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會當凌絕頂 第四十六章 從延安到美稷

王敦聽從了錢鳳的諫言,於是不再嘗試登陸,而放舟順流直下,趁著蘇峻尚未得到消息,一鼓而下白鷺洲,封鎖了建康附近的水道。

此外武昌方面,尚有步軍萬餘,緣江而下,來得比較遲緩一些。但張建、管商等亦不敢繼續跟春谷等著他們,被迫收縮兵馬,退至於湖、丹陽,以便隨時可以增援建康附近的戰事。

這一路的交鋒,要遲至大半個月以後,與此同時,吳郡太守庾冰、吳興太守虞潭等亦各自發兵,北上援救建康,王敦還派沈充返回故鄉,臨時招募了四五千的義勇相助。馬雄領兵逆之於陽羨的章浦亭,以寡敵眾,二郡之兵卻一觸即潰,幸有沈充所部為之斷後,悍戰逼退馬雄,才不至於釀成全軍覆沒的慘劇。

因為馬雄本人是青州宿將,麾下又多青、徐精兵,曾經敗曹嶷、破徐龕,久經沙場,戰鬥力相當頑強;而相對的,江南自從先後平定陳敏、錢璯等亂事後,整整十年間從無大戰,士卒普遍驕惰,哪裡還會打仗啊?沈充則本身就是地方豪強,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他帶出來所謂的義勇,其實都是多年豢養的私兵,戰鬥力卻遠非郡兵戍卒可比了。

但是隨即馬雄於義興郡內大募兵,召上來很多周氏子弟和黨羽——周氏被滅後,其人、地多歸王敦,少數轉從沈氏,因此那些破落戶是深恨沈充的——復進軍與沈充交戰,沈充不能敵,被迫退歸烏程。

東南方向局勢暫時穩定後,馬雄北援建康,即與武昌軍在丹陽郡內連番廝殺,各有傷損。不過總體而言,叛軍方面還是勝多敗少,王敦被迫再從武昌抽調兵馬,同時號召周邊郡縣皆來應援,等到當年七月的時候,其兵數已然超過了三萬。蘇峻亦於轄境內大募兵,其數稍稍遜色於王敦。

蘇峻就此看見了一線曙光,覺得自己這仗就很有可能打得贏啊。一則南軍孱弱,平地爭雄不是北軍的對手,我一個打你倆都沒有問題,何況兵數如此接近呢?二則他自取建康,從貴門豪邸中抄出財帛、糧秣無數,足夠支應大半年的戰事;而相對的,王敦的糧草卻要臨時從周邊郡縣徵集,或者數百里之遙從武昌調運,想來未必能比自己更豐足吧。

一旦華人反應過來,很有可能從兗、豫方向掩襲武昌,或者出漢中以攻荊州,到時候王處仲腹背受敵,必遭敗績。你說啥,華人來打我?我如今手裡可還捏著華天子的姑母呢,昔日在關中時便聽聞,他們姑侄二人相依為命,險死還生,好不容易才從羯營里逃將出來;除非華天子完全不顧忌姑母的安危,並且下了嚴令,否則只要我一表態,且看哪員華將敢趁機從淮南渡江?

再者說了,江上本來我就控制不住,華人慾渡,首先會撞上王敦的舟師。難道王敦就會分開戰艦,放他們過來不成嗎?而華人也真敢先不搭理那些戰艦,派兵過江?那不是自尋死路嘛。

而即便華人不趁機攻打江、荊,只要前線將士用命,我指揮得法,最多半年,總能擊敗王敦的——我有這個信心!

然而蘇峻卻犯了一個大錯誤。此前他在兗州肆意擴軍,導致老兵的比例被稀釋,士卒的整體素質下降,遂至難遏歸師,竟被敗退的石勒殺得屁滾尿流。殷鑒在前,他卻仍然不肯接受教訓,仗著糧秣充足,又再大募兵卒,則北兵是能戰,逐漸的卻只佔軍隊總數不足四成,那還能如前一般,壓著久經訓練的武昌軍打嗎?

……

七月間,鐵弗部劉路孤遣使來到來至洛陽,在表示恭順的同時,獻上美稷方面的虛實情報,表示願意與華軍相策應,夾擊美稷,以破殘漢的劉曜。

且說拓跋氏兩分之後,雖然尚未全面交鋒,但日常摩擦不斷,雙方各自竭盡所能地或拉攏或壓服周邊依附部族,以期擴大自家的勢力,為將來必然到來的大戰做準備——西拓跋賀蘭靄頭方面漸佔上風。

這是因為慕容部已於西方徹底滅亡宇文氏,其地與拓跋相接。慕容和拓跋之間的關係向來不好,且慕容廆向華稱臣又在賀傉之前,則祁氏和賀傉自不敢不加以防備,就此力分則弱,導致在與賀蘭氏的爭鬥中,被迫一退而再退。

至於鐵弗部,劉路孤這酋大之位本來就是憑空撿得的,無時無刻不擔憂其兄劉虎歸來複辟。因聞劉虎在晉陽失守後,被迫逃至燕京山和樓煩一帶,隨即復為華人所逼,歸從了拓跋賀傉,則既然劉虎東向,劉路孤自然要西向了,於是主動臣服於賀蘭靄頭帳前。

