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崢嶸 第二十七章 驚弓之鳥

這是一件小事,梅義良覺得沒有跟馮一平提起的必要,他知道外甥事情很多,要是這些零零碎碎的事都上報給他,那他做正事的時間都沒有。

確實如此,他如果提到這事,馮一平估計也會一笑置之,呂達宏那樣的人,容城那樣的公司,哪有必要沾惹?開玩笑,居然打起這20億美元貸款的主意來,馮一平估計在覺得荒唐之餘,也會有些佩服,這些人,還真是會找機會。

總之是他們賺他們的錢,自己做自己的生意,互不往來、干涉就好。

但是,命運的奇妙和偉大之處就在這裡,在一件又一件,看似偶然,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作用下,一些你當初並不在意,甚至都無心留意的人和事,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和你緊緊的交錯、交織在一起。

當然,這樣的事,就是自詡有了上帝視角的馮一平,此時也萬萬猜想不到。

他此時自然也是極忙的,剛剛接到了布坎南的電話,交給他的任務,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結果,馮一平不得不通知在洛杉磯的馬斯克同志,「埃隆,很抱歉,臨時有事,恐怕得遲幾天去你的公司。」

馬斯克明顯想岔了,「沒關係,我都知道,你剛剛獲得銀行的大力支持,一定是有大計畫要實施。」

這就是全球化帶來的說不上好還是不好的一面,隨著軟硬體性能的飛速提升,通過網路和其它渠道,像馮一平這樣的人,哪怕是在國內有所動作,關心他的人,不論身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都能馬上知道。

馬斯克這樣的合作夥伴,對他肯定是特別關心,這麼快就知道這個消息,倒也不足為奇。

馮一平也不解釋,「抱歉啊,忙完這件事,一定馬上去看看你造火箭的地方,我雖然沒有你那樣探索太空的雄心,但從小也特別嚮往這些事情。」

「呵呵,那你想不想親自參與進來?」馬斯克笑著問。

「只要你願意,我也願意。」馮一平也笑。

但他和馬斯克都清楚,這樣敏感的領域,馬斯克做,美國政府支持,馮一平這個中國人要是參與進去,那隨之而來的,肯定就是一大堆的麻煩。

不管怎麼說,SpaceX位於美國,這裡所研發出來的成果,首先屬於美國,連國際空間站那樣多國合作的項目都不讓中國參與,這樣尖端的領域,他們怎麼會同意讓一個中國人成為股東?

與此同時,一個精幹的團隊,已經組建完畢,在接到布坎南電話後的第二天,馮一平帶著黃靜萍和阿曼達,乘坐灣流抵達華盛頓州西雅圖,而那個十多人的團隊,則乘坐商業航班悄悄趕到西雅圖。

……

在美國,除開所有的合作夥伴和馬靈一家人,還有不少人也在關注馮一平,這其中,最緊盯的,非奈飛公司的哈斯廷斯莫屬。

自從布坎南私下向他表達了收購意願以後,他就時刻關注DOOR和馮一平的動向。

另一方面,自那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在審視自己公司的業務,布坎南所說的那個新空間,到底在什麼方向?

然而,這幾個月,他都想得失眠,想得頭髮都掉了不少,依然沒能看到究竟有哪個方向,存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他自然不會輕率的認為布坎南轉述馮一平的話,是虛張聲勢,如果他們有收購自己公司的意願,就不會開這樣的玩笑。

百思不得其解之後,他乾脆放棄了,雖然真的可能有一個非常值得投入的新方向和空間,既然暫時找不到,那就乾脆不找,好在現有的領域,依然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從整個DVD租賃市場來看,自己的公司,還是只佔據了很小一部分的份額,成長的空間非常廣闊。

所以,後來雖然習慣性的對馮一平和DOOR的動向非常關注,但他卻慢慢的放下了那份警惕。

因為DOOR那邊,後續並沒有任何動向。

要收購他的奈飛這樣一家市值20多億美元的公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至少,在自己不同意,協議收購不成的情況下,他們如果計畫發起要約收購,那首先需要準備的,就是資金。

他在華爾街,也算消息靈通,如果DOOR有這樣的動向,他馬上就能知道,然而並沒有。

前幾天得到的消息,讓他又鬆了一口氣,那位馮,居然斥巨資,和一些並不專業,至少在製造汽車方面並不專業的人,在矽谷成立了一家生產純電動汽車的公司特斯拉,還豪言特斯拉一定會改變汽車業的格局,引來底特律的好一番口誅筆伐。

