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白刃灑赤血 第三十九章 紅日西墮

關於諸葛亮送司馬懿婦人衣衫頭面,以激其出戰之事,最早的記載見於《三國志》裴疏引孫盛《魏氏春秋》,說:「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其後《晉書》因襲之,又通過《三國演義》而廣為世人所知。

《演義》中甚至再度演繹,說司馬懿「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他還真接下了……

此事是真是假,暫且不論,即便是真的,那也屬於司馬懿的黑歷史,司馬氏既得天下,則誰人還敢言此啊?一直要到東晉中期,司馬家權柄大墮,不但和琅琊王氏等南渡世族「共天下」,還屢屢為權臣所挾,孫盛才敢把這事兒給記錄下來。至於裴松之引用,因其乃南朝宋人,當然不在乎抹黑司馬家的老祖宗。

所以說了,倘若真有此事,當世知者寥寥,敢拿出來跟人議論的,也就只有裴該一個而已,石生乃至趙軍全體,是沒人知道的。這一激將計很毒辣,也就司馬懿能忍,換了個人未必有此心胸,但若已有前例,大傢伙兒心裡都有了底,說不定就不會上當了。

石生終究是小年輕,且向來自恃武勇,又從來都沒聽說過這類事兒,那他當然忍不了啦。況且接見使者是在大帳之中,使者那番無比刻毒的話盡入諸將之耳,倘若石生不對此有所反應的話,這羞辱就算是硬生生咽下了,則他在諸將心目中的地位必然會受到損傷——

這麼惡毒,當面羞辱你,當你是女人,你都能忍?你其實是怯懦無膽之輩吧?說不定過不了幾天,「女公子」的外號就會傳遍全軍了……晉人再一宣揚,傳遍全天下都有可能,那他石生還有臉苟活於世嗎?

因此即便王續等人反覆勸阻,說這是「激將計」,大王你可千萬別上當啊,石生全當耳旁風——難道我不知道是計嗎?但這事兒沒落到你們頭上,你們自然可以春風馬耳,跟一旁說風涼話,而我若硬食下,從此還有臉見人么?!

石生決定明日出壘,與晉軍決戰,諸將乃紛紛應和,士氣甚高——終究主將若是背負什麼「女公子」之名,咱們在其麾下,臉面也自無光啊。

由此陸續建言,有說并州民生凋敝,糧秣本來就不足,實不宜與晉人長期對峙的;也有說晉人終究兵寡——據探查尚不足萬,也就趙軍的三分之一而已——即便再如何勇悍善戰,我等背壘而戰,即便不勝,及時退回,也不至於大損的……總而言之,把王續等人的持重之論徹底都給否了。

石生雖感憤恚,卻也不敢託大,乃反覆與諸將商討,最終決定留萬卒守壘,自將二萬兵馬前出列陣,與晉師對攻。

於是翌日一早,雙方營壘中各自擂鼓,隨即士卒陸續開至營外,布下陣勢,遙相對峙。石生立馬陣中,卻遲遲不見對方有進逼之態,轉過頭去以問王續,王續道:「以臣揣度,晉人必欲疲我,待我氣泄,然後發起進攻。」石生便問:「我可先攻否?」王續搖頭道:「還請大王稍安勿躁……」

主要是紅日初升,在東南方向,陽光是側迎著趙壘照射過來的,羯軍士卒難免覺得有些晃眼……王續道:「賊若趁此時來攻我,我朝向不利,或許難御。則彼既不動,我又何必先攻呢?」

於是雙方誰都不肯率先發起進攻,就這麼遙遙相峙,對耗良久。石生趁機調動兵馬,把陣勢排布得極為牢固。他考慮到連日來遣兵哨探,晉軍中騎兵數量不少,裝備也比趙騎為良,既然地勢狹窄,騎兵難以機動,就很有可能在惡戰之際,嘗試正面直撞趙陣,因而預先於前鋒布置了不少的長矛兵,隨時準備阻遏敵騎的衝鋒。

太陽越升越高,終於接近頭頂方向,晉陣中這才一通鼓響,幾個方陣步騎混編,開始緩步朝前推進。石生見此,當即抽出刀來,望空一舉,身旁大旗磨動,趙陣也相應而前。

雙方逐漸接近,先以弓箭對射,繼而短兵相接,很快便即廝殺到了一處。晉兵素質頗高,劉央等將的指揮也頗有章法,甫一接觸,即將趙陣逼退十數步。但石生雖然年輕,終究跟隨石勒轉戰河北,也有四五年的戰鬥經驗了,其麾下諸將,亦多勇士,再加上出戰兵數超過晉方的兩倍,於是及時調整部署,調上生力軍來,終於遏止住了晉師前突之勢。

劉央見一輪衝鋒不能摧敵,便即勒束士卒暫退,重新整列,然後再沖。就這樣廝殺良久,晉勢三前,羯勢三卻,但最終也不過後退了不到五十步而已,雙方仍屬不勝不敗之局。

王續對石生說:「晉人雖勇,然我軍力佔優,足以遏阻之。待其強弩之末,大王及時發起反擊,或有機會破敵——當紅日西墮之時,輝光直射晉人眼目,便是我軍轉敗為勝之時了。」

隨即他卻又警告石生,說:「劉央宿將也,臣實不解,何以日初升時不先攻我,何以見不能摧破我陣,不肯及時收兵啊?乃恐其所謀者,正在日西之時,好偽作退敗,其實暗伏兵馬於後。大王雖可前進破敵,慎勿遠追,以中彼獠奸計!」

