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宋軍大敗

……

聽聞李衍要與天祚帝進行決戰,天錫帝耶律淳大驚失色!

不怪耶律淳如此。

因為這意味著李衍和天祚帝之間就快要分出勝負了。

而不論李衍和天祚帝誰勝,下一步都一定會來滅亡他這個政權。

試問,耶律淳怎麼會不擔憂?

再加上,北邊的金軍四處橫掃,並囤積大軍於北安州,虎視眈眈著古北口。

耶律淳斟酌再三,終於做出抉擇:

「朕獲承大位,本想與卿等共保宗廟,可現今女真騎兵已達古北,李衍已佔據西京並雲地,大宋重兵已臨邊境,他們三方均要奪取咱們燕京,甚至有可能聯手而夾攻……朕觀人事天時,不敢獨坐寶位,必將投向一方,朕思前想後,覺得與其投向女真、李衍,不如稱藩於宋朝,與卿等同保血屬,你們以為如何?」

言畢,耶律淳垂首掩面嗚咽流泣。

蕭普賢女、李處溫等人也悄然下淚,唯有左企弓不流淚,但也是搖頭嘆息不已。

當日,蕭奧便和張覺一起來到凈垢寺見馬擴,還給馬擴帶來了錦綺衣襖和銀絹等禮物。

蕭奧說:「我們接到聖旨,請馬宣贊即刻啟程回國,我朝將派秘書郎王介儒和都官王仲孫與你一起去雄州宣撫司,面議稱藩之事。」

聽說耶律淳準備稱藩,馬擴心中就是一喜!

這就相當於是完成了趙佶所制定的中策,而作為說動耶律淳稱藩的使臣,馬擴必定會有豐厚的升賞。

不過馬擴並沒有得意忘形,而是非常冷靜地說道:「未見九大王回書,馬某不敢回去,更不敢受賄。」

蕭奧一怔!

張覺則快步走到馬擴跟前,悄悄耳語說:「宣贊怎麼這樣死心眼?現在是什麼時候,你還敢待在燕京?不怕陛下一怒之下將你殺了?」

馬擴笑道:「擴既來之,就以完成使命為職責,不瞞郎中,擴自北上渡過白溝河之時,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馬擴的勇敢令眾人欽佩不已。

蕭奧和張覺返回耶律淳處為馬擴請來了耶律淳的親筆書信。

可以說,馬擴這次的出使是極為成功的。

如果沒有後面宋軍的一敗再敗,以及不久之後的耶律淳駕崩,已經走投無路的北遼,很可能很快向北宋稱藩納貢。

那時,北宋出兵幫北遼保住燕地,北遼和北宋就不會相繼滅亡。

這裡公平說一句,趙佶選擇這個時候出兵北上收復燕京,本身其實沒有錯,尤其是趙佶還給出了納北遼為藩屬這個多項選擇。

只可惜,趙佶在位的這些年,太過窮奢極欲,嚴重透支了北宋的國力,又不修其兵,以至於,縱有這千載良機,也不屬於他,而且還會引火燒身。

……

被耶律大石擊敗,又被童貫和种師道保下了之後,儘管心中憋著氣,可楊可世還是一絲不苟的執行宣撫司下達的命令。

上任當日,楊可世便派遣手下將領趙明率兵來到白溝河岸邊,然後將招降用的黃榜大旗插在河岸。

轉天,遼軍也隔河與宋軍對壘。

河對岸的遼軍的統領依然是耶律大石,他在蘭溝甸擊敗了楊可世之後,耶律淳又給他增兵三萬,令他率軍來白溝河駐防。

白溝河上有一座橋,橋南端被宋軍控制著,橋北端則被遼軍所控制。

雙方就這麼隔橋對峙。

這一日,趙明可能是心血來潮,竟派人將之前插在河岸的大旗,插到橋中央。

大旗迎風飄揚,獵獵作響,遼軍將士看得非常刺眼。

趙明又像往日一樣組織士兵向橋北喊話,讓遼軍過來投降。

忽然,一個遼兵跑到橋中間取走黃榜旗,然後回去交給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接過黃旗看了看,然後用力撕碎扔到地上,罵道:「無多言,有死而已!」,然後就下令遼軍攻擊。

遼軍將士同樣恨趁火打劫的宋軍入骨,尤其是在之前連連被女真人擊敗又打敗了宋軍的情況下,幾乎每一個遼軍將士都在想:「我們打不女真人,難道還打不過你們這些卑鄙的宋人?」

