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宋楚亂 第二百三十九章 水土不服的戰術(上)

周天子在意的,是商丘的財富。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子看來,宋地泗上皆為敵國,那是可以劫掠的。

商丘富庶,如今天下聞名,洛邑也是大都,可這些年終究離著泗上遠了些。

若是能夠打下商丘……

周天子想到那些高利貸商人的嘴臉,心下暗爽,心道:當初問你們借錢你們不肯借,待我攻下了商丘,掠到了戰利品,叫你們後悔莫及。

商人言利,無利不起早,不借錢給天子的原因也就是因為無利可圖。

究其本質,就是一種瞧不起。

周天子覺得,商人以為他們必敗,所以才不借錢。必賠的投資,商人又不是做慈善的君子,怎麼可能投錢。

而商丘那麼富庶,如果能夠攻下商丘,大肆劫掠一番,自己雖然兵少,可還有天子的名分,也能分到不少。

到時候那些可惡的商人聽聞這個消息,豈不是要追悔莫及,恨不能時光倒流多貸款給他?

他雖心急,卻也知道自己的本事,所以也只是建議諸侯們即刻進軍。

然而諸侯們卻並不冒進。

為了這一次能夠削弱一下墨家的氣勢,諸侯之間也算是費盡心思團結一致。

為了防止出現「不打墨家要死在墨家手裡、打要死在將來友軍手中,不如再議暫且不戰」的情況,諸侯聯軍這一次採取了分兵重組的配置。

左翼攻菏水、陶邑以牽制的軍團,以齊、魏、衛聯軍為主,主將是衛國宿將苟變。

中路是天子親征,齊侯、韓侯俱在軍中,以齊軍為主。

右翼以韓軍為主,還有趙軍三千作為響應天子號召的表達。韓國大族段氏為主將。天子不算什麼,韓侯卻在中軍,這就避免了右翼見死不救或者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可能。

和墨家軍事委員會的那些人猜想推斷的進軍方式差不多,諸侯聯軍並沒有太多的路可選。

中軍人數最多,為主力,共計六萬餘,銅炮四十門,騎兵六千,戰車八百,乘車輜重無算。

左翼只是牽制,同時也是為了防備墨家的主力從魯過境而直撲衛國腹地。

右翼主力野戰部隊有三萬五千餘,除此之外,還有襄城、陽城、新鄭之軍,用以圍攻許城,攻下後守衛。

雍丘之戰,中軍前鋒三千人先行靠近了雍丘,墨家圍城之軍便即脫離。

不是怕這三千人,而是怕三千人背後的中軍主力,這倒也說的通。

雍丘一戰似乎讓墨家漏了底,但距離讓諸侯徹底相信還有一段距離。

……

許城。

韓軍和部分趙軍雲集於此。

城中卻無人守備,斥候回報說城中並無墨家兵卒,城中的一些叛逆之輩也都撤走。

斥候還說,墨家軍卒臨走之前,曾做過宣講,說此時撤退是為了將來的勝利,讓民眾對於墨家的利天下大業要有信心。

至於撤退的理由,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許太過靠前突出,若是想要準備進攻,這裡是最為容易做進攻發起地的地方,這也正是楚國為什麼在分鄭之戰中不惜和魏韓一戰非要佔據許城的原因。

