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浪里白條張德 第五十九章 杜斷

三月的大朝會上,禮部的人說了倭人不願面朝北這事兒。群臣也沒有激憤什麼的,皇帝也無所謂。畢竟夜郎國還會問使者:咱們夜郎國大不大?

無知者無畏。

鴻臚寺那邊也沒有說去找遣唐使噴什麼,再說了,去年死了一個遣唐使,也有人特意去哀悼了一下。今年再來噴,抹不開面子,不少人都在弘文館裡討飯,能說什麼呢。

不過,因為長孫沖在朝貢館的卓越成績,加上黃頭室韋這事兒發酵了這麼久,也該出幺蛾子了。

果不其然,在新羅女王金德曼遣密室在朝貢館商量什麼時候來大唐進貢,然後李董什麼時候給個冊封的時候,大動作來了。

「倭人愚昧,不足與謀。然則百濟勾連倭人,合擊新羅,乃無禮也。大唐為其宗主,興兵無禮,未告之於大唐,當懲之。」

魏徵除了代表山東士族以及李建成餘孽,同時也兼顧著另外一個身份,唐朝版的政府鷹派。

總結老魏的對外方針,其實就一個字:打。

當年要不要收留突厥,老魏跟溫彥博是扳過手腕的,當然老魏不是溫彥博對手。首先兩人都是士族推出來的代表,其次溫彥博乃是北都豪族,河東數一數二的名望。比起魏徵這種無根浮萍,還是要強了一些。

當然了,所謂的無根浮萍,那是跟溫彥博比。要是跟李大亮比,李大亮充其量就是個盲流。

「百濟非是大患,去歲契丹分崩離析,高句麗恐懼,高氏遣使往百濟,重修關係。兩國皆乃扶余遺種,同根同種,前隋時,更是夾攻新羅,互有得利。彼時倭人多有借種於百濟,故而倭人貴族豪強,多有百濟血脈。數代經營,新羅國器,入倭人百濟之手。唯今時方得脫困。」

李勣還沒有前往隴右,這時候還在京中,他時常在北方和草原諸族交手,對東北諸國諸族,也很是了解。

再者遼西羅氏滅亡之際,羅藝補下,多流入左驍衛之中。故而李勣和張公謹,對遼河一帶的行情,掌握的十分清楚。

「莫非高句麗,非是用兵北地?」

有人眉頭微皺,之前朝廷中,不少人都覺得,黃頭室韋可能要糟。到時候大唐不救的話對北地控制會出現動蕩,很多歸附的小弟會思量,是不是大唐沒有那樣的實力和勇氣?救的話成本又太高,搞不好就是要在北地跟高句麗來一場大戰。

而戰爭是要看收益的,不論是掠奪人口還是掠奪耕地還是掠奪資源,最終的目的都是經濟收益。掠奪人口可以是為了勞力,可以是為了耕地上的農民,甚至還能有良心點,是為了將來這些人口能夠繳稅。

但一場只是為了救人的仗,大唐這個級別的國家,怎麼可能幹得出來?

單純的為了宣揚仁義道德,兩漢強大如斯,也沒有干過。

「若是高句麗聯合百濟,再因倭人,三方夾攻,新羅必亡。」

新羅賬面上的兵力是二十萬,這個二十萬的水分擠出去,實際戰兵是五萬,但還是有水分的,能和百濟高句麗過招的,差不多也就兩萬出頭。

百濟能拿出來的,也差不多這個數。

但除非是亡國,否則不可能真的把家當全部貼上去。

大唐這麼龐大,人口數千萬,實際戰兵也就二十萬,然而滅亡突厥,也沒有貼上二十萬兵力,實際戰兵大概也就是十二三萬,各總管統計是十四萬,賬面是五十五萬。可是一線廝殺,擒拿劼利可汗,李靖用了多少?三千。

打仗是一件高風險又很枯燥乏味的差事,所以不論突厥還是隋唐,玩起來都是幾十萬幾十萬,但真正要開打,都是互相耗,慢慢磨,等著對方犯錯,或者說自己少犯錯,然後就贏了。

但這是大國,而百濟新羅這種體量,玩不起的,很有可能在一次猛攻中,直接就嗝屁。

貞觀七年的大唐,已經十分穩定,幾年內的鼓勵生產,不論是各州府糧食庫存還是說戶籍增長,都十分可觀。像西河套地區,如今已經有了正式的「塞上江南」美稱,開發出來的土地,經過幾年的耕耘,已經大量變成了熟地,配合黃河兩岸的分流,畝產雖然沒辦法突破兩百五十斤,但勝在地多,反而存糧不少。

加上張德對科學種樹有獎勵,北河套固沙像程處弼在那裡當差的時候,也能一年多撈個六七百貫,不僅保護了耕地,更是截留了更多的水資源。

幅員遼闊的好處,就在這裡了,能夠通過廣種來提高產量。然而新羅國小不說,民力又弱。高句麗百濟倭國三方圍攻,沒有足夠的空間,也沒有足夠的積累來抵抗,滅亡可能就成了事實。

李董作為公司的老闆,當然不願意看到子公司有人造反。尤其是有些子公司根本就是貼牌生產,連股份都沒有給他,然後還要搞擴張,這讓他多難受?

