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玉壘經綸遠 第六十一章 人心猶豫,則智勇並竭

張賓入宮勸諫石勒,想做最後的努力,卻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可是他跑這麼一趟,當即便有耳目報於程遐知道,程子遠與張敬商議過了,急忙聯袂來覲見石勒,要堅其決戰之心。

程遐先說了:「太傅昨日之言,分明自比諸葛亮,而以陛下為劉備。劉備聽諸葛亮,乃有赤壁之勝,及并吞蜀地;一旦不聽諸葛亮,夷陵喪敗,只能以繼嗣託付之。然臣以為,陛下才高漢祖,豈劉備可比啊?劉備東進伐吳,亦未必失策,若如陛下一般能將兵,陸遜何以當之?」

石勒擺擺手,那意思,這些阿諛奉承的廢話就到此為止吧。

可是程遐盤算了滿肚子的言辭,自然不吐不快,他又道:「聽太傅之言,非但預料裴該必篡,且欲成其篡也,是故乃不欲全軍西向,唯請坐守。譬如昔日袁氏兄弟,曹操逼之急則合,迫之緩則分,則陛下若如張中書所言,大張撻伐,即便祖逖死,裴、荀亦必相合,乃不至於起篡意。張中書曾雲,曹操十分天下而有其七,不生篡意,五十而知天命,唯嘆老驥伏櫪。而今裴某不過而立罷了,他又何必心急啊?

「然若陛下退守,國無警訊,裴某必然趁時而起,祖逖之病恐怕難瘳,則以荀氏之能,可能阻之否?到時候長安、洛陽,並握其手,王敦雖在江南,終究南兵難以釋舟楫而與中原騎士爭雄,與之何患?乃雲晉人有隙可趁,不亦謬乎?陛下還請細思臣往日所言,太傅固鍾愛裴某者也……」

程遐往日說過些什麼呢?他早就在石勒面前上過張賓的眼藥啦,說張賓並沒有輔佐天王,使石趙擊敗晉人,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和信心,甚至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覺得連割據都不能長久,終將喪敗。但他是石趙的重臣,除非石勒率眾而降,否則落到晉人手裡,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故而張賓才想盡辦法,要推動裴該謀篡,因為裴該跟他是素有交情的,昔日同在營中,互相吹捧,幾乎有「大兒小兒」的情分,則唯裴該稱帝後再滅趙,張孟孫才能得到一條活路。

總而言之,就是拐著彎兒地進讒言,說:張賓不忠!

石勒聞言,面色陰沉,捻須不語。

程遐便朝張敬使了一個眼色,張敬乃道:「倘若張太傅果然有諸葛亮之能,或者能夠徐徐積聚,使冀州雄長天下。然而陛下且思,諸葛孔明治蜀,路不拾遺,即其亡後,民亦思為立祠祭祀,張太傅果有其能否?其在襄國,於民事所謀甚少啊……」

張賓以諸葛亮為榜樣,但其實他最應該比類的,乃是漢初謀臣張良、陳平。其人於布劃大局,運籌帷幄,乃至於宏觀上的制度建設,頗有長才,但具體理民,則是其短——起碼他沒想朝這個方向去發展。在張孟孫看來,我但謀劃大勢可也,倘若真要軍政、民事一把抓,就不怕反遭人主之忌嗎?諸葛亮也得到劉備死後,才敢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的吧。

所以張敬就說了,張賓他比得上諸葛亮嗎?他真能夠通過數年積聚,使我趙發展之勢,超過晉人嗎?「陛下若比漢高,群臣中恐無蕭、曹,相反裴該於關中建設,頗多奇思,或者裴嶷是蕭、曹之輩。則若如張太傅所言,相與積聚,我必不如關中明矣!」

石勒點頭道:「此言有理。然而朕既已決,用卿之計,卿又何必嘵嘵不休?難道朕是朝令夕改之人嗎?」

於是張敬再睨程遐,程遐便道:「陛下可曾聽說過鍾會伐蜀之事么?昔司馬昭欲伐蜀,群臣皆言非時,唯鍾會一力攛掇之,乃命其為將,率十萬之眾直向漢中。西曹屬邵悌諫雲,鍾會單身無重任,不若使他人為將。司馬昭乃云:『眾人皆言蜀不可伐,則人心猶豫,智勇並竭,若強使之,必然為敵所擒;唯鍾會意與孤同,故遣會伐蜀。』」

石勒多聰明的人啊,當即就明白了程遐話中之意——「卿之言,是不當使太傅佐朕伐晉么?」

程遐拱手道:「陛下聖明燭照,自然不難權衡利弊。太傅既不願陛下全師而出,進襲洛陽,則其智謀必竭,恐怕難以為陛下臨陣謀劃。且其實愛裴該……」言下之意,若使張賓從征,謀劃方略,就怕他反倒會故意拖您的後腿——當然啦,這話點到為止即可,不必要,也不能夠說得太明白。

石勒雙手支撐著桌案,沉吟不語。就聽程遐繼續說道:「張中書亦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能,即便太傅亦不敢輕視之。則有張中書相佐,兼之陛下神聖英武,諸軍用命,還怕不能摧破強賊,飲馬黃河么?」但他就不再提起方才的比擬了,若把張敬比鍾會,未免太不吉利。

石勒答道:「卿等之言,朕知之矣,且先退下,容朕三思。」

在原本歷史上,據說石勒和張賓君臣相得,寄託腹心,始終任用不疑,張賓死後,石勒為之慟哭,顧左右道:「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然而剝開史書上空泛的矯飾之言,細究二人之間的關係,則石勒一代梟雄,對於張賓這樣的智謀之士,就真能夠徹底敞開心胸,毫無疑忌嗎?

