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三章 力挺到底

……

李衍讓李清照擔任史官和修纂一部曠世大典的事很快就傳了出去,然後文人大嘩,緊接著就有當世大儒抨擊李衍這一不當的作法!

史官也就罷了。

那些文人原來擔心李清照身為李衍的妃嬪,不能直書其事、不掩其瑕。

後來,傳出來了,李清照逼李衍立誓不翻看李清照所記載,文人對李清照擔任史官的態度才變為默認。

你道文人為何會如此?

實是,唐之後,應李世民逼看起居錄,而導致後世帝王全都查看史書,而到了宋朝,史官寫完還要給皇帝檢閱方可編纂。

這種情況下所記載的歷史,不失真才怪,數十代史官堅持了一兩千年的優良傳統已經蕩然無存。

如今,好不容易出了李衍這位自信豁達的帝王和李清照這個堅持史官優良傳統的史官,有望將中國人已經遺失了的優良傳統找回來,試問,那些文人哪還能去阻止?

這裡順便說一句,李衍之所以敢讓李清照如實記錄自己的一生,那是因為,李衍對自己的這一生,嗯……準確一點來說是對自己的第二生,很滿意,不怕別人說,甚至是想讓人去評說,再者說,是非功過也不是你控制住史官的筆杆子就能控制住的,像李世民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親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霸佔自己的嫂子和弟媳,再像趙匡胤搶自己情同手足的兄長柴榮的天下,不全都如實的記在了史冊上嘛,所以,莫不如大方一點,由得史官去記,由得後人去評說,這也能給自己一些警示,畢竟人都有懈怠的時候。

在李清照擔任史官一事上,文人能讓步,可在修纂曠世大典上,文人可就絲毫不能讓了。

匯總天下之書修纂一部曠世大典,那可是所有文人都拒絕不了的巨大誘惑。

先不提這必將名留史冊,只說在這個過程當中能看到無數珍貴的孤本和手稿,就是很多文人所趨之若鶩的。

可偏偏,李衍將這麼一個天下文人都想擔任的職務交給了一個女人,而且,還是一個婦德有虧的女人!

世人都同情弱者,因此,不管李衍怎麼給李清照掩飾,都掩飾不了李清照不守婦道委身別的男人的事實。

在這個時代,對於女人而言,這可是一個致命傷——足以將女人打入十八層地獄的致命傷。

要不是,李清照委身的人是李衍,是功高蓋世、霸道無比的帝王,可能世人已經開始聲討李清照了,甚至是逼死李清照。

如今,看在李衍的面子上,嗯……確准一點說應該是看在李衍手上屠刀的面子上,文人暫時放李清照一馬。

可你李清照也不能太心裡沒數了吧,竟然還想染指史上第一曠世大典?

這讓那些眼睛都快嫉妒紅了的文人怎麼能還能再忍?

所以,反對李清照主持修纂大典的聲音很快就出現,並且越演越烈,大有李衍不換人他們就不善罷甘休之勢。

再說回李衍。

起初,李衍之所以動了修纂一部囊括一切大典的念頭,是因為劉錡和韓世忠打敗南下的金人之後給李衍送回來了推積如山的書籍,李衍去看時發現,其中有些書籍他在前世聞所未聞,也就是說,這些書籍可能全都遺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當時李衍粗略的翻看了一些書籍,發現其中的一些內容是後世之人聞所未聞的,有些理論甚至領先西方上千年,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科學著作,甚至讓李衍這個後世之人都不禁側目,這讓李衍在感嘆中國人偉大的同時,也為它們遺失在歷史的長河當中而感到遺憾,進而動了「不如將它們匯總,然後帶進墳墓當中,留給後世子孫」的念頭。

這個念頭一生,李衍很快就想起《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這兩部匯總了天下書籍的巨作,進而生出了遺憾和鄙夷。

