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真假誰知 第一百九十六章 城堅猶懼蕭牆禍(五)

詩三百,風雅頌。

有天子之歌,有諸侯之歌,有大夫之歌,亦有士之歌。

一曲《北山》,正是士該唱的歌。

那彈劍之人也算高大,既被集中於此,自然是上士,六藝皆通,彈劍為拍,亦有氣勢。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

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一曲《北山》唱完,又重複了一段。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歌畢,迎墨翟之目光,笑問道:「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墨者亦守商丘,我也聽聞墨者之中頗多武士,劍術驚人,不想墨翟先生只讓我等出戰,卻不讓墨者出戰!」

《北山》本就是一首牢騷歌,除了天子諸侯之外,似乎都有自己的牢騷。

歌中所唱,則處處諷刺:大夫誇我真能幹,然後大夫不去幹活,讓我去干,幹完就誇誇我……

這是士階層對宗法制度的不滿,他們期待底層依舊比他們低一級,但去期望與上平等。

牢騷發完,實則就是在指責墨者:你們誇我們是武士,但是你們卻不出人襲戰,卻讓我們出戰。

你墨翟啊,太不公平!

彈劍發牢騷,大約是士階層的必備技能,畢竟大夫和上卿不用發牢騷,而底層又沒有劍。

公孫澤聞言,心中略微有些生氣,心道:「既是守城,那墨者又不食君之俸祿,他們願意去便去、不願意去便不去。」

「我等為士,國既有難,自然是我們先上,這有什麼牢騷可發?」

他看一眼那名彈劍之士,心想適必要出面斥責,只怕又要說出一些不好的言論,到時候波及眾人。

暗中嘆息,卻不想適竟然沒有開口駁斥,而是回身和身旁的墨者說了幾句。

身邊的持劍墨者竟然也學著剛才唱歌那人的模樣,以手指彈劍做節拍,朗聲高唱。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這墨者剛起了個頭,公孫澤便隱隱嘆息,心道:「適此人,與人相辯之術,只怕真得墨翟真傳,甚有青出於藍之勢。如此一來,眾人的臉面何在?」

他想要阻止,卻已經來不及。

彈劍的墨者以宋地方言高唱,一開始手指叮噹,只做伐檀,到後面用力猛敲,金銅聲切。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士階層有士階層的牢騷,底層也有底層的牢騷,這種牢騷唱出來後別有滋味。

待唱完後,那劍士又高聲唱道:「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唱罷,墨翟先道:「我本農夫。」

適也道:「我本鞋匠。」

其餘墨者也紛紛說出自己的身份。

「我本陶匠。」

「我本銅匠。」

身旁劍手道:「我本齊人,現為墨者。」

適冷笑道:「我們本非士,自然無可素餐。墨者無君無父無國無邦,亦不食君之俸祿。」

「你們為士,有君、有父、有國、有邦。」

「值此國難之際,你們卻要問我們為什麼不和你們一起,難道你們願意做尸位素餐之人?」

「我為鞋匠,無封地、無隸奴、無僮僕、無俸祿,卻需繳納革稅、甲賦。且不說我既為墨者,便無邦國君父,便我不是墨者,難道你們要我守衛商丘嗎?」

「你們有封地、俸祿,難道商丘被圍,你們出城襲戰,竟要與皮匠相提?」

「這豈不是可笑嗎?昔年齊侯被戮,臨淄百姓不服素,晏子親如崔子庭院痛哭,甲士環繞眾人以為必死。難道晏嬰就要說:國人不服素,於是我便不用親身犯險,哭與崔子之庭?」

適大笑道:「若是你們這樣比,那也可以,日後你們的封地取消,一併繳納賦稅,也不再有俸祿,這才可以相比。」

他說完,那名彈劍之士滿臉羞愧之色,收劍回拜道:「這是我的愚昧,請不要嘲笑,我已知錯。」

在場其餘人,終究是士,多少還有些道德與臉面,不再多說。

公孫澤想著適剛才的那番話,還有之前與適相辯頗多的話,訥訥道:「墨者只說,權力義務相對,竟是這個意思?無權力則無義務,所以如此說來,商丘百姓其實不必守城?」

「可……似乎又不對。又說,禮不下庶人,難道是我想的不對,庶人本就不該守這些禮?可是……可是……」

他有些想不通,想不通其中的關鍵之處,只是覺得墨者說的似乎沒錯,但又似乎全錯,言語間卻不能夠反駁。

少時,墨子道:「如今楚人正忙於收麥,又以為城內只會死守,正是出城襲擾的時機。」

「墨者守城,乃是為了利天下、守非攻。是為了義,卻不是履行義務。」

眾士人被那首《伐檀》的最後一句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說的面紅耳赤,這時候又講清楚了道理,終究不好反駁,只好說道:「既食君祿,豈不死戰?」

這些話說完,公孫澤的腦海中嗡的一下出現了許多可怕的想法。

「既食君祿,豈不死戰?既食君祿,豈不死戰?既食君祿,豈不死戰……」

喃喃重複著這幾句話,公孫澤猛然想到適前幾日與他說過的那番話:土地、財富歸誰?

他身上一冷,忍不住想道:「若……若是墨者的道理行於天下,土地歸於萬民、財富源於勞作、君子不過蠹蟲……那……那這祿從何而來?」

「若土地非國君所有,祿便來自萬民……難道到時候便是既食民祿,豈不死戰?」

「不對!不對!一定有哪裡不對!不該是這樣的道理!」

他想到自己之前廿年所學,頭腦一陣混沌,竟有些癲狂之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之土,皆屬萬民;昊天之下,人皆天臣。」

「天下的道理,只有一個是對的,可到底哪個才是對的?若墨者的對,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錯的!」

他越想越亂,終究長嘆一聲,心道:「只怕……這天下,真的要亂了!」

……

城外,楚軍營地中,墨者還未前來與楚人祭祀成盟,但卻將城內被俘的楚人全部釋放。

這些被釋放的楚人,最開始成為了楚王邀買人心的手段。

萬軍之前,楚王高聲宣布:自己與墨者成盟之時,依舊沒有忘記那些被俘之人,無論貴族還是士亦或是庶農工商,只要為王效命,他就不會忘記。

這是之前很少出現的情況,被俘的國人要麼在停戰後才被釋放,要麼就會被抓做奴隸。

而貴族被俘,一般都是用厚重的禮物贖買回來,比如當年晉楚爭霸之時,多有被俘的貴族,一般都是繳納贖金換回來。

至於庶農工商,除非全面停戰或者大國為了獲取聲望,否則很少有被贖回來的情況。

楚王說完這些後,當真是歡聲雷動,眾軍皆呼萬勝,楚王只憑几句話,便獲得了庶農工商的支持。

畢竟,王權想要對抗貴族,只能依靠本國底層。

其餘貴族心懷不滿,卻也無可奈何。

楚王自覺墨者確實不錯,似乎將來自己只要說利天下,墨者就有入楚的可能,欣喜無比。

然而,幾日之後,楚王夜巡軍營,便感覺出了墨者的深深惡意!

這些被釋放回來的貴族還好,也沒什麼牢騷。

可那些被釋放回來的庶農工商,還有武士,則是滿口的墨者道義,牢騷滿滿。

庶農工商自不必談,那些牢騷一直就有,只不過經過被俘歸來後,這些牢騷變得更為系統、更為明確、更為清晰。

士階層在那發的牢騷,楚王其實挺喜歡的,但是其餘的貴族卻絕對不會喜歡……

再想到適之前在大帳之內,開口就把貴族和王權的矛盾公開,楚王心知:只怕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