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白刃灑赤血 第三十三章 孤掌難鳴

郭黑略誤判了晉軍數量,被迫硬著頭皮猛衝晉陣。魏該乃先嚴陣防守,待敵三鼓而竭後,方始發起反擊——郭黑略大敗,倉惶逃回了汲縣。

好在此時張賓統率主力也已抵達汲縣,急忙遣兵接應,魏該見狀乃不敢深追,勒兵後退。但他並沒有縮回銅關里去,而是在關前掘壕設壘,盡量擴大己方的立足之地。

張賓親自策馬前來觀看,見狀不禁悚然,對左右說:「祖逖果欲將大軍調至銅關,尋隙搗我腹心,我若遲來一步,恐怕汲郡難守……」因為看晉人的架勢,分明在為更多兵馬登岸做準備嘛!

說話之時,遠遠望見河面上又有樓船開至,高可三層,外設女牆,都塞滿了兵卒,遍布著旌幟。羯將見狀無不變色,交頭接耳地道:「我但聽聞南人擅舟楫,恃長江為天險,不想竟連大河之上,也能行此巨舟……」

這年月的黃河,雖亦渾濁,但還不到後世那般泥沙堆積,船行為難的地步——得先關中水土流失到一定程度了,黃河的航運環境才會遭到極大破壞——再加上祖逖知道石趙沒有水軍,根本就不打算跟對方在水面上作戰,乃可將舟船上一切不必要的裝備全都卸下,完全用來承載兵馬、物資。

再者說了,從孟津到銅關,快點兒也就一日航程,就算船隻的安全性差一點兒,又能出多大簍子?這個險,我冒了!

關鍵是他知道張賓就在朝歌,深恐被其先期擊敗魏該,復奪銅關,到時候自己的全盤計畫會徹底告吹。因此一得訊息,首先就把剩下的幾條樓船全都給派出來了。其後尚有快船走舸,以及臨時調集的民船,最小的不過載兵十數人,那就不著急啦,下一批再放。

晉軍主力,就此絡繹登陸,張孟孫近在咫尺,因為對方有銅關為恃,竟然不敢往攻——估摸著就沒啥勝算啊。只得退守汲縣,希望能夠把數萬晉軍就封堵在縣城以南這不到三十里的空間內,以待局面有所變化。

那邊祖逖率先來援銅關,登岸之後,便即在銅關附近設立營壘,休整兵馬——多是北人,這在船上漂一整天,也夠受的——暫時無力北向汲縣,去跟羯軍交鋒。但魏該所部五千,倒都是甄選軍中勉強能夠乘船的勇銳之士,又已經登岸三天了,且曾挫敗郭黑略,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飽滿,祖逖乃命其西出,去攻獲嘉。

汲郡的地形,北高南低——北方是太行余脈,直至林慮,南部三分之一純為平原。這三分之一的平原,則由清水間中分割,朝歌、共縣在水北,汲縣、獲嘉、修武則在水南。

張賓知道晉軍若不突破清水,是不可能繞過汲縣,北向襄國的,則短期內西進是唯一的選擇。於是一見晉師有所調動,便命守義將軍李陽率兵前往阻截。

這個李陽本是石勒的同鄉。石勒僭稱王位之時,便命人前往老家上黨武鄉,去將耆老、故舊全都接來襄國——就好比漢高祖劉邦稱帝後衣錦榮歸沛縣,大會父老一般,只因天下未定,石勒不便輕離襄國,所以把老鄉接過來款待——聚坐歡飲。就中石勒問了:「我鄰居李陽,是個壯士啊,為啥沒來呢?」老人們笑笑說:「他怕大王殺他,哪兒敢來啊……」

石勒和李陽原本是有仇的,兩家比鄰而居,為了爭奪漚麻的水池,三天兩頭打架。石勒昔年深恨李陽,但如今地位高了,心胸也寬廣了,自然不會再把陳芝麻爛穀子的私怨放在心上——主要是你一王爵,去跟個庶民慪氣,丟不丟臉哪!於是命人去將李陽接來,石勒扯著對方的膀子,笑道:「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

當即在襄國城內賞賜豪宅一座,拜李陽為參軍都尉。不久後石勒登基僭位,李陽也得以晉陞為雜號將軍。

此番張賓臨行前,石勒關照道:「李陽,就好比是我的雍齒啊……」

西漢什邡侯雍齒,本是高祖劉邦的同鄉,但曾多次背叛劉邦。後其復歸,劉邦為了表示寬仁待下,不計舊怨,徹底寬恕了雍齒之罪。石勒如今把李陽比雍齒,就是告訴張賓,我要拿這人做個榜樣,以便招攬人心。

「故而此番出征,若有機會,不妨使李陽立功。」

張賓考慮到獲嘉大縣,守備不難,便命李陽率部往援。李陽確實挺勇猛,與魏該在城下激戰,身先士卒,連被二矢而不退;但他終究半路從軍,論起指揮兵馬的經驗來,要遠遠遜色於魏該了,最終還是敗退入城。隨即登城防守,魏該試攻不克,只得暫退。

