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炎黃立世 第483章 烤魚,高山流水

魚因生長環境的不同,基本可以分為三類:河魚、海魚、山魚。

河魚,顧名思義,即是生長在河水中的魚。因為內陸大小河域分布較廣,所以河魚也是最為普遍、最為大多數人熟悉的魚。

海魚則一般是指生長在海水中的鹹水魚。

吃慣了河魚的人,通常會很難接受海魚的味道,會覺得其腥。同樣,吃慣了海魚的人,也基本對河魚不太感冒,覺得河魚不用吃,光是聞起來,就有一股濃重的土濁味。

山魚其實也是河魚的一種,但是專指生長在山溪中的魚,一般來說,可以算是河魚的「純凈版」吧,污染較少,營養較豐,然後,就是味道比較鮮嫩。

前世時,在方天來的那個時代,「魚」,這種本應是美食中一個大分類的食單,漸漸已經變得不合時宜。

河魚自不必說,由於內陸土壤及河域的大面積污染,哪怕是野生魚,也開始變得劣質起來,至於那些由各種飼料和激素堆積出來的人工養殖魚,那就更不用說了,那樣的魚吃下去,與其說吃的是蛋白質,不如說吃的是各種激素。

那個時代,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中老年人大面積的肥胖症以及高血壓之類,與那些人工養殖的魚肉,有著極大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海魚么,因為成本及捕撈技術的關係,大多數時候,被擺在大眾餐桌上的,也只是近海魚。——而眾所周知的,近海之中,污染甚至要超過一般的內陸河域了。

至於山魚,因為不普遍,所以只能是近山者得其利了,與普通大眾,還是無緣。

綜其三者,只能說,那個時代,對於美食或者美食家來說,是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黑暗時代。

時間往前推移,現代工業還沒有興起,大地污染較少,幾可不論,可食用物種更是豐富。時間往後推移,待工業水平一步步走高,以及人們終將意識到那樣的污染難以忍受,大地之上,慢慢地,還是會回覆到一派山青水綠。

獨有那中間的一截,「凄凄慘慘戚戚」。

這或許也可以算是另一種形式的,黎明前的黑暗?

三四百米的距離,雖是漫步,也是轉瞬即到。淡淡的懷想與浮思之間,方天已是從身邊的山溪之中,攝出了十來條八九厘米左右的小魚。

這些小魚個頭不長,但是走的橫向發展路線,整體看去,就像是一片橢圓形的樹葉。

看其形,觀其狀,雖然還未加工,美味已是可期。

嗯,以方天前世那三流美食家的眼光來看。

回來的時候,小Loli還是懶懶的樣子,於是方天也就把接下來的一切都包辦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整地,然後再支個烤架。

唔,方天是想把這些小魚烤著吃的。

前世時,作為一個美食家,烤魚之類,方天自是吃過不少。排除那些亂七八糟的大雜燴類烤魚不談,在取料上,方天喜歡並且也留下較深印象的烤魚,大抵有幾種——

荷葉烤魚。

松針烤魚。

香茅草烤魚。

薄荷烤魚。

用荷葉來烤魚算是最普遍的。

古樂府中有一首小詩是這樣的,「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雖然從內容上來說這首小詩的後面幾句完全是湊字,明明縮成一句「魚戲蓮葉東西南北中」就好了嘛,偏偏啰啰嗦嗦了那麼長,但是讀起來,還是很有感覺的。

詩有感覺,而詩中描寫的東西,就更有感覺了。

每年清明前後,荷葉開始出水,然後從娉娉婷婷,一路長到鬱郁森森,其時,卻正是暑熱開始來臨的時候。炎陽增暑食無味,咋辦?

依水傍荷的人這時就有福了。

取魚邊荷,取荷間魚,荷葉開水焯透或略作蒸煮,把處理好的魚一包,弄成個包裹,然後不管是置於蒸架還是蒸籠,蒸熟之後,便是清香滿屋。

魚的嫩,荷的香,組合在一起,便成了一道暑熱中的清涼。

這是荷葉烤魚。

松針烤魚卻是住於松林邊上的人家,將凋落的松針收集起來,作為柴禾,小火熏烤著置於其上的魚,熏烤得法的話,其魚質不老不嫩,不膩不澀,一口咬下去,熱氣伴著鮮香,撲鼻入腹,饞人肺腑。

