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宋楚亂 第三十二章 功與罪

當斷不斷,反遭其亂。

皇父鉞翎也是做大事的人,衡量之後,當即下令,出逃商丘,趕往封地和自己的私兵會和。

商丘城若是能被控制,自己的私兵便可以壓制商丘。若不在自己手中,攻下來千難萬難。

或許城中還有不少瓶瓶罐罐,但於此時都是可以放棄的。

……

宮室之內。

戴琮身邊的幾名近侍擦乾了劍上的血,將那些忠於皇父一族的士卒的屍體堆積到一處。

幾名墨者在後面並不做聲,戴琮輕咳一聲,立刻有僕從送來了衣衫。

換去了身上沾著鮮血的甲胄,穿上諸夏貴族的華服,正了衣冠與玉,也不帶隨從,自己一人走到了緊閉的宮室內門之前。

在墨家的幫助下他已經控制住了宮室附近的局面,這時候已經沒有必要帶著沾滿鮮血的士卒近侍一同去見宋公。

門很快就被打開。

就在打開的一瞬間,戴琮立刻將淚水布滿了自己的兩腮,進入宮室之後,跪地痛哭道:「君上!皇父一族有亂政篡取之心,我不得已而逐之,城中戰火,皆我之罪!」

剛剛觀看過了踮屣之舞的宋公子田也立刻起身相迎,醞釀了一下情緒道:「何罪之有?何罪之有?」

「皇父一族素來有亂政之心,狼子野心,貪而無厭,你能夠驅逐他,這是你的功德,怎麼能夠說是罪呢?」

「你大有功於宋,今日事,可於桑林祭祀之時,告之先祖。戴公之裔,救宋於危難之中,這是先祖所喜歡的,又怎麼會怪罪你呢?」

如是再三,戴琮這才起身,說道:「國政不可一日不治,皇父一族竊居詢政院大尹之位久矣,國人皆怨。今日他已出逃,懇請君上以國事為重,告之百姓,當新選詢政院大尹。」

「昔年葉公子高平楚白公之亂,居功而不授,避嫌歸政隱於葉。葉公真君子也,我素有羨慕之心,今日事畢,請君上許我歸鄉。」

子田連忙相扶道:「此言差矣啊!」

「昔年白公勝亂後,葉公集大司馬與令尹於一身,可惟楚有才,又有公孫寧、公孫寬之輩,皆可為任。」

「況且其時白公被殺,楚國已定,故可隱居讓賢。」

「如今皇父一族黨羽猶在,商丘雖暫安,卻猶有災禍,此時民心不安,你若讓位,這不是效仿上古賢人,這是置宋國社稷於不顧啊!」

戴琮彷彿是恍然大悟,連忙跪拜道:「非君上之言,吾誤社稷矣!」

子田又道:「況且,自二十年前國人參政以來,詢政院大尹之職,為君子所選,非是寡人所能定奪。」

「祭在寡人,政出詢政院,此當年血誓,寡人豈能悖誓?」

子田這是在告訴戴琮,請放心,我絕對沒有奪權收政之心。

祭祀的事,你交給我;政事你們來負責。

只有一樣,以往公田稅收的作用是用於祭祀,這祭祀的錢你們得從稅收里給我,不能少了我的用度。

戴琮哪裡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嘆道:「自襄公之後,桑林之舞久不蹈矣,成湯所傳之鼎亦少祭祀,實在是殷商子孫的罪責啊。」

戴琮的意思是告訴子田,你放心,只要你不管政事,我準備想辦法給你多撥點錢。

用的是桑林舞和祭鼎的理由,想來這也是可以達成的。

當年的血誓子田主要是沒有實力違背,真要是想要獨攬大權,這些貴族們就會先把自己幹掉,到時候他們肯定會大肆提及當年的血誓。

戴氏也罷,皇父一族也罷,以及靈、樂、蕭都氏族,在子田看來,都是一個樣,沒有任何的區別。

今日事,無非也就是戴氏贏了。

若是皇父一族贏了,今日也一定提著戴氏的人頭來見,子田覺得到時候自己要說的那番話可能也和今天差不多。

戴琮見子田這樣說,又道:「如今皇父一族叛逆出逃,懇請君上授命,以叛逆之罪誅之。」

子田略微猶豫,隨後道:「皇父一族也是公族旁支,罪責如何,需得明確。」

他不想擔這個責任。

將來萬一皇父一族殺回來,自己要為今天的話負責任的。

今天戴氏在商丘贏了現在,可將來呢?