等到魏該在獲嘉縣鎩羽而歸銅關,晉軍主力也休整得差不多了,便即大舉前出,逼近汲縣。張賓出城與戰,不能取勝——他終究是謀士出身,臨陣指揮,未見其長——不禁慨嘆道:「若無大將坐鎮,終不能當面摧破晉師啊。」派人急往襄國,請石勒再派一員大將過來,總統三軍。

因為如今羯軍之中,多是勇夫,其中資格最老、品位最高的是郭黑略,乃石勒起家「十八騎」之一,卻不象孔萇、蘷安、王陽、支雄那般能夠練得出來,足堪方面,始終有勇無謀,難當重任。

兩軍就此遙相對峙,間中祖逖分兵東進,奪取了三津,但再欲涉渡清水北上,卻被張賓看破,遣王伏都於枋頭設伏,擊退了來犯的晉師。

……

張賓沒想到可以利用水路運兵,以致於一朝錯失,丟了先手;相比之下,石虎腦袋裡卻天然比他多了這麼一根弦兒。

主要是當初石勒在渭濱造船,張賓因為反對沿江東下,以謀建康的策略,故此他連瞧都沒去瞧過一眼。石虎卻不僅去瞧過了,還受裴該的唆使——其實是欺騙——乘船往攻晉壘,結果在巨靈口遇伏,差點兒連命都給丟了……

而且基於某種原因,石虎到處搜集相關裴該的情報,對於當年陶侃舟行兜截陰溝水之計,也了解得相對詳細。

因此在屠滅了盧子城之後,石虎掉過頭來再攻谷城,卻愕然發現,啃上了一根硬骨頭……關鍵是他手下兵馬有限,實不足萬——曹兵不算——城守軍本比己方為多,衛策又是晉之宿將,徐龕也還算悍勇,結果連攻三日,白白損兵折將,卻毫無進展。石虎乃謀劃著,利用船隻由濟水運兵,繞至谷城之後,斷其糧道。

但他終究是臨時起意,有如當年石勒駐軍葛陂,而於渭濱造船時一般——倉促之間,現造船肯定是來不及的,而搜集附近民船,統共也就得著了十來條小舟。石虎見衛策、徐龕只敢固守,不肯出戰,於是大著膽子,將兵權交給呼延莫,自將三百勇士,乘坐小船,先渡過濟水,攻破了清亭。

清亭只是一座沒什麼防護力的集鎮而已,由此再向西去,是濟北名城東阿,石虎就不敢輕易去撞了。折回船上後,他便又溯濟而上,偷襲了谷城背後的下聚。

只是下聚雖然位於谷城晉軍的運輸通道上,卻也跟清亭一般,本身沒有什麼防護力,石虎不可能久據於此,斷敵糧運——倘若呆得久一些,估計衛策遣數千軍來,就有可能把石虎給生擒活捉嘍。

石虎膽子也真大,乾脆再渡濟水,一路向西方殺掠過去,所過鄉村,無不屠平,雞犬不留。隨即更繞過范縣,迫近兗州舊治廩丘。

蔡豹得信後,急遣將軍留寵率兩千兵馬往救,結果竟在廩丘南面為石虎所破,留寵戰死。消息傳開,東平、濮陽兩國人心惶惶,百姓無不扶老攜幼遁入各地縣城……

蔡豹接到敗報,不禁大驚,心說石虎真的只帶了幾百人過來嗎?若止數百,如何能擊敗留寵兩千兵馬啊?其必有大軍跟隨在後!正好祖逖在河北岸佔據了三津,蔡豹乃不怕羯軍南渡,急忙親率大軍而向廩丘——可是石虎早就已經撤回去了。

幾乎與此同時,盧子城失陷、桓宣死節的消息,和衛策、徐龕的彈劾文奏,前後腳遞至洛陽。司馬鄴追贈桓宣廷尉銜職,賜謚為「齊」,隨即問群臣,蔡豹有罪無罪,是不是應該責罰啊?

荀組上奏稱:「蔡士宣拱衛三津,不克往救盧子,桓子室死難固然可憫,然非士宣之責也。」建議詔命蔡豹急急揮師東向,與衛策等合流,擊敗來犯的羯軍。

祖納卻道:「軍爭之事,當問驃騎大將軍,朝廷既寄予禦寇之重責,不宜別下詔命。」

荀組說祖逖見在汲郡,則河北之事,自然由其統籌,至於河南的戰事,若再從他那兒過一道,就怕延誤軍機啊!

祖納乃請求徵詢尚書殷嶠的意見——殷嶠昔日曾跟隨郭默轉戰於河內,雖然只是參謀,倒也算打過仗的,不象他祖士言,平生未領一兵,未執一械。

至於荀組、荀崧等,理論上也帶過兵,但對於那幾位的軍事才能,祖士言只能在心裡「呵呵呵」。

殷嶠本不願多言,直到祖納問到頭上,這才起身建議道:「當命蔡使君屯兵於廩丘、范縣一帶,為谷城後援,不可使其遽向谷城。」

為什麼不讓蔡豹直接去救廩丘呢?殷嶠解釋說:「石虎為羯賊悍將,所部雖寡,卻為精銳,倘若平原對決,恐怕唯裴、祖二公可以破之。今衛將軍等扼守谷城,使石虎不敢西向,雖間中騷擾,亦於大局無傷。且即谷城有失,蔡使君復於廩丘、范縣遏阻之,亦可使其不能深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