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李衍真是你們宋國的臣子嗎

……

曷魯與大迪烏是正月離開的金國,二月到達登州,五月來到東京,然後他們幾乎一直被軟禁在同文館裡。

一直等到八月,也沒有人與他們談南北夾攻遼國之事,更沒有人跟他們解釋李衍到底是怎麼回事,以至於曷魯急得口舌生瘡鼻子竄了好幾次血。

直到八月底,趙佶才將曷魯與大迪烏叫來,說:「兩國友善,一切不變,只是盟約一事,還有些細節,尚需再確認一下。」

曷魯一聽,就知道趙佶所說的是後山九州和平、灤、營三州一事,道:「書約已定,怎可輕改?」

說起這件事來,趙佶君臣就鬱悶不已!

當初,趙良嗣出使金國時,跟蔡京和童貫說:「良嗣定當竭盡全力為咱們大宋爭取利益,不過良嗣有個請求。」

蔡京問:「什麼請求?但講無妨。」

趙良嗣說:「良嗣請求攜帶國書前去,這樣方顯的正規和重視。」

在那之前,宋國曾派人去聯繫過金國,可趙佶君臣覺得所謂金國就是一群方外野人,根本不能跟大宋相比,因此給完顏阿骨打下得是的詔書,結果完顏阿骨打大怒,將宋國的使臣扣下。

趙良嗣可不想也被金人扣下,才跟蔡京和童貫討要國書。

童貫說:「現在就給女真人使用國書還為時過早,你這次先去看看情況再說,如果確實需要,下次去時再使用國書也不遲。」

趙良嗣很尊重童貫,見童貫這樣說,他只好默然不語。

蔡京說:「這樣憑空去談也不是好辦法,我看,還是請皇上寫份手札吧,你攜帶手札而去,這樣可信度比較高。」

童貫稱讚道:「還是太師妙計多啊。」

不久,趙佶便下詔任命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趙良嗣代理朝奉大夫擔任正使、忠訓郎王環為副使,從登州乘船渡海去往金國。

對外則依然宣稱,他們前去遼東只為買馬。

趙良嗣那次去女真既沒帶國書,也沒帶詔書,只隨身攜帶了一份由趙佶御筆所寫的手札。

那份御筆手札中寫道:「據燕京並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來與契丹銀絹轉交你們金國,雖無國信,必不妄言。」

趙良嗣一行從登州上船,渡過渤海灣到達遼東蘇州關,他們計畫從這裡乘馬去往淶流水河畔的阿芝川拜見完顏阿骨打。

蘇州守臣名叫高國寶,他對趙良嗣說:「你們不必去阿芝川,陛下此時正在咸州,你們可直接去那裡。」

趙良嗣於是改變行程直奔咸州。

趙良嗣一行到達咸州時,完顏阿骨打已經率軍離去——那時,金軍正兵分三路殺向遼國首都上京。

趙良嗣一行人於是快馬加鞭不停的追趕,最終在青牛山追上了完顏阿骨打。

幾天後,趙良嗣跟隨完顏阿骨打來到上京城南一座山坡上。

那座山名叫龍岡,四面群山環衛飛鳥翔集,松濤林海佳氣蔥鬱,站在山頂上頓感心曠神怡。

從龍岡望向不遠處的上京城,趙良嗣感慨萬千——他熟悉那座城池,他在遼國當官時曾來過多次。歲月滄桑山水輪轉,城池依舊物是人非。他沒想到自己會以大宋使者的身份再次來到這裡。

完顏阿骨打對趙良嗣說:「你現在隨我下山,看看我是怎麼用兵的,然後再選擇去留。」

完顏阿骨打騎馬下山親臨陣前,令將士擂鼓助威。

霎時間,號角大作戰鼓齊鳴。

只見金戈鐵馬的騎兵呼嘯而去,步軍隨後如波浪一般鼓噪而進。

從早晨開始攻城,還不到中午,大將闍母就率軍捷足先登攀上城牆攻克了外城,上京留守達不野隨後率殘軍投降。

趙良嗣看得是心驚肉顫,他萬萬沒想到,女真人竟然這麼能打!