石生笑著點點頭:「參軍所言是也,我知之矣。」

其實兩軍才剛交鋒,石生就估摸出來了,晉軍陣列之整、士卒之勇,以及進退趨避、指揮由心,都還遠在自己此前的判斷之上。因為地形相對狹窄,則自己的兵數雖然兩倍——若加守壘之卒,則是三倍——於敵,卻不能分進合擊,只可運用車輪戰術,比對方多投入一倍的生力軍去。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指揮得當,不出紕漏,是很有機會打個平手的,至於當面破敵,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種仗,打起來真的沒啥意義。此番出戰,完全是因應對方的激將法,為了向全軍乃至天下人展示,自己並非怯懦之輩,更不是什麼石勒的女公子……既然自己出戰了,還沒打輸,那就足夠啦,又何必畫蛇添足呢?

所以他不必王續提醒,就已經做出了決定,一旦紅日西墮,陽光照射對晉人不利,自己就趁機發起反擊。只要逼退晉師,將戰線恢複到最初位置,甚至還能夠前進一二十步,那就可以對內、對外宣稱,最後的勝利者屬於我趙軍。到時候不管晉人如何引誘,我絕不遠追,以免過猶不及,反遭挫敗。

兩軍搏殺良久,紅日越過頭頂,逐漸向西北方向墜落下去。終於,陽光直射而向晉陣,受其影響,晉軍的進迫之勢稍稍一滯,劉央急忙調整部署,再度朝後收縮。

是其時矣!石生立馬陣中,重又提起長刀來,雙目炯炯,注視晉陣,隨時準備將刀鋒朝上揚起,下達全面反擊的指令。就在這個時候,忽見晉陣一變,士卒以數面大旗為核心,快速聚攏,就此現出了幾道寬闊的缺口。

隨即隆隆的馬蹄聲響起,數百身著重甲的騎士在侍從護衛下,即自缺口中整齊地馳出,然後左右一分,于軍前列陣。石生不禁小小吃了一驚,定睛細看,但見人皆重鎧,馬亦披甲,裝備之精良,實為平生所罕見!

他也曾經跟鮮卑兵作過戰——雖然不是拓跋鮮卑,而是段氏鮮卑——知道鮮卑軍中常有長槊騎兵,人馬皆被甲,衝突之勢甚為猛烈。不過這種重甲加馬鎧的全套裝具,價格極其昂貴,鮮卑人里也只有所領超過百帳的中小貴族才可能置辦得起——大貴族直接就為將了,未必親臨前陣——所以段部的重騎兵亦不過二三百之數罷了。

至於拓跋鮮卑,據說比段部更為精強,然而就石虎在交接時所言,每戰最多不過遭遇如此這般三五百騎。石虎還曾經提醒石生,說:「於此鮮卑重騎,不可直逆其鋒,只能以堅陣、長矛阻遏其衝鋒之勢,待其力盡,然後可破。幸好其數不多,若有千騎來,即我亦不能當……」

石生心說我當時還盼望著,既守并州,可以有機會見識到這般鮮卑重騎,倘能嘗試擊敗之,剝下裝具來,就可組建我自家的重騎兵部隊……然而如今見到晉人的重騎——估計是自鮮卑處學來,甚至就是商借了部分的鮮卑兵——又與石虎所言不盡相同,其列甚整,無數馬蹄應和鼓聲,幾乎同時起落,大地也為之震顫,不必接觸,即對我方造成了強大的心理壓力……

這般精銳,果然不可硬拼,只能先牢固防守,再尋機發起反擊了……不,這多半晉人以攻代守,是準備退兵的先兆,我若能遏阻之,寧可不追,今日到此為止。

於是急命改變陣勢,前線短兵匆匆後撤,將長矛手放至陣前,嚴陣以待;再命弓箭手伏於其後,準備等晉騎一進入射程範圍,便即萬箭齊發。

兩軍就此脫離接觸,趙軍不再緊逼,匆忙變陣,給了晉方「具裝甲騎」以足夠的列陣時間。然後就在趙方長矛手、弓箭手才剛到位,尚未嚴整其列的時候,晉騎陣勢已完,當即鼓聲陣陣、馬蹄隆隆,朝著趙軍直逼過來。

很快,晉騎就進入了趙陣百二十步以內。石生一聲令下,陣中千餘箭朝天拋射——只可惜晉騎雖然還只是便步前進,速度仍然比普通步陣為快,趙軍的這第一輪箭,便十之八九落到了兩排晉騎之間,只有兩三名侍從不慎中箭,但箭勢因遠而竭,都非重創。

石生急命再發第二輪箭——估摸著當松弦時,晉騎應該已然接近到八十步以內了,因而放棄拋射,改為直射。可誰成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