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 作繭自縛

……

北安州,宋國使節休息的帳篷中。

馬擴看著燕雲地區的地圖,心中湧出無限的悲涼,「大宋的未來將會是怎麼樣?這次北上收復燕京,應該算是全盤失敗了吧?」

你道宋、金、西夏、高麗、泰封、日本為何會聯合在一起討伐水泊梁山,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巧合,也可以說,李衍命中就該有此一劫。

就在宋國使節來到北安州的時候,西夏、高麗、泰封的使節也來到了北安州。

雖然宋國、西夏、高麗、泰封來金國所求的不同,但所因卻是相同的。

而這個因就是,水泊梁山發展的太過迅猛,而且所表現出來的戰力讓他們幾國深深的忌憚。

這其中又以高麗和泰封為最。

水泊梁山強佔樂浪、真番、濟州三郡已經六七年了。

在這六七年間,樂浪、真番、濟州三郡越來越富裕,民眾凝聚力也越來越高。

反觀高麗和泰封,尤其是後者,國內可以說是一貧如洗,民眾大多吃不飽、穿不暖,說其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都不為過,以至於其民甚至甘願冒九死一生之險逃去樂浪郡和真番郡。

弓復為防止其治下之民逃走,設置了種種酷刑、種種連坐。

可是一點用都沒有。

近年來,泰封境內起義不斷,哪怕弓復不停的血腥鎮壓。

長此以往下去,都不用水泊梁山攻打,其國也必亡。

高麗的情況要比泰封好一點。

可也只是好一點點。

這幾年跟水泊梁山搞軍備競賽,高麗徹底被拖垮了,經濟蕭條,民眾怨聲載道。

另外,在今年年初高麗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今年三月份,王俁在香林亭與宰樞大臣宴會,忽然發現背有微瘇,便趕緊回宮。

可是由於內醫崔思全的誤診,王俁的病情突然惡化。

到了四月份,王俁已經病重。

在李資謙的主持下,王俁下遺詔傳位於太子王楷。

四月初八,王俁薨,死後廟號睿宗,謚號文孝,葬於裕陵。

王俁死後,十四歲的王楷繼位。

太師李資謙從同族中過繼了兩個女兒嫁給王楷,一個為後,一個為妃,然後以外公、岳父、邵城郡伯、邵城侯、漢陽公、朝鮮國公、顧命大臣的身份執政。

不過——

有傳言說,王俁是被李資謙害死的,是他收買了內醫崔思全,才讓王俁的病情惡化,而且,是李資謙逼王俁將王位傳給王楷的。

如果僅僅是如此,也就罷了,關鍵是,李資謙已經不甘心當有實無名的高麗王了,他想奪了自己外孫、自己女婿的王位,然後自己當高麗王。

這可不是污衊李資謙。

事實上,寶文閣學士鄭克永,已經率領一眾文武大臣,提出李資謙應上表不稱臣,理由是「不臣者三,後之父母居其一」,附和者眾。

因為金富軾被李衍掠來當自己的臣子,李資謙因此在高麗統治集團中沒有了強大的對手,以至於鄭克永等人的提議很輕易的就通過了。

現如今,李資謙面對王楷已經不用稱臣了,王楷完全成了擺設、成了傀儡。

因為李資謙的勃勃野心,以及高麗所面的嚴峻形勢,高麗統治集團內訌頻繁,進而導致國內局勢動蕩不安。

李資謙認為,只有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才能徹底解決此事,換而言之,李資謙企圖用對外戰爭的勝利來讓國內的人全都閉嘴,順便攢足登基為王的威望。

除此之外,李資謙之所以動了這個心思,還有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李資謙聽說,李衍在燕雲地區橫掃遼國、西夏以及蒙古諸部聯軍並滅了他們高麗曾經的宗主國遼國,這讓李資謙大驚的同時,也感到了深深的害怕,他意識到,只要李衍再回來,那就將是他們高麗亡國之時,到那時,他別說當國王,能保住一條命就不錯了。

第二個原因,經過多年外交談判,也是因為泰封真的是再也過不下去了,雙方達成了攻守同盟,並約定,兩家伐掉水泊梁山了以後,弓家的故地也就是原新羅之地歸泰封所有。

(雖然原新羅之地比泰封現有之地也大不了多少,但泰封現有之地如今是一貧如洗,而原新羅之地,在水泊梁山的大力發展之下,現在是極為富饒,僅漢下之民就有近百萬,試問,弓復怎麼會不願意換?)