香茅草與薄荷烤魚與此兩者也大抵類似,香茅是作為草繩捆在魚身上,薄荷卻是作為「綠玉片」嵌在魚身上,烤制之後,前者悅鼻,後者爽口,都是各有風味,各具擅場。

此際,方天卻是取的竹葉,取的竹筍,取的竹節,作為烤魚之輔。

竹葉自是用來生火,而竹筍,卻是經過一番熬制,取得筍油之後,作為筍脯,包在魚上,然後置於竹節上,入火慢慢熏烤。

在烤制的過程中,方天則時不時地,把剛才製得的筍油,噴洒在魚上。

如此這般,還沒待烤熟,一股奇特濃郁的香味,便在此間,幽幽透透地散發了出來。

小Loli早就忍不住下了她的小草床,蹲在烤架前,三番五次地嗅著鼻子,嗅著嗅著,最終還是忍不住地問方天:「哥哥,怎麼這麼香?」

「你餓了,所以才會覺得香。」方天道。

「哦。」小Loli應著,卻抬起頭來,向著方天一吡牙,表示對這種欺騙性回答的不滿。

方天哈哈大笑。

未幾,十來條魚全部烤好,那也沒得說,開口動吃就是。

浸著筍油烤透的魚,飽滿,鮮嫩,奇香無比,被取了筍油卻又經過烤制的筍脯,綿綿軟軟的,吃起來,卻又有著異常的嚼勁,兩者搭配起來吃著,那感覺,無法形容。

在無法形容中硬要找出一個形容,只能說,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確實不多聞。

兩人開懷大吃,結果最後,方天吃了一小半,小Loli卻吃了一大半。

「你就不怕撐著?」吃完之後,方天笑問著小Loli。

「哥哥,你做的好吃嘛!」小Loli小臉微紅,帶著羞意的扭捏。

若只是作為一個美食家,這個世界,這個地方,簡直就是一個黃金之地啊,各種佳食良材,山水平野叢林間,俯仰都是。方天淡淡感嘆著。

吃完之後,自是休息。

方天讓小Loli挽著他,在這一片地域,以一個法師的方式,漫步。

什麼是法師的方式呢?就是一個邁步,十數里,或者數十里。

如此這般,約一個魔法時之後,兩人來到了一處高崖之上。於一堆大小石塊上,兩人取坐,而在兩人身邊不遠處,一道山溪,蜿蜒流過,過了崖邊時,便成了一道小小的瀑布。

瀑布是斜掛著下去的,一路高高低低,沒有太大的衝擊,卻是淙淙有聲。

「丫頭,來,幹活了。」方天對著小Loli說道,「就以這山,這水,你來上一段聲音。」

說話之間,小Loli放在房間中的那支笛子,跨越了數百里的距離,來到了此地,來到了小Loli的手中。

無聲無息地,這卻依然是莫大的威能,屬於法師的威能。

小Loli有點怔怔,接著,卻是一整神色,站起身來,手持竹笛,緩緩閉上了眼睛。

片刻之後,高高低低的曲調,從竹笛之中,響溢出來。

方天凝神靜聽。

人類最早的曲調,必是從天地中模擬。而天地之間的種種聲色,以山水最為普遍。前世時,傳說中,華夏古代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便是一例。

其實名為「高山流水」,其側重點,還是「流水」。

「高山」,還需要人去想像,在想像中把那一種高遠或者空曠之類的氣象轉化成聲色,而「流水」,則不需想像,只要從中截取,就可以了。

甚至連截取都不用,完全地把某個地域的流泉聲音錄製下來,便是一段天然的樂曲。

手持竹笛,小Loli對於元素的操控,已是純熟。這一點,方天不需關注,所以他的注意點,便在於小Loli對這山水意象的表現上。

在這裡,有「境界」和「狀態」兩個說法。

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及「快雪時晴帖」,風流蘊藉,俯仰自得,那真叫一個瀟瀟洒灑得不可名狀,但是其「喪亂帖」,則明顯地抑鬱流宕,失於平和,更失於中正。

這便是「狀態」的不同,所造成的巨大差異。

但是縱然是心情沉痛悲憤下的喪亂之帖,出自王羲之之手,也依然是一派大家氣象。這就是「境界」在其中的支撐了。

有著境界,那麼不管狀態如何,總是正有正的精彩,偏有偏的妙著,醒有醒的端莊,醉有醉的飄逸。所謂「蓬頭垢面,不減國色」,說的差不多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反之,如果沒有境界,那麼同樣不管狀態如何,是高興也好是抑鬱也好,是清醒也好是迷醉也好,其人若作書,必是一片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