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真假誰知 第四十七章 女媧伏羲雙螺旋(中)

並非每個人都關心天地萬物的根源。

但大部分人都會關心從何而來。

人是天地萬物之一,又是天地萬物所被人認知的起點。

人從而來,是每個民族都有傳說的故事,甚至比太陽月亮的傳說還要多還要普遍。

正如他和墨子所說的那句話,當人可以被解釋後,即便不關係天地萬物本源的人也會相信這種解釋的方法可以解釋天地萬物。

玉米地瓜土豆之於《樂土》;人被解釋之於天志可以解釋萬物;是同樣的一種關係。

人是最普通的,也是最神秘的,而適選的方向是最容易解釋的方向。

不需要一次說完,但需要不斷彌補。

適看了一眼墨子,小心地問道:「先生難道不想先聽聽嗎?」

墨子搖頭說道:「我既說了,這幾日只看只聽,當然不問。司城皇的事,不是村社的事,所以我才問你。後日的事,是村社的事,所以我不問。況且,我自有耳朵,也自有頭腦,你說的是否合乎道理,我總能分清楚。」

「我想知道很多事,但我也想在我知道的時候,被人也能聽到,你又何必多說一遍呢?你做就是。」

「我既然能分得清,你說得對是在啟發我;你說的不對我會改正你。只是說出來你又怕什麼呢?」

「去做吧,就讓司城皇等幾日就是。」

……

一日後,附近幾十里內曾經聽過《樂土》、或是被蘆花用簡單的草藥治好過、或是親眼所見那些收穫之物的村社眾人,三五成群地來到了適所在的村社。

宋少演武,今年又不是三年大演的年頭。附近的土地多被開墾,也不需要再履行與貴族圍獵的義務,正是一個相聚相談的好日子。

適也為這一天提前許久就做好了準備,用剩下不多的錢買了許多豆子,用石錐幫他弄好的磨盤磨好了豆子,煮沸了豆漿。

沒有滷水也沒有石膏,但好在這時候的集市上已經有賣醋的,所以適買了一些醋,用醋加水來點豆腐。

這種辦法比起石膏和滷水點的都好吃,只需要第一次用醋,之後只需要使用殘留的豆水發酵變酸即可。

這是用酸鹼度來讓蛋白質凝聚,與滷水和石膏的鹽離子效應相似,結果一樣,而且更軟滑。

他穿越前少賤,故能多鄙事,來到這裡這些鄙事也成了高大上的本事,正應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古話。

嫩白的豆腐準備的不是很多,每個來這裡聚會的人吃不到多少。不過就像是上一次煮魚湯加入的香菜和辣椒一樣,這是一種看到見摸得著的希望。

為了這次鄉聚,適還專門準備了場地。

宗教建築的目的總是為了讓人感到人的渺小,從而產生一種卑微的情緒,適便反其道而行。

不管是歐洲的教堂,還是華夏的天壇,都是將這種讓人感到渺小卑微的建築手法運用到極致的體現。天壇利用的是天人合一的手段,但站在天壇的台階上抬頭仰望卻與天人合一背道而馳,只剩下天闊蒼蒼人微渺渺。

他既要反其道而行,便選了一處小丘,藉助下午陽光從西邊照射過來的角度,讓人站在小丘上向東望去,讓夕陽產生的天下蒙蒙的情景收入眼中變為每個人眼中的天下蒙蒙。

當人基本聚齊之後,適讓村社中的那些孩子排成行列,正站在眾人的西邊,背後就是夕陽。他站在眾人的東邊,等一會做宣講的地方。

這些孩子是他親手教出來的,也是嘗試著將《樂土》變為後世樂曲,用以宣傳的合唱手段。

凡有用的,都可去其槽粕取其精華拿來為人所用,適對於各種手段向來不擇。

《樂土》的調子,在他看來最好是選用巴赫的《b小調彌散》。

前期沉重憂鬱,配合《樂土》描繪的生活與現實產生對比。到榮耀頌這一段的時候,轉為歡快激昂,也正好到詩篇中示意眾人齊心的那一段。

只是他水平著實有限,這些村社的孩子也不容易掌握這麼難的變奏,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好退而求其次,選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也就是學唱最容易的《歡樂頌》。