他因此覺得,這位馮的投資,好像都很隨性,布坎南的那個提議,也許是那位年輕的馮一時的興趣而已,現在早忘了,或者是在意識到困難之後,主動放棄。

現在,看到嘉盛官網上那條非常有中國特色的新聞:一個大廳里,紅色橫幅下,嘉盛的那位CEO女士,滿面笑容的和另一位銀行的代表交換手中的協議。

下面的文字說明,這是嘉盛和中國工商銀行簽約的現場。

雙方達成了戰略合作的意向,同時,中國工商銀行,將為嘉盛提供2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一看到這,他霎時頭皮一緊,腦海里馬上浮出一個念頭,這是狼來了嗎?跟著他馬上斷定,這就是針對自己和奈飛來的。

只怪這個20億美元這個數字太特殊,奈飛現在的市值,一直在這左右浮動,雖然如果要整體收購一家市值近20億的公司,付出的肯定不止20億,但是他相信,那些溢價的資金,馮一平的公司,完全有能力自籌,或者其它方式支付。

可惜自己忘掉了一點,馮一平除了從華爾街那裡得到資金支持,還可以選擇他們中國的銀行!

他馬上又一次關注自己公司最近的股價動向,依然是有漲有跌,最主要的是,並沒有無端大漲,所以看不出什麼端倪來。

他撥通秘書的電話,「讓財務總監來我辦公室,馬上!」

對自己的這位重要助手,哈斯廷斯沒有廢話,直接問道,「從最近市場上的交易數據看,能不能確定有公司或者機構在吸納我們的股票?」

財務總監的回答,跟他預想的一樣,「如果對方蓄意長期、分批量,委託不同交易公司收購,而且收購總份額佔比不足5%時,我們很難確認。」

這話說了跟沒說一樣。

跟中國一樣,當收購方吸納的上市公司股份,超過5%後,需在10日內,向目標公司、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證券交易所備案,此後持股比例變動每達到1%,就必須向上述機構補充備案。

只不過,和國內不同的是,美國無論美國聯邦證券法律,還是各州公司法律,都沒有要求在所有權達到特定比例時,強制進行要約收購。

哈斯廷斯焦躁不安的在辦公室里走了好幾圈,「下面我對你說的話,請一定嚴格保密,」他俯下身子,直勾勾的、習慣性帶著點惡狠狠的意味對財務總監說,「你調集一部分人員,依據現有的條件,做出一份切實可行的反收購計畫來。」

「啊?」財務總監一愣,反收購,這可是大事!

「哈斯廷斯,有人要收購我們公司嗎?是提出了意向,還是已經付出了行動?按你這麼說,他們是想惡意收購,為什麼沒有對外披露相關信息?」

「這只是我的猜測,你就當是演習也好,總之,一定製定出一份勝算大,可操作性強的反收購計畫來。」

「哈斯廷斯,我需要更多詳細的資料。」

和哈斯廷斯不同,美國的很多上市公司股東和高管,並不反對收購和被收購。

因為根據過往經驗來看,不管最終成功與否,收購方和目標方,都會在這一過程中受益,而且是超常大的受益。

不管目標方在此之前的表現,是否出色,也不管最後是成功還是不成功,在收購事件中,目標方的股東,平均會得到超過13%的超常收益率。

「這只是我的一個猜想,沒有任何資料,你就當是一次演習,另外,一定注意保密,不要造成任何不良影響。」

哈斯廷斯趕走欲言又止的財務總監,他自己依然安靜不下來。

太大意!

這項準備,應該從那次跟布坎南在納帕谷會面之後就做,如果明天,DOOR就對自己的公司發出要約收購,現在做這個計畫,已經太晚。

那麼,自己擔心的事,明天會發生嗎?

他馬上又撥了一個電話,「你好布坎南,我是哈斯廷斯。」

他非常留意那邊布坎南的反應,那邊好像真還有些驚訝,「嗨,哈斯廷斯,你好。」

「我想問,馮先生在不在矽谷,我一直很期待能跟他面談一次。」

「很不巧,馮先生因為前一陣子工作太忙,從今天開始度假,你放心,我一定向他轉告這條信息。」

度假?如果這是真的,那應該算一個好消息,不可能在發起要約收購的情況下,董事長還能出去度假。

「謝謝你布坎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