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真假誰知 第二十三章 欺之以方真君子(三)

適裝模作樣地皺著眉,好半天才似乎頗為感慨地說道:「若論你們眼中的君子,仲尼正是啊。當年仲尼給季氏管過倉庫糧米,肯定是精通九數。既然這樣,咱們就先比九數如何?」

公孫澤心想,我這一路便聽到那些孩童傳唱九九歌訣,你定然是會一些九數之法的。

既是如此,你就直接比九數,又何必拿夫子說起呢?

你這樣的人啊,真正小人!

心中腹誹一句,暗道此人既當著管仲營中之妓,卻又想叫人把你當成《詩》中不可求思的漢之游女,當真令人作嘔。

轉念一想,此人出題的時候,尚且能想到仲尼之事,難道是真的心存敬仰?若非如此,又怎麼能夠如此切合?

兩種想法混雜的瞬間,公孫澤還來不及做出此人到底是思慕夫子,還是個無恥小人的時候,適的問題已經劈頭蓋臉地問了出來。

無非就是此時常用的算畝數、數米粒、圓面積、開立方、約分數之類的戰國時最高水平的數學問題。

才問了幾句,公孫澤的臉上已經流出汗水。

這些題問的刁鑽古怪,聽起來似乎都不難,可仔細一算根本不對。

此時手中又無算籌,只怕要有天算之術才能算出來。

再一想這些問題,從未聽過一樣的,顯然應該是這人現編造的,難道這人的九數之學真的如此之高?

他又聽了幾句,忍不住道:「你問了,難道你能答?我算不出!可如果你也算不出,我又怎麼知道你說的是真是假?」

適點點頭,嘲諷道:「那倒也是。這些章法算術,以你的才智,我要說上三天,我可沒那麼多時間。這樣吧,你出個題,我算出來,免得你都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

公孫澤心說,這樣才對,不然你隨意說出一個數,偏說自己是對的,我又如何驗證?

心頭回憶了一番前些日子學到了一道解了月余的盈不足術,那題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記得極為清楚。

「我問你。有一群人去買東西,每個人給八個錢,這些人一共還剩三個錢。每個人給七個錢呢,不夠,還差四個錢。問,幾個人?幾個錢?」

他知道適可能在九數之上或許真的有些本事,但這題自己既然學了一個月,總可以難住這人些許時間。

可沒想到,這題剛從嘴邊說出,適那已經讓他覺得有些憤怒的、略帶嘲弄的聲音就已經響起。

「四加三,等於七。七個人。七八五十六減三,五十三個錢。」

問題很簡單,提出的方式也很簡單,沒有什麼拗口佶屈的說辭,就算是在場的村社眾人也能聽得懂,但卻未必解得出。

在孔子開私學先河之前,講究的學於公府。

哪怕是最為低賤的小吏,也需要從公府中學習,壟斷了教育就等於壟斷了統治。

這問題就算不難,村社中的這些人也是回答不出的,哪怕極為聰慧的、跟著適學過一段時間九數之學的六指,也不是回答這種問題的時候。

眾人不知道答案,但卻知道適在聽到問題的瞬間就給出了回答。即便不知道答案,可也有自己的判斷,覺得既然答得這麼快,定然是對的。

答案肯定是對的。

公孫澤心中也是驚奇不已,這道問題可是難了他整整一個月的難題,所以答案記得很清楚,那些解題的辦法也是清清楚楚。

然而他還是搖了搖頭。

適見公孫澤搖頭,心說難道自己算錯了?

扒著手指頭又算了一遍,又重新反算了一遍。數學這東西不是雞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靠狡辯是沒用的,所以信心大漲,堅定地點頭道:「這就是答案。」

公孫澤搖頭道:「答案是對的,可並不是這麼算的。」

眾人一聽這話,紛紛發出嘲弄的笑聲,和一些故意而為的噓聲。

他們只是庶氓,哪裡知道公孫澤這樣的守道君子,凡事都要講究個法古從師、名正言順。就算是數學,如果不是按照六藝中的解答方法去解答,就算對的也是錯的。

適一聽,把一旁的六指拉過來。

將他那根多出來一根手指的手掌伸到眼前,用手屈下去四根手指,然後指了指第四根手指道:「到這裡,錢是正好的。每人多給一枚後……」

從第五根手指開始往裡面屈,數了三下後,指著另一隻手屈起來的那枚手指道:「每人多給一枚後,到這。四加三,等於七,可見是七個人。再用小九九之訣,人七而錢五十三,怎麼會錯?」

「也就這孩子只有六根手指,他要是有七根手指,數手指頭都能算出來。」

六指再一次被適拿到前面,這一次卻算是露臉的事,臉上容光煥發,嘴角帶著嘲笑盯著公孫澤。

公孫澤聽著適的解釋,自己也伸出手指算了一番,終於明白過來。這麼算,的確比先生教授的盈不足術要簡單的多。

可是……名不正、道不正,怎麼可能也能得到正確的答案呢?這不可能啊!