待那數百人安靜下來後,適叫人將擋在那些站成幾排的孩子背後的蘆葦席子忽然掀開。

提前計算好的角度和刻意尋找的斜坡,讓陽光一開始恰好被擋住在眾人的視線之外。

當蘆葦席被掀開的瞬間,金色的陽光霎時灑落,將所有人籠罩在陽光之下。

幾十個稚嫩的童音,開口清唱改過之後的詩經七月,讖語樂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灌麥,二之日望雪。瑞雪湮踝,必得歲豐。三之日於犁,四之日墒玉。同我社鄰,壟彼私畝,丘甸俱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童坐社屋,問字學經,爰求墨贊。春日遲遲,飛鳶祁祁。其心暢歡,忘及晚歸慈母責。

七月流火,八月摘花。壯月飛雪,取彼兜圍,行摘鬼桃,猗彼伐秸。九月軋條,十月紡紗。色白若雪,布寬尺長,裁家人裳。

四月種豆,五月麥收。碾臼其獲,伐粒為粉。一之日觱發,取彼玉草,為耕牛食。二之日栗烈,曰殺羔豚,朋酒斯饗,余肉藏冰。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圬窒存薪,封向草帛。悅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玉指豆瓜,禾麻菽麥。喜我農夫,我稼既同,調泥繕室風。晝晾牛飼,宵煮豚食。亟畜康肥,其秋播宿禾。

二之日左右演武,三之日祭饗先祖。四之日其蚤,雪化冰融。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適彼樂土,天志為斯。貴賤無常,各盡其力,待至於此,待至於此……

篡改過後的偽七月,比起詩經中的七月流火少了一段。

少的這一段,適本來已經編造出來,但不敢讓人傳唱。

已有的最後一段已經十分露骨了,就差唱成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或是快把那爐火燒的通紅了。

也就是因為已有的最後這一段,讓公孫澤給出了一句「順非而澤、惑亂人心」的評價。

雖然露骨可也能解釋,就說冬天演武祭祀祖先不是做造反前的準備工作,而只是傳統習慣;歌頌一下春天到來萬物更新,也不是影射新時代的到來,只是單純地歌頌春天,僅僅是夢想而不是要去得到樂土。

如果加上那段沒教這些人唱的最後一段,那就解釋不清了,就現在這個實力早被腰斬棄市了。

和原本的七月流火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原詩是苦樂夾雜,彷彿一副寫實的畫卷,叫人知道農夫的苦和平日的生活。

讖改之後的,將所有的苦都改成了樂,就像描繪一個近在眼前的夢境,讓每個農夫都覺得熟悉而又陌生。

沒有一句苦,沒有一句痛。

但最美好的快樂,與真正的現實相對比,便是最苦痛的悲。

對比而來的悲,加上充滿稚嫩和代表著希望的童音,與歡快的《歡樂頌》曲調,又給人以希望。

不是夢中的希望,而是現實的希望。

真到某一天的時候,這些傳唱這些歌謠的人,便會左右演武、祭饗祖先,求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沒人拯救,那就靠自己唄,簡單的道理,就和農夫知道想吃飯先種地一樣簡單的道理。知道了種植可以收穫,誰又願意採集狩獵呢?

既然適告訴他們耒耜種植取代採集狩獵是天志,也是一種第四重樂土,那麼既然已經實現了,為什麼不去追求第五重樂土呢?

……

人群中,同為墨者的公造冶的弟弟公造鑄沉醉在這首樂曲之中,下意識地伸出手指輕輕擊打在跪坐於地的腿上。

墨子在一旁看著,只是微笑,並未說什麼。

墨家講求非樂,公造鑄卻是個懂樂的人,不但懂樂還會鑄造樂器。

公造冶與公造鑄的祖父是楚國人,曾經被楚王聘為鑄客為其鑄鐘。

鑄造青銅器需要家傳的手藝,春秋之時大多都是官營的,類似於匠戶制度,父子相傳。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一些人的後代離開了官營,憑藉技術遊走各國之間。

青銅器銘文上有鑄客某某的字樣的,是聘請的手工業者;而銘文上有冶師某某的,是任用的官營手工業的成員。

當年楚昭王被伍子胥和孫武子滅國,逃亡到曾國,被曾侯所救。曾國也是楚國重要的附庸國,又有救楚昭王的功勞,因而楚惠王后來曾鑄鐘相送曾侯乙。

當時為了鑄造編鐘,曾聘天下名匠,公造冶兄弟的祖父也曾參與鑄鐘過程。

正因為知道鑄鐘的複雜和消耗的人力,也讓公造冶兄弟認同墨家的節葬、非樂之說,成為了墨者。

小時候公造鑄是知曉音樂的,非樂的樂也不是平民傳唱的樂,是以墨子見公造鑄擊節沉醉,微笑而已。

當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