隨即靄頭就指使他,去挑唆華人向美稷進軍。

靄頭此舉,主要是為了轉移視線。因為隨著西拓跋勢力的雄起、壯大,他和拓跋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終至起了衝突。

拓跋頭昔日窮蹙來投,自然是居於靄頭之下的,但隨即他仗著在拓跋本部中人緣廣,以及能夠跟華主搭得上話,大肆籠絡和逼迫諸部,導致勢力越來越強,乃不再甘居下位。在名義上的「高王」拓跋翳槐不在部內的前提下,賀蘭靄頭以舅父身份攝政,拓跋頭卻也自稱單于叔父,其勢漸足以與之拮抗。

實話說,就祁氏的短見和賀傉的懦弱,倘若西拓跋由一人所執掌,全力東進的話,估計用不了兩三年,便能攻取盛樂;就因為西拓跋是雙頭執政,才導致了雖然大佔上風,卻始終不能形成對東方的壓倒性優勢。

拓跋頭日益跋扈,甚至密謀攻殺靄頭,以便他獨執政事。在他想來,翳槐不到成年,華主是不會放其回來的,而即便成年了放不放,也還兩說;自己大可趁此機會統一東西拓跋,盡占草原大漠,即便翳槐回來了,也只能做個傀儡而已。

況且,說不定只要我通過那個遠房外甥跟華主面前見天兒地說好話,華主一高興,就能把「高王」,甚至於將來把「代王」的頭銜全都轉讓給我哪!

靄頭密偵得其謀,於是先下手為強,暗使某部大人宴請拓跋頭,並在酒中下了毒藥。結果那個光頭精明一世,糊塗一時,直到毒酒落肚才醒悟過來,隨即因為劇痛而佝僂下身子,口不能言,只是跟地上來回打滾兒,滾得幾滾,終於還是咽氣了。

倘若是拓跋頭殺了靄頭,估計隨便編個借口就解決問題了;但既然是靄頭殺了拓跋頭,乃不得不擔心華人會否興師問罪——因為據說拓跋頭有個外甥乃是華主的親信,倚若腹心啊。於是靄頭先設謀使劉路孤慫恿華軍去攻劉曜,以轉移視線,然後才敢遣使洛陽,去通報拓跋頭為人所害之事。

當然啦,害他之人絕非我靄頭,也不是我指使的,那個部族我已經明申其罪,給滅掉了,天子不必再興師征討。

劉路孤的使者先至洛陽,祖逖乃建議如其所言,發兵攻伐美稷。

他說了:「劉曜逆胡餘孽,曾蹂躪中原、殘破洛陽,而俘晉懷帝……」

華朝既受晉禪,那麼理論上,晉的從屬若不肯臣服,不能算是我朋友,但晉的寇讎,卻一定也是咱們的敵人啊。況且祖逖等曾為晉臣,則天子被擄的奇恥大辱,即便改朝換代,那也終歸是淡忘不了的。

「……百死難贖其辜,實當顯戮。此前為其遠遁,而國家方攻羯,不能勞師而遠征;今羯賊既滅,復得覘其虛實,則自晉陽遣馬步軍萬眾攻之,不為難也。要當犁庭掃閭,盡族劉氏,方可彰顯我朝聲威。」

裴嶷亦說:「中國之人,無不切齒痛恨屠各,前晉雖克平陽,發劉淵冢,殺劉氏子弟,然而劉恆、劉曜等漏網,不能算克盡全功。此天將功業授我華也,既然鐵弗願意相助,又豈能錯失良機呢?」

雖說當年平陽就是陛下您打下來的,劉曜也算是您不小心放跑的……終究那是晉朝的事兒嘛,事情沒辦完善,咱們華朝正好幫忙補上,則後世說起來,滅屠各者,華也。

關鍵是美稷那地方比較荒僻、偏遠,附近又有拓跋勢力,使得咱們不敢輕率勞師遠征。但如今鐵弗表了態,就等於西拓跋表了態,不但不會阻撓其事,還必將加以援助;而據其所報內情,美稷屠各不過萬戶,可用之兵七八千而已,並且人心浮動、物資短缺,這正是攻伐的良機啊。

國家暫時不會向江南用兵,只是在做平滅巴氐的準備而已,則派一萬人馬遠征美稷,於物資上完全應付得過來,也不至於影響到平蜀和將來南征的大局。而且北方越是穩固,把那些殘餘的敵對勢力盡數殄滅,將來南下也便越穩妥。

裴該對此的表態是:「劉曜一世梟雄,彼不死,朕終不得安。」拓跋正內亂著呢,倘若放著屠各不理,說不定以劉曜之能,過幾年還能鹹魚翻身,這個險我可不願意冒,還是趕緊徹底捏死來得省心。

然而他並不打算純從晉陽發兵,渡過黃河去攻美稷,而與祖逖、郭默等商議,欲使「驅虎吞狼」之計。

此前平定虛除部後,就在上郡內站穩了腳跟,乃先分化而後收攏,徐徐鎮定境內戎狄,於高奴之後,不久前又在上郡內設置了第二個縣——膚施。裴該復以「高奴」之名不雅為由,改名稱作「延安」。

他計畫以延安、膚施兩縣戍卒,驅使郡內戎部北上,去跟晉陽軍、鐵弗部夾攻美稷,如此既可以封堵劉曜西躥之路,還有望逐漸把戎部往北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