因此,得了耶律大石的命令,遼軍將士立即拼盡全力向宋軍射擊,結果箭矢如雨。

宋軍毫無防備,受傷無數。

因為有宣撫司的命令在,趙明不敢下令還擊。

見宋軍不還擊,耶律大石便集合隊伍,打算向河橋發動衝擊。

趙明見狀,趕緊派人馳馬飛報种師道。

种師道果斷下令:「兵刃既接,安能束手就死?遼軍若過境就還擊,戰勝有功。」

和詵急忙阻止:「不可。官家聖旨和童太師的指示,種將軍都忘了嗎?」

諸將紛紛憤憤而言:「不還擊就能取得燕京?」、「如果兵不血刃就能收復燕京,那又何必調動軍隊?」、「和知州願坐受其賞,我輩可沒有此等臉皮!」……

這其中又以楊可世為最,他早就受夠了這個不能還手的命令,憤然起身,道:「不戰,我輩又何故而來?」

原來,對峙的這段時間,遼軍可以肆意殺害宋軍將士,宋軍卻苦于軍令不能還手,以至於全軍上下都憋著一股屈火。

种師道作為前線總指揮,深切的體會到了這種屈火,而且,遼軍馬上就要過河,總不能束手待斃,所以,种師道不理會和詵之言,打發楊可世伺機而戰。

楊可世很快就率領本部人馬來到白溝河邊。

一到,楊可世就分一半兵馬給趙明,讓他指揮將士守住大橋,謹防遼軍衝過來。

忽然,楊可世發現,河北岸一個遼軍軍官正在搖旗指揮,而遼軍騎兵紛紛往西而去。

楊可世對部將說:「河流上游必有可涉水之處,必須分兵去抗擊他們。」

恰在此時,种師道派遣涇原老將趙德率軍前來增援。

楊可世見之,便對趙德大聲喊道:「趕快往西去!西邊可能有遼軍過河了!」

趙德還沒來得及前去,遼軍就已經從上游過河,然後馳馬而來。

過河的遼軍,人數雖不多,但氣勢洶洶。

趙德見狀,便想避其鋒芒。

楊可世見狀,大罵:「老匹夫,安得逃跑?你何以報答國恩!」

楊可世騎馬離開河橋,親自迎戰西來之敵。

遼軍趁機衝過白溝河橋,與西來之遼軍分左右兩翼,將宋軍包圍。

楊可世所部憋著一股火,死命與遼軍大戰,楊可世甚至一度衝到了對岸,還差點跟耶律大石來個王對王。

可惜!

遼軍也憋勁,也同樣悍不畏死,關鍵是人馬比宋軍多。

雙方在白溝河兩岸展開了一場血戰。

戰了近一個時辰,趙明胳膊中箭,所部已潰敗後撤,楊可世身中鐵蒺藜箭,傷及骨頭,血流滿靴,他「怒發裂眥,韝臂以捍,口銜鞚,墮兩齒,胸腹中流矢,亦手殺數十人。」楊可世號稱「萬人敵」,的確名不虛傳。

後來,种師道親率大軍趕來,將遼軍驅逐到河北岸去。

這天夜裡,為防備遼軍過河偷襲,种師道令「四邊將,列聲金鼓」。

耶律大石的確有乘夜過河偷襲的意圖,可他聽到南岸整晚鼓聲不斷,懷疑宋軍也許會趁夜色北上,於是下令全軍保持戒備狀態。

天亮後,耶律大石率軍來到河岸,只見對岸宋軍堅守壁壘,戒備森嚴,遂不敢貿然過河作戰,兩軍便形成了隔河對壘之勢。

同一天,辛興宗率領西路軍按計畫進駐范村。

范村村東有一座孤山,令宋軍意想不到的是,北遼四軍大王兼北樞密院使蕭干,竟敢悄悄登上孤山。

蕭干見宋軍新來,毫無準備,遂回去親起大軍來攻。

(其實,耶律大石和蕭干之所以同時向宋軍發起進攻,也跟耶律淳準備向宋國稱藩有關,他們對宋國一肚子氣憤,認為大宋破壞百年盟約,出爾反爾,很不誠信,耍小心眼,根本靠不住,所以,寧可戰死,也絕不投降宋國。)

不久,蕭干便率軍前來,隨即突然向范村發動進攻。

宋軍前軍將領王淵,以及宋江、劉光遠、翟進、趙詡等將,各率所部與遼軍接戰。

可遼軍攻勢兇猛,竟將宋軍諸將圍堵在孤山之下,主將王淵更是中槍差點墜落馬下。

正在勝敗未決之時,辛興宗親出軍門,以上將軍節鉞督戰,才將蕭干打退。

很快,宣撫司便發來文牒令种師道與諸將商議是否退軍?

种師道立即召集和詵、楊可世等將開會。

經過這兩戰,諸將一致認為,遼軍實力尚存,不把西軍主力調來恐怕難以取勝,不如先回師雄州,再商議下一步的打算。

和詵認為,兩軍彼此初無戰意,都是因為楊可世擅自過界殺敵,以致兵結不解,現在兩軍隔河對壘,如果突然撤退,就是自示其弱,若遼軍乘機追襲,結果難以預測。

种師道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