就好比,張操之一年摟錢幾十萬貫,叔叔又是公司的金牌打手,收保護費的經驗非常豐富,叔侄二人聯袂興風作浪,光放高利貸敲詐勒索東北大街上的那些小商小販,就是無本萬利啊。然而呢,叔侄二人什麼時候想過把這些錢給他這個老闆?沒有!

所以李董就不痛快,就難受,就渾身難受。那必須得敲打啊。主要手段自然是塞閨女,可是張操之這個王八蛋,吃喝嫖賭帶著徐小芳跑了!

李董內心是抑鬱的,而現在,高句麗居然還想讓他更抑鬱!

能忍?!

所以說,對於高句麗這種下游配套企業,不好好做代工,成天想著「彼可取而代之」,簡直是自尋死路!

而且高句麗也聰明,貌似是聲東擊西虛晃一槍,看上去要弄死黃頭室韋,結果是聯合了百濟和倭人,準備乾死新羅。

新羅本來就是弱雞,當然也不算太弱雞,它一直從辰韓頑強地生存到現在,又金白凈還給李淵磕頭過,很謙卑,同時又很會做人。

這就很麻煩了,理論上來說,新羅算是大唐入股了的「子公司」,只是股份也不算太多。不過新羅王的頭銜,如果沒有大唐的認可,法理上,就不算完整的。

「當先遣使,詰問百濟!」

杜如晦沒二話,出來先說了一個法子。

這個法子沒什麼可指摘的,就是先恐嚇加拖延。只要百濟覺得恐慌,應該還能將三國聯手的磨合期往後拖一拖。當然倭人和高句麗什麼時候動手,就不是大唐能夠左右的。

但是百濟……垃圾。

杜天王言罷,卻有沉默了一會兒,宰輔們也清楚,這是杜天王在醞釀腹稿。這等大事,一個鬧不好,財政上就是要血崩。

「臣聞一事,倭國之王,乃權臣所立。權臣蘇我氏,有類漢末董卓,興廢立之事。今有用兵,臣以為,乃形勢所迫。」

杜如晦目光閃爍,有些事情,老闆知道,但老闆會當不知道。有些事情,天王們知道,老闆也知道,但是天王們要假裝老闆不知道。還有些事情,天王們知道老闆知道,老闆也知道天王知道他知道,但是,大家都要裝不知道……

「去歲倭國內亂,舊時筑紫國國君筑紫君豐子復國,群雄並起,互相爭鋒。倭國權臣派遣討逆平叛之師,戰況如何……不得而知。」

頓了頓,杜如晦見老闆眼神平靜,當下又接著道,「接連用兵,民里消耗甚大。倭國不比高句麗百濟,乃海上番邦,物產貧瘠,田畝枯萎。若圍攻新羅成功,當補其所耗,若是不成……權臣蘇我氏,敗亡之日可期。」

重臣們都是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萬里之外的事情,杜天王居然也有消息來源。當然了,像中書令溫彥博,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嘴角是抽搐了一下的。至於侍中王珪,他是好人……

參政的太子李承乾,這個暖男聽到倭國的時候,就神采飛揚,整個人氣色都好了不少。

作為一個十七八歲的俊美青年,他突然覺得,窩在京城這一畝三分地里,實在是……無趣啊。

以前還能騎馬,自從保利營造打造的馬車越來越豪華越來越舒適,他就再也沒有騎過馬。

其實也騎過的,還是在東郊策馬奔騰了一下。

結果差點摔成殘廢,要不是騎著黑駿馬的梁豐縣男馬快手更快,這就是個重大的政治事件,起碼得死一票人。

然而萬幸的是,暖男沒事兒。

當然對暖男不幸的是,他被媽媽剝奪了騎馬的權力。同時老師王珪,也就是做侍中的那個,就說了一句話:你特么要是再敢騎馬,老夫弔死在東宮門口!

一切就結束了。

杜如晦把事情做了個了斷,外朝高表仁鬆了口氣,反正這事兒,就算是揭過去了。東瀛發生了什麼,目前跟他這個使者,無關。

「高兄,散會後,小弟做東春明樓,可否賞臉?」

鴻臚寺的同僚,有人諂媚地笑問高大使。

這些都是腦袋瓜子靈光的,一個激靈都想起來什麼,然後就盯上了高表仁。

高大使也是個實誠人,咬咬牙,點點頭道:「不醉不歸。」

這話就一個意思:你們也別太逼我,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