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旭日初升 第一百一十六章 欣慰

趙侯聞言拜道:「這是趙國強盛的道理。我會謹記。那麼,趙國的強盛,竟是在東北?」

公仲連點頭道:「趁泗上之亂,取中山。中山既得,那麼燕、齊皆在趙卒金戈之內。」

「齊燕齟齬,若有亂,可趁勢向東。」

「高柳之北,盡皆胡地。墨家之義,視胡人之政落後於中原,並認為胡人不事耕種,無有工商,哪怕是中原分封建制,亦進步於劫掠聚落而生的胡人。」

「墨家必須要守義,他們非是靠天子分封之義而霸泗上,而是靠他們墨家自己的義。他們的義,捆住了他們的手腳,不要去攻略胡人之地,讓墨家在北境與胡人相爭。」

趙侯也正有此意。

亂世之下,各國都有自己的長遠戰略。如魏國放棄了吳起的先西後東的戰略之後,魏與齊、楚和墨家的爭鬥就已經不可避免。

趙國可以選擇的戰略很多,但公仲連沒有為趙侯選擇原本歷史上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戰略。

這是時勢所決定的。

趙武靈王時代,沒有馬鐙,導致胡人起兵的優勢勝於農耕,馬鐙如果運用得當,對於農耕民族的優勢遠勝於胡人。

而那時候趙國的變革尚未完成,代國被趙襄子佔據之後,胡人於諸夏之民雜居,趙與代之間有很大的鴻溝。

加之那時候貴族的勢力依舊大,趙武靈王需要一支受控於他而非貴族的軍隊,因為一些胡人臣子的緣故,胡人成為了趙武靈王引入來對抗貴族的重要力量。

趙武靈王的戰略也是伐中山,胡服騎射和伐中山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使得趙武靈王擁有了一支不屬於貴族的、聽命於他的騎兵,又得到了中山國為郡。

可以說胡服騎射是趙國集權強盛的基礎,沒有軍權,需要防範的事太多,而且貴族的封地之兵基本上是聽調不聽宣,難以完全掌控。

現在,公仲連提出的戰略,也是圍繞著中山國。

但是對於胡服騎射就沒有那麼大的迫切需求。

隨著墨家學說的傳播,隨著紙張、印刷術和賤體字的傳播,使得士人階層快速崛起,那些原本貴族的不傳之秘通過紙張開始大規模傳播。

士人的力量已經可以用作對抗貴族。

而在軍權方面,公仲連勸說趙侯要做趙民之君而非趙氏之侯,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平民的力量。

趙地多馬,馬鐙的出現,使得如今動輒一戶百餘畝地的農夫可以養得起馬匹,也可以熟悉馬鐙騎乘,可以拉起一支非胡人習俗的、而是泗上農耕的馬鐙騎兵。

火藥和銅炮,也讓一支完全由平民組成的、足以碾壓貴族車兵的、直接聽命於趙侯的新軍成為了可能。

這樣一來,胡服騎射這種事已經完全不在公仲連的考慮之內,戰略的重心也就放在了中山國。

公仲連的意思,是要趙國遠離中原泗上紛爭,等待機會,一旦泗上大亂就是趙國崛起之機。

滅了中山,趙國的局面就活了。得了偌大的領土、人口,同時打開了向東北方向擴張的大門。

這些作用之下,再讓趙國把精力放在北方,那就有些不太現實。尤其是火器、馬鐙、鐵器出現之後,人口成為了重要的軍事基礎,中山國的意義遠勝於北方胡人土地。

那裡錯綜複雜不說,墨家如今正在高柳,而且公仲連也發現了墨家的軟肋,那就是「義」,以墨家之義,有些事的底線是不可能觸動的。

公仲連再次指了指趙侯之前導致了憤怒的書信道:「那裡面墨家不是說了嗎?為了防止鐵器火藥馬鐙這些東西進入胡人草原,應該建設邊關,出關之物要嚴查同時還要收稅。」

「墨家斂財之能這是世所罕有的。他們也說了,這些收的稅會上交您的府庫,墨家要的只是草原的壟斷經營權。」

「而且,商人也多願意這樣,以邯鄲商人為您籌措的大筆金錢,將利息作為壟斷草原貿易的股本,這樣一來,只怕一個邯鄲就可以募集錢財數十萬、糧食百萬斛。」

「墨家在高柳,草原不能南下。而且胡人多貪,他們總會想著來劫掠搶劫鐵器、糧食、人口、奴隸,他們與墨家之間不可能相合。」

「北境之地,皆是苦寒,錯綜複雜。非是賢人不能夠守御。」

「而您平定了公子朝之亂後,收回的那些封地,也正需要賢人。您是希望把忠心於您的賢人用於管轄那些趙地的富庶城邑呢?還是希望把他們送到邊塞北境呢?」

「不夠賢能,讓他們管轄邊塞也不能夠抵禦胡人。足夠賢能,又怎麼可以不將他們留在身邊、邯鄲、中牟等您的根基之地呢?」

這的確是個問題,趙侯略微思索後便道:「您說的對。那麼,墨家的條件是可以答允的。這樣,既可以遏制胡人,又可以年入十萬邊關之稅,也可以從邯鄲商人那裡募集數十萬錢,又省卻了在北境防禦胡人的士卒。」

