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旭日初升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大亂前夕(一)

庶君子淡然一笑,沒有再多說,轉而又繼續詢問了家裡的事。

她不想談這個問題。

在雲中接到了先生給她的幾本書的時候,也收到了先生的一封信,她的先生是跟著適長大的第一批孩子中的一個,信中很是發了一堆牢騷。

兩個人通信如此密切,倒不是因為師生有什麼戀情,只是因為她的先生是女的,為數不多的跟隨適學成的曾經的女孩子,現在的婦人。

那些牢騷太沉重,也太深奧,有些又過於敏感。

泗上現在的政策,有些方面確實是有問題的。

這個問題就在於「利天下」這個三個字。

泗上墨家內部派系不少,不管什麼派系,對於「利天下」這三個字的目的,都沒有區別。

區別就在於過程。

先生給她的信中說道:「利天下?現在大工商業者想要利天下,因為他們覺得賣給楚越宋等地的貨物太少了,太多的農夫買不起,因為他們沒有可供交換的餘糧。所以泗上的大工商業想要楚越宋土改,因為他們需要更多可以買東西的人。」

「小工商業者想要利天下,因為他們覺得楚越宋那麼多的人被困在土地上,卻不能去他們的作坊做工、不能被僱傭來給他們耕種,使得他們積累的錢財難以投入出去再賺更多的錢。他們希望的是土地收為天下人所有,然後價高者得之。」

「利天下利到現在,利的宋國的農夫比利天下之前過得還苦;利的越國的農奴比利天下之前還要慘。」

「有幾人真想著利天下?又有幾人不過是拜錢為神明,想要自己賺更多的錢,而希望這天下順著他們能賺錢的規矩轉變?」

「利了泗上,可天下呢?說天下九州天下九州,難不成宋、越、楚便不是天下?何以那裡的民眾反而越發的困苦?」

「說是萬民製法求利天下,我看這天下,是朝著那些大工商業者想要的模樣去變!穀賤傷農,校介能不知道?市賈豚能不清楚?」

「可谷賤利工商啊。這泗上的法,到底是工商的法?還是農夫的法?」

「谷價日賤,商品日多,王公貴人需要的錢便越多,想要購買的武器也越多,越是驅使他們封地上的農夫用泗上農場的方式去種植、去挖礦。棉布摧毀了越國的麻紡;鐵器毀掉了楚國的石匠骨匠;楚越宋為數不多的授田之民每年所剩的錢都在減少以致破產欠債逃亡。」

「泗上富了,可天下呢?」

信上還有太多的牢騷,庶君子看得出先生心中的苦悶,卻又不知道該回覆一封怎麼樣的信。

說天志、知天志,天志之下,天下將來又是什麼模樣?

她想過利天下,她眼裡的利天下,也就只是等到磨製出可以看到太歲星的月亮的千里鏡做成之後,和同窗們畫一張完完整整的、有著準確經度和緯度的九州地圖。

有些東西,似乎她也在逃避,不想去深思。

泗上的路線分歧,從二十年前就存在。是先富泗上再用武力去改變天下,不惜讓天下別處困苦放血,甚至利用泗上工商業的傾銷使得別處的矛盾更加深重?

還是利用手中技術傳於天下,不變制度,大量出仕,扭轉風氣,使得即便仍舊還是貴人吃肉民眾喝湯,但卻可以使民眾的湯多一些?

亦或是豪氣萬千,直接和天下舊制度開戰,省卻這個泗上先富的過程?

更或許是泗上非攻立國,自成體系,制定非攻之諸夏義法、會盟諸侯,維繫天下分裂而使泗上之民得利?

四條路線的爭鬥,貫穿著墨子去世後的泗上,不只是墨家內部,還關乎到逐漸醒悟追求自己利益的民眾,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都已經被捲入其中,只是很多人尚不自知。

商人、手工業者、大土地主、小農、最大的資本所有者墨家這個群體、工匠、煤礦鐵礦的僱工、逃亡到泗上的外來者……

當「義即利也」深入人心的時候,自然便會有不同的訴求,誰也不能改變。

走哪條路才算是利天下?利天下的天下最得利者是誰?這都是問題,也正是泗上內部爭論的緣由。

高柳是一方樂土,至少此時還是,因為這裡以自耕農為主,工商業剛剛發展起來。

舊時代的痛剛褪去。

新時代的痛還未到來。

很多泗上的人能夠切身感受的風波和變化,這裡感受的並不深,還帶著最美好的幻想。

想要下一重樂土,便要承受下一重的一切。

不止有好,而且有壞。

墨家不是小農的代言人,而是市民階層工商業者的代言人。

只是之前關於樂土的宣傳一直只說好,那是因為那些壞暫時還因為發展不足而未顯露,當壞處出現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寧可退回去,也不願意再往前走了?