但若是墨家集結兵力死守許地,一旦戰事不利,許地之南墨家就會出現無兵可用的情況。

許向西,乃是墨家駐楚軍團的側翼要地所在,如葉、方城等。

所以很可能墨家覺得兵力不足、戰線太長,收縮了兵力重點防守葉、方城等地,防止駐楚軍團的側翼被偷。

既入許城,韓軍主將段端感嘆道:「墨家中為將帥者,多為賤人,卻也知進退。」

「許城大邑,棄而不守,正是妙略。」

「以我觀之,其必退於潁水、隱水之間,臨水紮營。」

彷彿就是為了驗證主將聰明決斷一樣,很快斥候回報,自許退走的墨家兵卒在潁水築壘安營。

其謀士或是其餘貴族紛紛稱讚道:「將軍妙算。」

段端正色道:「世卿之貴,源於征戰。不懂征戰,便不能興家保身。」

「若墨家兵多,必守許。」

「若其兵少,必棄許。」

「守許,則可與葉、方城等地之君配合而下襄城,迫陽翟;北可以上新鄭,危負黍。」

「棄許,則可以與方城、葉等成聯絡一線,收縮兵力,後方的陳、上蔡、項等地可以為援。」

「守許,兵必多;棄許,兵必少。」

「所謂毒蛇咬指壯士斷之。許雖大且富,但墨家說棄就棄,不可輕敵。」

眾人皆聽命。

其時,墨家放棄許城,退守到後世郾城一帶,就在後世的小商橋附近築壘防禦。

此時潁水尚未改道,小商橋一線西可以連接葉、方城;南可以掩上蔡。

收縮了兵力,按照兵法而言這的確更容易防守一些。

段端便讓韓國雜軍農兵出許城向南,在那裡駐紮,同時征伐民力修築許城的城防,以免墨家將來反擊。

他則親帥主力,向東,以攻取陽夏,從而掩護攻打商丘的中軍主力的側翼安全。

不過他也沒有立刻進軍,而是派人前往中路諸侯聯軍主力所在之處,將許城的情況大致說了一下,並且附上了自己的判斷。

消息送到中軍的時候,中軍的前鋒已經入雍丘,主力尚未抵達雍丘。

圍攻雍丘的墨家撤走之後,前鋒五千餘人試探著進攻了一下戴城,但卻在戴城之南的一座小城邑受阻,守軍約有兩千,五千人攻擊不下。

諸侯們接到了段端的消息後,與重臣謀士商議之後,認為段端的判斷應該沒錯。

墨家既放棄了許,便證明其在泗上的軍力不足,若不然只要死守許地,那麼聯軍的進攻就會受阻。

退守潁水隱水之間築壘,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召陵、隱陽不能失。

一旦此地失去,那麼駐楚軍團的南陽和陳蔡以及泗上就會被分割成兩部分。

諸侯聯軍的主力要出兵的前提,是右翼的段端所率領的韓軍攻下陽夏。

陽夏以北便是雍丘,雍丘以南便是重要的邊城承匡,承匡在雍丘和陽夏之間,曾經屬魏、後來屬楚、如今屬墨,當初是諸侯中原築壘區的重要組成。

諸侯聯軍主力便分兵一萬,轉攻承匡,主力行軍到雍丘,在雍丘駐防,積累糧食。

雍丘距離戴、承匡都不遠。

若是前鋒遇到了墨家主力,諸侯聯軍的主力也能很快抵達。

戴城若下,則北可以威脅陶邑、菏水築壘區,這是諸侯聯軍的既定目標;又可以在攻取承匡之後,進軍寧陵,寧陵一下,則商丘就赤身於聯軍之前了。

攻承匡,也是為了掩護右翼攻取陽夏,承匡一失,則中軍主力和右翼之間就可以溝通,一方有險,另一方便可快速支援。

既有支持,段端也便在諸侯主力分兵攻打承匡的時候,開始朝著陽夏前進。

前鋒三千餘人先行到了許與陽夏之間的固城,亦是不戰而下,城中並無兵卒,墨家在這裡的官吏也早早撤走。

詢問了當地鄉人,鄉人之說墨家早在幾天前就撤走了。

段端有些懷疑,許城不戰而退他可以理解,收縮兵力以掩護南陽方向。

可是固城是個空城,他心裡就多少有些嘀咕。

本來他就認為不可輕敵,自己是側翼不是主力,兵力不多。

泗上之前還可以集結將近三萬人攻打雍丘,雖然沒有攻下,據說多為新卒老弱,但他和諸侯們的樂觀不同。

諸侯們的樂觀是被墨家逼出來的苦中作樂,十二日攻雍丘不下,就可以設宴相賀,以為墨家可以戰勝。

可段端心裡清楚,即便那些都是老弱新卒居多,圍城十二日,若非聯軍主力抵達大梁,只怕再攻幾日雍丘城就要被攻下了。

換言之,墨家現在在泗上的確兵少,不然不可能放棄許。

但是,墨家至少還能集結大約三萬部隊,這三萬人非是主力,不能夠吃下聯軍中軍主力,但若是自己貿然輕進貪功冒進,自己便有可能被吃掉。

墨家的野戰能力他是知曉的。

若是自己被吃掉一部、或者受到重創不能再戰,那麼中軍的側翼就會暴露。

到時候若是圍攻商丘不下,墨家主力返回,右翼又暴露出現空隙,將會極為危險。

於是他派出斥候,廣泛搜索周邊的情況,前鋒一部分在固城駐守,等待大軍抵達。

兩日後,右翼主力抵達固城,前鋒兵臨陽夏。

陽夏又是一座空城。

前鋒兵不血刃地攻下了陽夏,即刻回報段端。

段端聞之,不喜反驚。

手下將校謀士則道:「墨家無兵可用,故而以空城故弄玄虛,將軍何不趁機以輕兵突進,兵臨泓水,迫近商丘。」

「我軍若渡泓水,承匡守軍必然驚慌,只能撤退回商丘。到時候將軍可於半途伏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