在適眼中,或許只是個數學題。但在公孫澤的眼中,這不僅是個盈不足之題。

盈不足之題,應用盈不足之術,按說也只有這種公傳之術方可解開才對,他的先生一直是這麼教他的。

在這題之外,更是涉及到理念紛爭,在他看來從不是一道盈不足之題的問題。

譬如此時天下,一如此題。

無論儒道、還是楊墨,最終追求的都是天下大治、天下有道,這一點諸子是殊途同歸的。

但是,儒者認為,想要天下大治、恢複天下之道,必須法古、井田、周禮。

是必須,而不是可以。

因而任何事都必須名正言順,如果做不到程序正確,那麼肯定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然而楊朱認為,天下想要大治,只需要私有財產不可侵犯,你不來侵我的財產,我也不去侵你的財產,王公貴族也不可以隨意拿走別人的東西,每個如同汗毛般渺小的個體都受到尊重且擁有自己的權利,那麼天下可以大治。

墨者不必提,法家則認為,萬事不可法古。什麼儒家的周禮、墨家的聖王,都沒用。凡事只需要用符合當時情況的術與勢,富國強兵,待到一統之時,大爭之世已是古,到時候再不法此古,再行定奪。

如此一來,這就涉及到想到達到目的,是不是只有一種辦法可行的重要問題。

公孫澤明白,夫子逝後,儒家勢危而非勢微。

此時還未有陰陽五行之說,也未融合方士之術,最是艱難的時候。

如果不能證明想要達到天下大治只有一種辦法可行,那麼天下之君王恐怕都不可能會選用法古井田周禮的方式。

只有證明想要天下大治這是唯一的辦法,君王才會棄異端而行正途。

倘若不能證明想要天下大治只有一種辦法可行,也就給那些異端和禽獸提供了機會。

放眼天下,是禮;放眼盈不足之題,便是古法的盈不足之術!

正如為人兄不友弟不恭,則很可能不孝;為人不孝,則很可能犯上;為人犯上,則很可能作亂……這是一種遞進關係,哪怕再微小的事如果不守正道,都可能發展到犯上作亂的地步。

只是盈不足之題,與天下大治不同,此時天下並未大治,所以諸子百家都說自己的方法適唯一可以大治的方法,無法驗證。

除了立足於現實不法古的法家,剩下的都在從先王三代中尋找合法性,沒有一家可以全然地推演出牛耕鐵器的條件下將來該是怎麼樣的。

可這盈不足之題,答案卻是唯一的,也是可以檢驗的,然而適的方法確實不是盈不足之術。

眾目睽睽之下,適卻咄咄逼人地反問他答案是什麼,他心中叫苦,卻又無可奈何。

眼看著周圍眾人都在等他答案,他也知道若是這時候解釋一番答案雖對但是演算法不對,恐怕又會被人嘲笑。

若是被有道之士嘲笑,也就罷了,所謂不笑不足以為道。可是被這群庶氓嘲笑,他卻丟不起這人。

嘴裡喃喃地念叨了幾句,終於紫紅著麵皮道:「這一局,算你贏了!異端之術,可用而不可久,非能教化萬民。然而想你們墨家無君無父之輩,量你們也不懂其中大道,能說對了數目,就算你是對了吧。」

算這一字,用的極好,深得戰而勝之卻不忍心殘害所以自己認輸之三味。

旁邊圍觀的人卻不管這個,轟轟地發出笑聲。

更有幾人,高呼著適的名字,也幸好此地窮困而無牛皮之鼓,否則六指這樣的孩子非要擂鼓助威不可。

這樣的歡呼讓適很高興,卻絕不是驚喜。

這一場勝了,本在情理之中,如果連九數都勝不了,那他也沒勇氣和公孫澤相比。

此時周圍的叫好聲,在公孫澤看來或許是種羞愧和屈辱,在適看來則是人心可用。

這歡呼不只是歡呼勝利,更是歡呼勝利之後隱藏的那些希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