當庶農工商們站在一起反對貴族和分封建制的時候,他們親密無間。可現在看來,似乎貴族和分封建制還未全部消滅,彼此之間的矛盾便已經萌生。

庶君子不敢往下想,也不願意往下想。

時代之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她改變不了先生,也知道改變不了弟弟,誰也改變不了,只能任憑波瀾翻覆。

獃獃地想到了《非命》,忍不住便想,這算是一種命運的沉浮嗎?

庶俘羋看出來姐姐有些獃獃的,奇道:「姐,怎麼了?」

庶君子急忙笑道:「沒什麼。對了,小叔現在怎麼樣?」

她自然知道同樣是當年跟隨校介學習的小叔現在很好,庠序建成,他便入了庠序做了術數博士,博士者,博學通於古今之士,源於齊國。

她只是不想讓弟弟看出來自己心裡裝著許多心事。

不但知道,而且還知道小叔當年的同窗、自己的先生在信中對於庶輕侯很是不滿。

她的先生,很可能就是她的小嬸嬸,但現在看來,只怕是難。

說他躲進庠序閣樓之中研究九數,再也不問利天下事。

當然對於他的學問那還是尊重的,說是虛實之數此人大才,或真有可能在二十年內解開一元三冪的方程。

信上,先生還說他自己最近觀星觀日太多,眼睛很疼,脖子整日看星星月亮也有些僵硬,但是對於月亮的運行已經似乎隱約摸到了一些規律,期待自己死前能夠悟出了日月運行乃至日食月食的規律云云。

除此之外,先生在信中還告訴了她兩個最新的計算結果,可能推翻一些此時天下以為不可更改的結論。

此時天下都認為,周公制禮,傳下君子六藝之一的九數之學。

而且此時在九數界流傳著很多的傳聞,這自然是在很早之前就出現的。

《大司徒》中記載,周公立桿側影,夏至日以八尺圭而得一尺五之影,遂定為天下之中,於是興都洛邑,號為中國。

又有一個早已有之的說法,所謂日影千里差一寸,並且給出的說法是有一處夏至日以八尺圭而得日影一尺六。

這兩個說法,是此時早已有之的。

墨家不採用,因為按照墨家學堂里的教法,腳下的大地是個球,庶君子上學的時候就知道,地球的子午線長度是泗上單位里的四萬里,至於如何測得的?

校介說,那是他的兩位先生測量的,並且給出了可以驗證的辦法。驗不驗,此時能不能驗,那他不管,只是告訴他們這不是隨口編出來的,而是可以重複實驗以證偽的。

女先生的信上自然不會糾結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說法,信上,先生給出了一個可能會讓天下震動的猜測、或者叫推論……

之前的測量中,先生算了一下所謂八尺圭而得一尺六影的緯度,然後順著這個緯度,很容易找到了一個很容易得到的推論——這個八尺圭而得一尺六影的地方,很可能就是上古聖王唐堯的封地處測得的。

唐叔虞封地於唐,便是後來的晉,而唐,是上古陶堯的故國。

洛陽在夏至日,也根本就不是八尺圭而得影一尺五,反倒是聖王大禹的陽城,才應該是八尺圭而的一尺五影的地方。

換而言之……所謂周公親測而得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說法,根本就不對。

自然不是說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說法,這個在墨家自己的體系內根本就不承認,而是說……這件事可能和周公沒有什麼關係。

這是上古唐堯時代流傳下來的許多測量手段和結果,加上夏禹時代的測量結果早已存在,周王朝很可能借用了已有的東西,卻把這些東西加上了天命的色彩。

傳聞周公言: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這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是故洛邑為天下中,此天命之所在也。

信上,庶君子的先生則認為,是先有大禹時代日影一尺五處為都城,那裡才是天下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