他想要作出決定,必須要戴氏再給予他一些信心。

戴氏也不是不明白子田在想什麼,子田也避開這個話題,又問道:「今日事,死傷多乎?都是宋國子民,不忍多傷亡。」

戴琮道:「無多。皇父一族不得人心,民眾皆助除逆。商丘民眾久受皇父一族之苦,皇父一族私兵之中也多有倒戈者。」

這是在告訴子田,城內的局面完全在控制之中,至少商丘城內對於這件事並不反對,反而有諸多支持者。

實際上要不是有泗上在邊上,換了誰都一樣,但民眾總是希望換一個執政者便可以做的好一些,日子好過一些,這種期待並不少。

子田又問:「今日事,有利於社稷,立下功勛者皆可賞賜。卻不知擊潰皇父一族私兵的,竟是誰家子弟?」

戴琮連忙道:「多是商丘作坊內的匠人僱工。尤其城西南處的作坊可為首功,但他們多為義而不取利。二十年前守商丘者,今日救商丘。」

子田點點頭,心道果然是墨家在背後。

戴琮既然這麼說,也等同於在告訴子田,我背後有墨家撐腰,你且放心地宣布皇父一族是叛逆,皇父一族豈能與泗上義師相較?

當年商丘政變,也正是各個貴族想要找楚、魏撐腰導致的,只不過當年看似是親晉派戰勝了親楚派,實際上卻被既不親晉也不親楚的墨家組織民眾分了一部分權,迫使親晉一派也沒有得到足夠的壓制性的勢力。

到如今列國紛爭,子田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父親剛死就改元、認為自己有雄才大略、可以敗楚退晉的那個年輕君主。

他現在已經明白,宋國的地理位置和國力,註定了宋國想要存活下去,只有依附附庸一條路。

他所瞧不起的父親所走的路,現在看來竟是無比睿智。

晉強則親晉、楚大則朝楚,這才得以保存宋國社稷。

如鄭,如今又成了什麼模樣?

戴氏一族既然投靠了泗上,有泗上墨家在背後撐腰,這腰板便比那些沒有外國撐腰的貴族要直硬許多。

宋國本地的貴族,若無外國靠山,那裡能夠掌權?

子田對於這個答案相當滿意,不只是滿意於戴氏有靠山,自己可以放心大膽地稱皇父一族為逆賊;更重要的是墨家既然參與此事,卻又讓戴氏取政,那分明就是準備繼續保持宋國的存在,並不准備在宋國搞什麼平等和選諸侯之類的事,自己這個宋公之位便可得以保全。

若是墨家沒有參與,只是戴氏所為,只怕宋公此時就要慌張了。到時候戴氏既可能取宋、墨家也有可以直接吞宋效費繒故事。

不過子田並不急於作出決定,他需要等一個泗上的官方態度。

現在事已經出了,以泗上的消息傳遞能力,又距離泗上如此之近,想必十日之內必有結果。

只要泗上那邊的官方聲明一出,就可以確定墨家的態度。

是支持戴氏?

還是支持戴氏取締皇父,仍舊維繫宋公的存在?

到時候墨家必然要派人來見,一個是以墨家巨子使者的身份來見宋公;另一個便是以泗上政府首腦使者的身份去見戴氏。

只有到那時候,子田才可以做出最終的決定。

至於現在,外面什麼情況他並不是太了解,只聽戴氏的一面之詞不夠。

戴氏是報了大腿也好,亦或是有背後人撐腰也罷,這就是個門面,子田需要的是戴氏背後那些人的官方態度,戴氏的話在他耳中就是個屁。

戴琮自己卻彷彿並沒有這樣的覺悟,倒不是沒有,而是因為這一次墨家臨時起事並沒有得到泗上的同意,或者說時間上不允許。

他希望能夠在泗上那邊作出反應之前,先把這件事坐實了。

狐假虎威,借泗上之力誘使子田承認自己,承認皇父一族為叛逆,那麼到時候墨家在支持自己上位、保持宋國獨立這件事上也會更加傾斜於現狀。

現在泗上還沒有明確的表態,戴琮想要假裝自己背後有泗上撐腰的明確表態,誘使子田承認自己和下達誅皇父一族的命令;同時又想要借用子田這樣的態度,來誘使泗上真正的支持自己和給自己撐腰,達成既成事實。

子田卻不傻,心中如明鏡一樣。

商丘的墨者不少,但除非是有泗上那邊派來的專門使者,否則級別都不夠,而且以泗上一貫的組織能力,子田明白若是泗上這一次已經明確表態,那麼現在來見自己的,必然不會只是戴琮一人,必然會有墨者一同前來。

墨家的規矩,註定了商丘的墨者不能夠單獨表態,必須要等泗上那邊的決定。

同樣,哪怕來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墨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