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宋楚亂 第二百七十九章 終章(三)

秦人於小丘頂部感嘆著天下的變化,並沒有人打擾。

不多時,春日的天空不知道什麼時候多了幾片雲,隨後落下了冰涼的雨。

隨從們取出了油紙傘撐開,詢問著衛鞅要不要回馬車裡。

正在這時,小丘遠處傳來一陣奔跑的聲音,間或夾雜著年輕人特有的那種充滿活力的吶喊聲。

青春活力的聲音透過了濕漉漉的雨,彷彿讓著被雨浸成一團的天地都被這些活力的聲音給震開了。

最前面奔跑的幾個人,露著上半身,赤膊。

春日的雨,還有些涼,可這些人卻彷彿很享受這種在雨中奔跑的感覺。

這一行人看起來年紀都不大,大的也就三十歲不到,年輕一點的也就二十一二歲。

除了那幾個赤膊奔跑的,裡面還有幾個人的打扮很特別,打著草鞋,穿著短褐,剃著作坊工人的髡髮,但很顯然這些年輕人並不是作坊的工人,若是做工的哪有時間來這種地方呢。

這幅模樣打扮的人,要麼是墨家內部激進的自苦以極派的,要麼就是農家分出來的另一個派別真正平等派的。

這些人奔跑到了小丘頂部後,只是略微看了衛鞅幾眼,卻也沒有多看。

一個赤膊在雨中奔跑的高大的年輕人道:「孔仲尼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謂文質彬彬,我看就是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唯此才可算作君子。」

「雨中赤膊、冬日寒泳、登高山而游大河、讀史書而學道理,方可謂文質彬彬。」

「我曾聞,索盧參昔日西遊,見極西之地有山名為奧林匹斯,每隔四年便在那裡舉行較藝大會比試體魄,其國亦有通曉詩書者,竟與中土君子相似。可見,極西之地,亦有君子,與中原並無不同。」

「文明精神,可知何以利天下。野蠻體魄,可能持槍握劍以利天下。文質彬彬,便是一手刀劍一手義理。」

孔仲尼是墨翟一生之敵,既仰慕又和反對,加上墨家在泗上崛起的時候,其實孔子的嫡孫尚在,而且衛鞅知道他小時候求學時,衛國大將苟變還是孔子嫡孫推薦給衛君的。

時間並沒有過去太遠,衛鞅當然也聽過文質彬彬這句話,可他沒想到才幾十年,這句話已經被這些年輕人賦予了另一種新的、文明做文野蠻做質的含義。

於是他便好奇地看了那一行年輕人一眼,那些年輕人又聊了幾句,赤膊的人便都先穿好了衣衫,一起肅穆地朝著紀念碑行禮默哀。

片刻後默哀完,這幾個年輕人便於旁邊的一處木椅旁坐下,卻沒有談年輕人最喜歡的風花雪月,倒是開口便是天下。

一個穿著草鞋短褐的年輕人道:「天下已定十二載,依我看,距離樂土還很遙遠。我覺得,想要抵達真正的樂土,需要不斷地變革。舊的矛盾被解決,新的矛盾又產生,沒有什麼是亘古不變的。」

「都說天下已定,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你們只道去年在桑林社的絲綢織工集會的事吧,對那些絲綢織工而言,他們紡織出了天下最好的絲綢,銷於西域、南海,可他們自己卻根本穿不起這樣的絲綢。」

「這合理嗎?」

「對這些織工而言,他們將貴族們送到了地下,可卻又落入了那些作坊主的盤剝之中。」

「十二年前的利天下,並沒有利所有人,最得利的是那些商人和作坊主。對民眾而言,則是流血流汗而生產出來的成果流入一小撮可恨的錢袋的庫房裡。」

「那些人當年做了什麼?周天子借貸不成,強逼他們繳稅,可當年商丘一戰大局已定,他們都還不敢發動起義攻佔幾乎空了的周王宮,廢物不堪,毫無武德。如今卻坐享其成。」

桑林社的事,在一旁偷聽的衛鞅有所耳聞,要求提高最低工資,結果是被那些村社農夫出身的騎兵給彈壓了,數百人被「依法」流放到南海。

墨家內部是有派別的,一直存在,只是因為巨子威望的問題,能夠壓服而已。

農家自從當年被批判空想之後,也開始探究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內部也如同當年儒家六分一樣,分出了不同的派別。

當年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出台之後,諸夏看似歸一卻又分出了新的階級,導致了各種不同的思潮開始流傳。