張賓終究只是石勒的謀主而已,觀其行事,從未曾典軍,「大執法」這個新造的職務,雖說「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其實不過虛銜罷了,因為張賓的正式職務,仍然只是趙王「右長史」。況且即便劉邦之與蕭何,布衣相交,相伴始終,蕭何都被迫要「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舉凡封建帝王,有幾個是不多疑忌刻的?

——或許只有苻堅是例外吧,他竟然敢把舉國之軍都託付給王猛,使其滅燕。但也正因為苻堅信人太過,遂有其後為姚氏、慕容氏所叛,身死國滅的下場。

在原本歷史上,張賓人生的最後幾年,其實就未必過得有多舒心。程遐通過其妹向石勒進讒言,說:「張披與張賓為遊俠,門客日百餘乘,物望皆歸之,非社稷之利也,宜除披以便國家。」於是石勒就隨便找了個借口,處死張披,以警告張賓。張孟孫對此竟不敢言,導致程遐代為右長史,遂專朝政。

而在這條時間線上,張披更早幾年就被程子遠設謀弄死了,張賓的勢力因此而大為萎縮。可以說,雖然程遐、王貢等人合謀,也未能徹底扳倒張賓,但終究設謀多端,「三人成虎」,則石勒對張賓的信任,提前幾年就已經開始變質了。

況且原本歷史上,石勒自用張賓之謀,北據襄國後,在軍事上基本可以說是一帆風順,並沒有遭受過大的挫折,則他自然會感念張賓之謀,覺得自己一刻也離不開「右侯」。但歷史卻被裴該改變了,這幾年來,石趙多方受挫,今歲更是在并州大敗,丟掉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太原郡,那麼石勒對張賓的看法,自然會與原本不同。

再加上程遐找到了新的進讒切入點,又再通過其妹程後,多次給石勒吹枕邊風,其大意為:張孟孫之謀漸不能成,並非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張賓是在有意或無意地扶植裴該,則其對天王的忠心,恐怕已非昔日可比啊!

石勒對此,自然不能無疑,但他又不方便直接質問張賓,只是冷眼觀察,貌似程遐所言,不為無理……其實是裴該之勢已成,不易削弱之,況且相隔懸遠,張孟孫即便再有通天徹地之能,也不可能直接影響到裴該——與此相同,裴該也沒法直接下手除去張賓——但若帶著先入之見,換一個角度去考究問題,便自然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來了。

因而今日程遐以鍾會之事作比,加上最後一顆砝碼,終於使得石勒心中的天平徹底傾斜。

於是翌日早朝,石勒便決定樂平、上黨兩郡採取守勢,然後盡起幽、冀兵馬,由他親自領軍,南下攻晉。早就得到程遐授意的崔綽趁機提起話頭,就問了:「慕容方破宇文,其勢雄強,若調幽州兵南下,而慕容來擾,未知當如何處啊?陛下須先謀斷。」

程遐出班奏道:「臣方得報,慕容廆此前得溫嶠相助,退去拓跋,擊敗宇文,乃與溫嶠約,要發兵相助劉琨,東謀崔毖,則其多半不會來擾幽州。雖然,幽州孔將軍率兵南下,對外須隱秘其事,陛下更當使一重臣代鎮幽州,以穩固北境才是。」

石勒才說調幽州兵南下,沒提讓孔萇也隨從出征,程遐卻彷彿是認定了,孔萇和幽州兵一而二,二而一,要走就打包全走。石勒聞此,不禁微笑著問道:「則在卿看來,以誰鎮幽為好啊?」

程遐手捧笏版,明確地表態:「恐非太傅不可!」

張賓聞言,不禁大吃一驚。他在石勒身邊,雖然號稱總統百僚,其實始終都只是一個參謀而已,舉凡大軍行動,必然跟隨,隨時出謀劃策。但程遐這話分明是說:此番南征,用不上太傅您啦,您就別跟著了……

倘若是個暴脾氣,當場就會跳出來質問程遐:你這究竟是什麼意思?!然而張賓脾氣素來溫和,況且石勒對其日益疏遠,他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於是震驚之餘,先轉過頭去觀察石勒的表情。就見石勒似笑非笑,扭過臉來,與自己四目相交,然後問:「太傅肯為朕分憂否?」

張孟孫不禁心中暗嘆,看起來不打算讓自己隨軍南下,這不是程遐一拍腦袋臨時想出來的主意,他必然已經暗示過天王,並且起碼得到其默許啦。那自己又該怎麼辦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