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炎黃道統 第786章 今日躍入海,卻憶池塘時

前世,還是蠢萌蠢萌的少年時代時,方天偶然地讀到了張愛玲的文章,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坐在電車上,抬頭看著面前立著的人,盡多相貌堂堂、一表非俗的,可是鼻孔里很少是乾淨的。」

那時方天真是吃了一驚。

因為在此之前,他還從來沒有打量過自己的鼻孔。

彼時,對著這話除了感嘆男女的視角或者說關注點相當之不同外,其它基本也就沒有什麼了。此時,方天再次憶及這話。

當然不是偶然。

而是由「視角」這個主題的思量而自然觸發起來的。

僅僅是身高的關係,當你高於一個人或者低於一個人時,打量出的結果,應該是不同的。而事實上,世俗間正常的打量,身高的關係恰恰是最少,在此之外,還摻雜了其它太多太多的東西。

外表、儀容、裝飾、氣度……

這些是較為直接的,而透過這些直接,許多時候考量的是背景、地位、金錢、權勢……

然後綜合著,在彼與此之間,建立起一種俯或者仰的關係。

從這裡延伸開來,就觸及到了「上位者」和「下位者」的問題。這裡的上下位不必是同體系的官職比較什麼的,更不必是單純的上司與下屬,而是可以延伸到所有的兩個個體之間。

父子、夫妻、兄妹、朋友、仇怨、陌生人,都可以。

雙方之間,只要任何一方面存在差異,就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上下位差,然後一方成為「上位者」,而另一方則是自然的「下位者」。

通常來說,下位者對於上位者,是有不同程度的趨附的。

程度輕的,叫「好、頂、贊」,就是你的意見我總是支持,程度一般的,叫附和,程度稍重的,叫巴結、逢迎,程度再重的,叫依附,程度再再重的,就叫奴顏婢膝什麼的了。

就算是完全陌生的兩個人之間,一旦一方在心中把自己自我定位為「下位者」,那麼其對於「上位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拘謹起來,許多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表現出趨附來。

方天前世時曾經有一段時間對此是有所奇怪的。

因為若雙方生活有所交集,那趨附是正常的。但很多時候,明明是雙方以後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有所交集,你這麼「討好人家」,能得到什麼好處?

答案是,什麼好處都沒有。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能是生命本能性的趨利避害了。

換言之,這是原則問題,而不是實際得到多少好處或受到多大損害的問題。——這也是許多明白此理的「上位者」,什麼都不用付出,或者只是付出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就可以把「下位者」指揮得團團轉的原因。

下位者對於上位者通常是這樣。

那麼上位者對於下位者呢?

情況稍微複雜一些。

因為可供選擇的路線比較多,可以是凌駕,可以是親和,也可以是漠然。——尤其是漠然,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

乍看起來漠然似乎比凌駕要好點,因為漠然不過就是漠不關心么,而凌駕則是鄙視、欺負,甚至於是欺辱、迫害。

但是漠然的本質,其實是不把自己與對方放到一個平台上來作比較,更直接點說,是不把自己與對方看成是同類。

一個人欺負另一個人,這是凌駕。

一個人看到了家裡一角沾了糖什麼的爬滿了螞蟻,然後把一碗熱水倒上去,把所有的螞蟻都燙死,這就叫漠然。

當一個人因為沒有什麼親近的人而對整個世界都漠然的時候……

前世的神話傳說中,所謂的神之滅世,差不多也就是這樣的情況了。因為漠不關心,所以翻掌之間覆滅整個世界也無所謂。

好在這只是神話,只是傳說。

不論是前世,還是此世,現實中,肯定會有很多人有類似的想法,惟一的區別僅僅在於,他們沒有能力。

方天初步感受到的下一步的「迷霧期」,說來玄乎,其實說白了,就是以什麼樣的原則、立場、態度,來面對外界的問題。這外界,包括人,也包括其它生靈,或者更大範圍的整個天地。

「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前世,李鴻章這般說道。

不論這位閣下在後人中的評價是正面還是反面,但作為一個手握力量者,說出這話,顯然是有切身感受的。

生命的本能就是舒展,這種舒展,在處於弱勢時,表現為反抗、倔強,在處於強勢時,表現出來的就會是粗暴與碾壓了,外界稍有拂逆,即一掌拍過去……

人們一般時候欣賞反抗,理解倔強,但討厭粗暴,憎恨碾壓,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不同程度地在某些方面處於弱勢吧。

