶貧上的成果,絕對是廳級幹部里的最好的一個。

而且他們還打定了主意,不但不會就此放手,還會主動跟上級申請擴大扶貧範圍,相信她這樣的做法,一定會給她大大加分。

所以這一次去,方廳長一點都不擔心接待的問題,就以她的級別,以她這次去的目的和今年的成績,當地的鄉政府說不定會特意高標準裝修一套房子來接待她,條件怎麼可能會差呢?

當然,從來沒有當過主官,級別也不高的鄭博贍肯定想不到這些就是。

「別忘了打電話。」都上車了方廳長還叮囑了一句。

不是她有多關心馮一平,關鍵是,他們現在和以後,很多事都得靠著馮一平。

「知道了,你好好出差。」

……

美食從來都是旅行不可錯過的主題,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每座城市也一樣,旁晚的時候,馮一平他們正在溫哥華的一家餐廳里,就著冰酒,吃著本地特色的西班牙海鮮飯,看到是鄭博贍的來電,他也沒有避開大家,直接就接了起來,「你好鄭叔叔。」

「你好啊一平,還在加拿大?你爸媽他們適應嗎?……佳怡說你的安排非常妥當細緻,謝謝了啊,」鄭博贍寒暄了幾句,把話引入了正題,「國內報紙上最近的那些爭論,你知道嗎?」

「我知道,叔叔你有什麼看法?」

這個馮一平自然知道,公司和金翎給他發的郵件里,都有提到這事。

……

其實,今年國內的報紙上一直很熱鬧。

和馮一平的觀點相反,原本很多學者們料想,非典可能將2003年的經濟打入冰點,但僅僅過了一個季度,經濟增速就恢複了,到現在,第四季度雖然還沒結束,但怎麼看,本季度的增速肯定會接近10%。

這可大大出乎很多人的想像。

於是,一些人迅速從一個擔憂過渡到另一個擔憂,經濟過熱了嗎?這個辭彙久違了——上一次經濟學家們預警經濟過熱,還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年。

爭論從下半年就開始了,各個部委態度不大一樣,地方政府更是心思各異。

東部地區的官員說,不是中央要我們發展得更快一些嗎,怎麼就過熱了?西部地區的官員也覺得委屈,本來發展就慢,不快一點怎麼追得上東部呢?

隨著天氣轉冷,電荒已經明朗化,煤電油運,這根弦綳得越來越緊了。

民間有很多人發聲,國家的電力建設,這些年一直沒有因應經濟增長的步伐,嚴重滯後。

但有些單位不這麼看,發改委的官員警告:這是因為我們發展經濟對能源的消耗現在已經到達一個「臨界點」。

從半年前開始,他就不斷警告要遏制投資過快增長,然而現在,投資好像一匹脫韁的快馬,根本就拽不住。

這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的,雖然發生了非典,但是這一年在經濟界,其它的大事也在發生。

就在這一年,一批民營企業家開始大規模進軍鋼鐵、有色、電力、煤炭等能源重化工汽車領域,他們中間有劉永行的鋁業、張志祥的鋼鐵、王傳福的汽車等,很多人相信,民企的重型化的努力遇上地方政府大幹快上的衝動,由此催熱了中國經濟。

也有很多人憂心,在國企大改制的大背景下,民營企業大舉進入這些原本由國企把控的領域,而且很多是通過對一些國企的購併進行,存在侵吞國有資產的嫌疑。

不僅是收購國企,在馮一平以近五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硬幣之星的同時,國內其他的企業也沒閑著。

著名的家電企業TCL,在11月4日,和法國湯姆遜公司正式簽訂協議,重組雙方的彩電和DVD業務,組建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TCL湯姆遜電子公司,即TTE公司。

在這個合資公司中,TCL與法國湯姆遜共同出資4.7億歐元,其中湯姆遜出資1.551億歐元持有33%的股份,TCL出資3.149億歐元佔67%的股份,這是我國企業第一次兼并世界500強企業。

而另一則消息也已經傳揚開來,國內知名民企聯想,正在洽購世界知名的IBM電腦業務,如果成功,那金額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那將是創紀錄的。

這應該說是讓很多人感到驕傲的事情,但是,同樣的事,也可以做另外的解讀,老百姓還有一個印象,那就是,「民企,真是的豪富起來了!」

他們怎麼就有那麼多錢呢?——當然,這並不是針對馮一平。

恰好,今年有那麼多的「首富」各種出問題,前不久上海的周正毅又出事,而且涉案金額出乎廣大老百姓的想像,於是,一批以海外歸國經濟學專家們,在經濟學界泛起一股頗為時髦的「民企原罪論」。

本來他們說說也沒什麼,一些耍筆杆子的嘛,哪怕是經濟學家呢,又不是發表專門的專著,他們有時候的言論,就跟一些奉行「標題黨」的記者沒區別。

他們喜歡鬧騰,那就讓他們鬧騰,沒人捧場,沒人參與,他們很快就會自己消停下來。

但是,此時的國內,確實已經很有一批「先富起來的人」,恰恰他們在富裕的過程中,真的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他們就見不得這樣的言論。

而且,眾所周知,最早下海的那一批人里,可是有不少公職人員,他們裡面有一些本來就從事理論研究的,理論水平本來就不低,當發現這個被一些從國外回來,喝了洋墨水,了解了一些基督教,並且從基督教教義里借用一個名詞而成的所謂「民營企業原罪。」忍不住一時技癢。

這時的他們,雖然不像馮一平有自己的雜誌,但是,也有很多渠道發表自己的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