前者。

據說——

當時,朱棣下令把民間所有藏書的孤本都搜集起來,五花八門,除了低俗的不要,其他種種有一本是一本,統統用來修所謂的新書。

而說是修,其實就是抄襲,對於收集過來的信息不作任何篩選,全部照抄上去,而且當時全部用的都是手工抄寫的方式,而人工抄寫的過程中指定難免錯誤。

關鍵是,為了保證《永樂大典》的唯一性,朱棣還下令毀掉了所有書籍的原版本,這其中很多孤本就那失傳了,後人再也見不到了。

而且,《永樂大典》編撰出來了之後,朱棣還不讓天下讀書人看——《永樂大典》只編撰出來了一本,而這一本還被朱棣藏在了深宮之中,作為朱棣文治武功的一種象徵。

很多人都說,《永樂大典》就是朱棣的一塊遮羞布而已,民間的學子,甚至朝堂的朝臣,是根本見不到這本書的,很多文化自從這本書出現之後就徹底失傳了。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後來朱棣去世,《永樂大典》就被當成了朱棣的陪葬品進入了陵寢之中,他的繼任者根本沒人願意去把這本書留下來當做後人的學術參考之類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朱棣之所以修纂《永樂大典》,是要事事向老爹朱元璋看齊(包括修書的內容和方式),加強自身合法性,歸根結底還是心虛所致。

而不管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都可以說,朱棣修纂《永樂大典》的目的不純——《永樂大典》的誕生,只不過是朱棣為了掩飾他篡位的事實,用一些其它功績來掩飾朱棣自己的心虛而已。

所以,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永樂大典》的價值,其實並不是很大,只不過是一個帝王粗製濫造的政治工具罷了。

姑且不論說這種話的人都是些甚麼目的。

但這其中的確有幾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第一、修纂《永樂大典》時並沒有像修《四庫全書》時那樣一次次的批閱、改進,有粗製濫造的嫌疑。

第二、《永樂大典》並沒有像《四庫全書》一樣手抄了七部(加上原稿,共八部),然後分地藏之。

第三、《永樂大典》修成了以後,不讓人看,普通讀書人,乃至朝中大臣,永遠都只能聞有其書,卻不能見其內容,這也讓《永樂大典》失去了其最大的價值。

第四、朱棣千不該萬不該不該下令毀掉了所有書籍的原版本,令很多文化成為絕響。

最為讓人遺憾的是,到了後世,《永樂大典》遺失了絕大部份,只剩百分之四。

這是人類永遠無法彌補的文明上的巨大損失。

那……是不是說,《四庫全書》就要強過《永樂大典》?

屁!

乾隆修《四庫全書》是比朱棣修《永樂大典》用心,而且還弄出來了八部之多,甚至大多傳於後世。

可這些根本掩飾不了一些更惡劣的事實。

這個更惡劣的事實就是,在編修《四庫全書》期間,清朝廷大興文字獄。

如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借口屈大均的詩詞文章中有悖逆語,遂禁止將他的著作編入《四庫全書》,還刨毀了屈大均的墳墓。

而所謂的「悖逆語」大體上存在三種情況:

一是明末清初的學者在他們的詩文中表達一定的反對滿族統治的情緒;

二是有思念明朝的文句;

三是在行文作詩時不避清朝的諱,如皇、玄、燁、胤等字不能隨便用,不能避開時需採用缺筆或加筆的方法。

其實,更多的情況是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捕風捉影和牽強附會。

如周亮工有「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句,本來只是一種偶感:在夏日讀書時,從窗中吹來的風把正在讀的書翻亂了。

可清朝最高統治者卻以為在譏諷滿族人不識字,進而處置了周亮工,何其冤也!

而每一次文字獄,都有大量珍貴的典籍遺失。

乾隆上諭:「第其中有明季諸人書集,詞意抵觸本朝者,自當在銷毀之例。節經各督撫呈進,並敕館臣詳晰檢閱,朕復於進到時親加披覽,覺有不可不為區別甄核者,如錢謙益在明已居大位,又復身事本朝;而金堡、屈大均則又循跡緇流,均以不能死節,靦顏苟活,乃託名勝國,妄肆狂狺。其人實不足齒,其書豈可復存!自應逐細查明,概行毀棄,以勵臣節,而正人心。」

理由雖然說得冠冕堂皇,但是本質上就是,出於維護清朝的統治以及維護他乾隆爺至高無上的尊嚴,他乾隆爺要毀書。

而且,說毀就毀,並且不是按本毀,而是按種毀,完全不想他修《四庫全書》的初衷。

據《咫進齋叢書》所載的書目:

被清朝廷毀的古籍約有二千餘種。

甚至連明末清初的一些石刻,如觸犯者,也要磨毀,被毀石碑和摩崖石刻,山東有七種,山西有十四種。

為了使這一文化專制政策落到實處,乾隆和其親近的大臣甚至開列了《禁毀書目》——四庫館臣在完成了全書的編纂以後,還開列過《四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