但其實,這兩種情況,本質上是一樣的。

換言之,強勢的人,欣賞直接(粗暴),贊同殺伐果斷(碾壓,一刀切),討厭優柔寡斷(聽取多方意見),鄙視拖泥帶水(權衡各方利益)。

而基本上,處於立體環境中的人,是弱勢與強勢的複合體。一個人,總是在某些人面前強勢,又在某些人面前弱勢,在某些環境下強勢,又在某些環境下弱勢。

單純地始終總是強勢或弱勢的人,是很少見的,多數情況下,總是變來變去。

所以許多時候,會自相矛盾。

隨便舉個栗子,就比如明明覺得自己是個好人,但是,「知道你過得不好,所以我就安心了。」——會這麼想,你真覺得自己是個好人?

還真會。

這裡面,並無虛假。

真實的情況要比這複雜得多,一個人的總的「意識」,其實是許多矛盾的集合體。此時這個想法佔據主體,稍過段時間,或許只是轉過身,想法就變了,甚至是變得與之前截然相反了……

對於這樣的情況,普通人其實是無所謂的,因為大家都一樣。

正所謂「人非聖賢」么,不必要太苛求。

但是修者例外。

修者所修,本就是這個,「身體」、「精神力」、「意識」、「心」,這是方天以前確立的十字修行體系。

「意識」、「心」,對於方天來說,在以前,這兩個東西,只是有所關聯,相互影響,而最近這一步跨出之後,已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

一個人自出生起,不,其實是還沒出生就開始了(胎教是有道理的),自生命確立的那一刻開始,就通過身體一刻不停地感受著外界,接收和感受各種信息,而這些信息綜合起來,就叫做「意識」。

意識是帶著塵染的。

「身有漏,識有染,為塵世之身心。」我道六境中如是說。

方天以前總結過並向加洛多斯等人講述過「本心」、「塵心」、「道心」這三個東西,那個時候他認為「塵心」只是一個人的各種偏見。

但是現在跨出這一步後,他才知道,他錯了。

或者說,膚淺了。

事實是,一個人的意識,其所有的東西,都是偏見,根本就沒有不偏見的東西!

你怎麼能不偏見呢?

你出身一般,於是對出身好的羨慕嫉妒恨,你相貌一般,於是對相貌好的羨慕嫉妒恨,你腦子一般,於是對腦瓜好的羨慕嫉妒恨,你人緣一般,於是對人緣好的羨慕嫉妒恨,你職業一般,於是對職業好的羨慕嫉妒恨……

因為某些原因或經歷,你喜歡吃糖又或者吃辣吃酸……

因為某些原因,你……

「意識」是單純的信息,而「心」則把這些信息染上色彩。

又或者說,「意識」是一個房子,每個人都有一棟這樣的房子,只不過房子大小各有不同而已,經歷多的人房子大,經歷少的人房子小。

而「心」,就是這所房子的門窗。

然後一個人的活動,就是通過這些門窗,讓「意識」與外界發生交流。(前世的所謂催眠問話,就是繞過門窗的篩選與限制,直接與整體的意識進行對話。)

就以方天自身來說,來到此世,接收那位「小石頭」身體的時候,其本身意識已經消散得差不多了,但就算一點都沒消散,方天的行事,也會與他不一樣。

除了自身帶著意識之外,還因為,方天的「門窗」,開得與那個「小石頭」不一樣。

前世有一個詞語叫做「洗心革面」,站在修者的角度來看這個詞語,非常之意味深長。——那個人,他的「意識」沒有變化,或變化不大,但他意識的出入門戶也就是「心」變了,然後整個人就和以前大相徑庭。

這樣的情況很尋常,基本上在所有人身上都有發生過並繼續發生著,比如幼年或少年時沉迷於某些東西,而後來,東西雖然還是那些東西,但人,再也無法進入當時的那種專註、保有當時的那種熱情了。

又或者反過來,一直浮躁著,但慢慢地或突然地,就沉潛了下來……

這就是意識不變(其實也有變,但佔次要位置),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