「可是您也說了,墨家只怕也有席捲海內之意。縱然有遠交近攻可選,但也有唇亡齒寒之憂……」

公仲連笑道:「齊、魏、楚三國一日不在泗上分出勝負,墨家便不可能選擇和您作對。等到墨家選擇和您為敵的時候,您又有魏韓為援,難道墨家的主力可以繞開魏韓直接來到趙國嗎?」

「況且,您現在正是需要墨家的助力之時。」

「胡非子可以助守邯鄲,屈將子在高柳有強軍,必要的時候這都是可以借用的力量。君上可不要忘記,闕與君的事,可是墨家的人死抓著不放的,墨家縱然講道義,可你覺得他們難道不會厭惡公子朝嗎?」

「闕與君之事,墨家直接定性為害天下。害天下三字在墨家之義中,不下於不共戴天。」

趙侯也知道這時候不該考慮和墨家翻臉的事,又問道:「可是墨家的道義……實在是有些大逆不道。在邯鄲日益發展,許多農夫凡有事,不找官吏而找墨者……」

「這我又該如何做呢?」

公仲連沉聲鄭重道:「這正是我要勸說君上的。」

「走墨家的路,讓墨家在趙地無路可走!」

趙侯大驚,說道:「按照墨家的道義,那君可以是虛的。只需要用理性推出什麼樣的法令最為適合治國,那麼君主就要低於法令,這怎麼是可以的?」

公仲連擺擺手道:「您說的這些,是您所關心的。」

「可大部分民眾,他們關注的,是這個嗎?」

「他們知道什麼是同義、平等、兼愛嗎?他們知道什麼是虛君實法嗎?」

「他們關注的,是土地、稅賦、官吏之清廉、歲入之多少。」

「墨家說,分地授田,可以。這分地授田的事,由您來做,您是君主,不是封君,授田之後的稅賦還是屬於您,而且免了貴族收取的那些。民眾感念這一切,生活富足,墨家所言的同義、平等、兼愛這些東西,除了那些閑人之外,又有幾人在乎?」

「民眾想要的,墨家知道是什麼,所以他們這一次在邯鄲蠱惑民眾,放貸於您。」

「可您也知道,而且您不是封君,您授田於民,墨家還能怎麼辦?他們宣揚的那些東西,又有幾人會聽?」

「墨家說,徭役要支付金錢粟米,可以。一旦您授田於民,讓民眾繳納賦稅直接給您,那麼府庫的收入增加,再加上商人之稅、邊塞之稅,足夠您在邯鄲、中牟等地行如今的『仁義之政』。」

「等到邯鄲、中牟這些大城的民眾皆感念您的恩情,高呼萬歲,墨家縱然還有道義,可是民眾要的利您給了,那大義本身就是君子才看重的,天下紛紛,幾人君子?」

「其實民眾更喜歡有個君主,懲治貪戀之吏、反擊貴族之削。您來做趙民之君。」

「反正在泗上亂起之前,您要平定內亂、勤修政治、集中君權、選拔賢士,正可以非攻。民眾少征戰,或是因為魏韓齊等主動進攻而被迫防守,墨家也無說辭,民眾也自說您仁義。」

「等到泗上亂起,那時候您新軍在手、民眾備服、府庫充足,賢士極多、想要出仕為官的人立於宮室之外,那麼趙國又怎麼能不強盛呢?又怎麼能攻不下中山、干涉泗上之爭呢?」

「在利上,走墨家的路,讓墨家無路可走。」

「墨家說,義利統一,義即為利、利即為義,是故庶農有庶農的義、貴族有貴族的義,而作為君主的您,也有您的義和您的利。」

「您的利,在趙之四境,在趙之萬民,如墨家所言,君主的榮耀源於民眾、君主的財富就該是全體趙人所有的財富總和。」

「而您如果只看到私庫之錢財糧帛,那是封君的眼界,不是趙侯的眼界。」

趙侯大喜道:「是這樣的,我明白了。」

「那麼,現在我要做的,便是這麼幾件事。」

「派人立刻前往邯鄲,答應民眾關於土地和糧食的請求,並說當初授田本來就是為了讓民眾可以從事生產而富裕,現在民眾的請求是為了更好的生產,作為君主的又怎麼可以拒絕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