隨後,完顏阿骨打在軍營大帳里正式接見了趙良嗣。

趙良嗣簡要闡述了大宋的主張,他說:「燕京一帶本是漢地,五代時被契丹佔領。現在,我國想與貴國聯合夾攻遼國,貴國取中京一帶,我我取燕京一帶,不知貴國以為如何?」

完顏阿骨打說:「契丹無道,已被我殺敗,按理說,契丹的全部州城都應該歸我,都是我家田地,但念及你們宋國皇帝的一片好意,以及燕京本來是漢地,所以,我答應將燕京給你們。」

趙良嗣說:「契丹運盡數窮,如果我們南北夾攻,它不亡何待?貴國同意結盟甚好,從今天起,咱們兩國都不可再與契丹講和。」

完顏阿骨打頭腦極其精明,他很清楚趙良嗣的話中含義,所以爽朗地說:「咱們兩家已經通好有了約定,我怎能再與契丹講和?」

聽了這話,趙良嗣很高興,道:「今日之約定,雖然沒設盟誓,但有蒼天為證,不可悔改。」

完顏阿骨打道:「天神為證,絕不悔改。」

得了完顏阿骨打的承諾,趙良嗣的心情很好,還賦詩一首:建國舊碑胡日暗,興王故地野風乾。回頭笑謂王公子,騎馬隨輦上玉鑾。

晚宴後,趙良嗣隨同完顏阿骨打又回到軍中大帳,開始討論具體事宜。

這時,趙良嗣一行人才得知,趙佶親手所寫的是燕京並管州城。

而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宋國只要燕京(幽州,後世的北京附近)、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七州,就算將介於太行山前山後間的儒州也算上,那隻不過也才八個州。

這跟趙佶君臣心中所想要的完全不一樣。

趙佶君臣想要的是整個燕雲之地。

而整個燕雲之地,共十九個州,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太行山後面的九州,也就是雲州(遼西京,後世的山西大同)、武州、新州、媯州、應州、朔州、寰州、蔚州以及儒州。

第二部分是燕京及所轄的六州共七州,也就是幽州、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這部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將瀛、莫二州加上,不算易州和景州,這是石敬瑭當初割讓給契丹的,經過歷史變遷,瀛、莫二州(還有一個寧州)其實早就被周世宗柴榮收復,後來宋國繼承了這兩個州,並以這兩個州為基礎建立了國防線,而易州雖然沒被石敬瑭獻給遼國,但是後來晉將孫方簡以易州叛附於契丹,自那以後契丹一直維持著對易州的佔領,景州也不是石敬瑭所獻(當時契丹已經佔了景州),不過景州原來也是漢地,屬於長城以內,所以,現在的山前七州應該是燕州、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七州。

第三部分是平州、灤州、營州三州,也就是遼國平州路。

這三部分相當於是通往中原地區的三條通道。

第一條通道,雖然也能通往中原地區,但因為這條通道上有陳家谷、雁門關、飛狐口等險關以及河東地區的一道道天險,還有強大的西軍協防,因此山後這九個州在戰略價值上其實稍差一些,說白了,這九個州宋國就是得不到,也沒甚麼關係,只要宋國能經營好河東地區,胡人很難從這條通道進入中原。

第二條通道,是最重要的,只要胡人佔了這七個州,想進入中原地區,那簡直是易如反掌,而且只要過了宋軍的防區(瀛、莫二州以及雄州、霸州一帶),前面就是一馬平川的平原,縱馬一兩天就到黃河邊上,過了黃河,一兩天就能直撲東京汴梁,然後就能對東京汴梁發起進攻,試問,宋國的一眾皇帝能不想收復燕京一帶嗎?

除了前兩條通道以外,平、灤、營三州所組成的平州路也能通往中原地區,只不過這條通道要比第二條通道要多打幾關。

這三條路雖然都能進入中原地區,但每一條上都有數道險關。

如果能將這三條路全都收復了,再輔以精兵和穩重之將,漢人內部只要不出問題,胡人就別想進入中原地區,漢人也就不會受胡人侵擾。

可是!

趙佶的藝術水平雖然極高,但地理知識卻嚴重不行,他只知道燕雲地區重要,卻不知道燕雲地區為甚麼重要,更不知道燕雲地區實際上是三部分,只當燕京並管州城就包括了這十九個州。

要命的是,趙佶還沒將這當回事,沒跟大臣商量,就隨手給趙良嗣寫了這個有著巨大漏洞的御筆手札。

更要命的是,這是趙佶寫給完顏阿骨打的私信,趙良嗣此前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內容,以至於一點準備都沒有。

得說趙良嗣的反應還算快,他馬上臨場發揮道:「燕京一帶的漢地共有十六個州,也包括西京所轄的九個州。」

完顏阿骨打很大度,也是因為那時他覺得雲地還是遼國的地盤跟他們金國沒有甚麼關係,所以說:「據說阿適(天祚帝的小名)逃到西京去了,待我抓獲阿適後,西京及所屬州縣好說。」

見完顏阿骨打這麼好說話,趙良嗣立即又進一步說:「還有平州、灤州、營州,它們也屬於燕京漢地的範圍。」

完顏阿骨打剛想張嘴,翻譯高慶裔就用漢語搶先一步對趙良嗣說:「今天主要討論燕京所轄之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