原本由周天子分封的疆土所割裂的天下,如今被階層所割裂。

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在新技術的支持下,資本獲利的利潤增加,兼并的速度也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景象。

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土地,進入城邑做工謀生,而蒸汽煤鐵之下的苦難,比之當年做自耕農時候的光景總歸不如。

那個穿著短褐打著草鞋的青年說完這些後,有人便提出了反對,說道:「依我看,這倒不是問題。」

「適子說,樂土不是一日可以建成的,這些苦難我看都是不可避免的過程。」

「所以,依我說,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多做些實事,少談些道義。只要將來機械發展了,天志知曉了,一畝地可以產五百斤糧食、一個人一天可以生產一百個人穿的布匹時,那麼到時候才可以說樂土。」

「現在嘛,這些都是必須要經歷的過程。這些苦難的人,只是要達到樂土所必須的肥料。」

「況且,現在不是比以前好多了嗎?二十年間天下財富總和增加了多少?是過去數百年都趕不上的。」

「墨子說,天下利弊有三表可依,這天下財富總和不正是三表之一嗎?」

「我們這些人如果真的有志於利天下,就該不問政治,不談道義,而是門頭苦做,各盡所能。」

「適子說,主觀利己,客觀利他。就像是前幾年那個改良了紡紗機的人,他未必就是有利天下之心,他那麼做只是為了賺錢,可終究天下的棉布更加便宜了,也有更多的人穿上了棉布不是嗎?」

他這番少談道義多做實事的話,也有許多擁躉,幾個人附和道:「是這樣的。既然是不可能越過的,我看我們這一輩人就不要管道義,而是多做實事,探究天志,改良機械,這才是為利天下大志的正途。」

那人又道:「如今是最好的時代。只要你聰明努力,便可以成就名聲、獲得財富。人與人至少沒有貴賤之分,是平等的。」

「可若是真正的平等,那又怎麼可能?人和人本來就是有差距的,有的人天生就笨,有的人天生就聰明,所以自然會有窮富差距,這也是符合道理的。」

「適子言,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人也一樣。那些做工的,不是因為懶就是因為笨,而那些有錢的,必然是勤快又聰明的。這是天下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人如果悖道而行,非要真正的平等,那必然是行不通的。」

他話音剛落,旁邊有人冷笑道:「你爺爺當年只是個篾匠。那時候貴賤有別,君子六藝精通,你爺爺卻連個字都不認得。」

「按你這麼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當初你爺爺就活該做一輩子篾匠,憑什麼要起來造貴族的反?」

那人漲紅了臉,罵道:「不要牽扯家人祖先!」

罵他那人起身道:「我不但罵你,還要打你!你不配談利天下!」

擁躉不談道義多做實事的一些人紛紛起身道:「你算什麼東西,由你來說配不配?」

雙方一言不合,倒也真的是文質彬彬,野蠻體魄,眼看就要毆鬥在一起。

本已經準備離開的衛鞅看到這些人一言不合就毆鬥,心想這倒是真有點自己年輕時候天下的樣子。那時市井間一言不合就毆鬥殺人逃亡,倒也尋常見。

然而這些人最終還是沒有打起來,那個篾匠的孫子或許是氣勢上敗了下來,或許是見到人多不敢動手,終於訥訥道:「那你說,這天下難以平等的根源是什麼?」

穿短褐草鞋那年輕人沉默一陣,終於道:「私有制。私有制是天下人不平等的起源。」

「你們也知道,當年索盧參病逝前寫給適子的那封信,適子後來將其公開,說是真理越辯越明。那麼,既然貴族的權力不能世襲,為什麼財富積累的機器、土地卻可以世襲呢?」

「你說人與人之間生來有聰穎和體能的差距,這我相信,可是……一個擁有數千織工的大作坊主在聰穎和體能上的差距,難道比不過人和那些富貴之家養的狗的差距嗎?」

「犬彘食人食而不知儉,難道你會認為人與人的差距,會大到人與狗的差距嗎?」

他的話於此時過於激進,一時間有將近半數的夥伴紛紛道:「你太左了!你這是要消滅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財產,要消滅構成個人的一切自由、活動和獨立的基礎的財產。」

「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財富源於勞作,所有人的財富也不是天上大風刮來的,而是個人掙得的、自己勞動得來的!」

「主觀利己,客觀利他。我努力得來財富,即便沒有利天下之心,可我們的父親開著作坊,養活了成百上千的僱工,製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