第三個原因,李資謙已經取得了日本的支持。

事實上,這些年,高麗跟日本一直互通有無,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外交,通過高麗,日本也知道了李衍的強大和李衍的侵略性。

另外,白河法皇和鳥羽天皇已經知道,玉藻前逃到了李衍這裡,並成為李衍的侍妾。

當年,白河法皇和鳥羽天皇爭權鬥法,鳥羽天皇心愛的玉藻前成了犧牲品。

傳說,玉藻前早晚有一天會回到日本,然後接管日本。

這個傳說原本是白河法皇的人捏造的,目的是打壓鳥羽天皇。

可這個傳說越傳越厲害,尤其是在玉藻前突然消失了之後。

現如今,白河法皇有點作繭自縛了。

因為玉藻前背後的李衍,真有顛覆日本的能力。

再加上這個傳說所造成的輿論壓迫,白河法皇的統治開始有不穩的跡象。

當然,白河法皇的統治之所以不穩,主要還是來自其內部。

因為鳥羽天皇越來越不聽話,白河法皇決定廢掉鳥羽天皇,也就是讓鳥羽天皇成為沒有甚麼實權的上皇,改由鳥羽天皇和藤原璋子所生(古書《古事談》認為是由白河法皇和藤原璋子所生)的顯仁親王來繼承天皇之位。

鳥羽天皇實在是抗不住白河法皇的壓力,只能在白河法皇的主持下,將天皇之位禪讓給了時年才三歲的顯仁親王。

顯仁親王登基了之後,成為日本新一代的天皇,也就是崇德天皇。

不過,鳥羽天皇,不,現在應該是鳥羽上皇,不甘心失敗,因此,放出風去,說要御駕親征捉玉藻前,以報當年下毒之仇。

白河法皇很清楚,鳥羽上皇是想藉此來得到兵權。

白河法皇怎麼可能讓鳥羽上皇如願?

恰巧,高麗派使者來商量出兵討伐水泊梁山一事。

白河法皇考慮再三,命令編成討伐軍,任命三浦介義明、千葉介常胤和上總介廣常為將軍,陰陽師安倍泰成為軍師,派遣八萬軍士出征參與討伐水泊梁山,勢必要捉住玉藻前。

當然,這裡面還有實實在在的利益。

李資謙答應,事後將富饒的濟州島給日本。

濟州島的富饒,如今可是名聲在外,尤其是離它沒多遠的日本更知道它的富饒,不少偷渡到濟州島貿易的日本商人,將濟州島描述成天堂之島,因此,日本人對它早已是垂涎三尺,尤為讓日本動心的是,濟州島上還有數百艘大船、好幾萬匹好馬,如果得到這些,他們日本的軍事實力必然能提升一大截。

另外,通過高麗,白河法皇還得知,水泊梁山在樂浪、真番、濟州三郡一共才十萬人馬,而高麗這次出動了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泰封出動了十萬大軍,號稱三十萬,三方的總兵力是水泊梁山的四倍。

所以,全盤考慮過後,白河法皇決定參與這次瓜分。

不過——

瓜分是瓜分。

可白河法皇完全是打著他自己的小算盤。

他只派了一萬武士登陸真番郡,而且只在沿岸地區燒殺搶掠,一有風吹草動,這些人就會撤離真番郡,他的目標只有濟州島。

總而言之,有了泰封和日本當盟友,李資謙才最終下定決心將水泊梁山趕出半島。

但是——

李資謙也怕李衍突然帶大軍回援。

要知道,李衍手上那幾十萬大軍,可是在中原地區橫掃遼國、西夏、蒙古諸部,一旦讓他們回來,別說將李衍趕出半島了,他們不被剿滅就不錯了。

三年前,完顏阿骨打曾給高麗下了一封國書,意思是讓高麗稱臣。

國書的第一句就是「詔諭高麗國王」,十足是君上的口氣。

而那時,在王俁腦中,金國還是當年跟他們打成平手的女真,所以在回金的國書中有「況彼源發乎吾土」的字句,即指出金國發源於高麗的國土,高麗還是金國的父母之邦,你金國怎麼敢讓我們高麗稱臣。

結果,惹得金國上下皆大怒,聲稱要攻伐高麗。

後來迫於當時的形勢才暫時作罷。

如今,王俁已死。

而金國也已經表現出了其不可敵的強大。

最重要的是,李資謙希望,金國能出兵牽制住李衍的大軍,不讓李衍的大軍回援。

所以,李資謙主動向金國遣使祝賀金國攻打下遼國的上京、東京、中京滅掉大遼帝國,並且上表稱臣,同時請求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