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烽火起雲間 第五十二章 裴碩與薛濤

游遐遊子遠銜命而西,抵達冀城的時候,欣慰地看到戎亂並未過熾,基本上還維持著此前向長安通報時候的局面。他入城與裴粹相見,便即宣讀行台制書,接任秦州刺史,改任裴粹為雍州刺史。

裴公演心裡很不舒服,固然此等事並不出其意料之外,但此前總難免還抱有一定幻想:戎亂既不甚烈,我又就任時間不長,文約應當能夠容我自行收拾吧。因而接詔之後,頗感煩悶,便即表態道:「我既不德,有負朝廷之託,遂致隴上氐羌為亂,哪裡還有面目轉任別州啊?不如就此乞骸骨,覓地歸隱的為好。」

游遐露出公式性的笑容,安慰他說:「裴公何必頹唐?前司馬保在冀城,顢頇無德,刑政不修,一州人心,泰半悖離;而國家初復秦州不久,裴公履任,不過匆匆數月,則此番戎亂,乃司馬保所遺留,必非裴公之過也。」隨即命人取來一封書信,雙手遞給裴粹:「此長安裴司馬命我交於裴公,公先閱過,再作打算不遲。」

裴嶷早就料到了裴粹受命後,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因而在書信中反覆勸解,說此次戎亂,兄長你固然有責任,但還不至於褫奪刺史之職;只是大敵當前,對於秦州要鎮之以靜,倡亂者當殺,附逆者或可暫緩處置,為此才特派通曉戎情的游遐前來接任。弟以為兄之大才,實當守牧一州,因而上奏大司馬,虛位以待——大司馬若不信兄,也不會讓你轉任雍州刺史啦。

最後寫道:「匆匆數言,辭難達意,還望兄急歸長安,使弟更為兄譬解。兄之子、侄雖然見任行台,終是後輩,難免疏失,則我輩豈可不相提攜,以光我聞喜家門呢?」

裴粹見其意甚誠,這才暫寢了告退之心——我怎麼著也得去長安跟文冀見上一面,談上一回,然後再作打算,才不會被後輩恥笑只念個人榮辱,而不顧家族之業啊。於是即與游遐辦交接,最後更將一片文牘遞與游遐,遊子遠接過來一瞧,只見上面開列了一大串的人名,基本上都是天水、略陽兩郡的顯姓,什麼姓姜的姓楊的姓狄的姓段的……

裴粹對他說:「此皆倡亂之徒也,卿若不來,我平戎之後,當咸殺之。而卿既接秦州之任,乃皆由卿——然而當知彼輩凶狡,今若不殺,必為後日之患。」

游遐躬身受教,把木牘揣入懷中,以示記下了——當然會不會照辦,一概殺戮,得他親自調查和權衡過後再說。

裴粹隨即束裝上道,直向長安,正巧在裴該東征三日後抵達。裴嶷聞訊,親自出城相迎,把裴粹請進自家宅邸,小輩們如裴詵、裴通等皆來拜見。

當天晚上,二裴於書房中對座相談,裴嶷再次不厭其煩地勸說裴粹,不過語氣不象書信中那麼綿軟了。既然當面,有些話就不妨說得更開一些,比如說:秦州之事,確實是你做岔了啊——

「兄之心意,弟亦裴姓,豈有不知?然而秦州初復,地方不靖,則對於彼輩土豪小人,亦當徐徐圖之,兄之手段,未免操切、狠辣了一些啊。今胡雖孱弱,羯勢正強,文約要面東對敵,於其後方,自然不喜聞警,則阿兄之施政,實在令他失望……」

眼瞧著裴粹的臉色逐漸陰沉下去,裴嶷也知道言不可盡,急忙將話鋒一轉,改為勸慰裴粹,說咱們終究是同姓,是一家人嘛,即便裴該對你有啥不滿意,也不會輕易責罰自家叔父,是以才在我的建議下,改任你為雍州刺史,希望在沒有秦州土豪的刺激下,你可以真正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來。

「阿兄,而今洛陽、長安,裴姓雖多,皆為小兒輩,年不惑以上者,唯我與兄二人而已。文約固然榮顯,更甚乃父,裴氏群賢,卻不如往昔遠矣。

「世雲『八裴方八王』,其實裴過王多矣,如王夷甫輩,空談誤國,豈可目之為傑士啊?惜乎所仕不明,乃陸續隕落……倘若景聲、道期在此,共輔文約,則君與我大可息肩矣。」

「八裴」和「八王」都不是同一輩人,「八裴「中老輩兒的裴徽、裴楷等自不必論,期望他們能夠活長一點兒,相助裴該,那是笑談——即便是跟裴嶷、裴粹同輩的裴頠,他要是還活著,能有兒子裴該什麼事兒啊?

但是比裴該長一輩的除其父裴頠外,還有裴遐和裴邈,以及不在「八裴」中,但名聲直逼裴頠的裴邵。裴嶷說只可惜他們「所仕不明」,沒有遇見好上級,遂至隕落——這個「不明」,就是指的東海武王司馬越。

想當年司馬越和王衍結盟,王衍乃援引諸裴入越幕府,而把自己的兄弟子侄,大多派去輔佐集團中第三號人物、琅琊王司馬睿——主要是為了方便往江南跑。其中裴遐雖然是王衍的女婿,卻為司馬越世子司馬毗所忌,竟然下毒手謀害了。裴邈裴景聲與裴邵裴道期共參司馬越軍事,卻皆因勞累過度,加上憂心國事,在司馬越出屯項城前後,陸續辭世。

時至今日,還有人認為,倘若裴景聲或裴道期有一人尚存,必能阻止王衍的逆行,即便不勝,也不會把十萬大軍全都扔在苦縣寧平城中吧。

在原本的歷史上,東晉建立後,以王導為司空,王茂弘便慨嘆說:「裴道期、劉王喬(劉疇)在,吾不得獨登此位。」

——當然啦,裴該並不這麼看,事實上對他名義上的老爹裴頠,亦難免腹誹。終究時論品評人物,主要看家世,繼而看風儀,第三看學問,至於是否真能任事,基本上不在考量範圍之內。要不然怎麼就連垃圾王夷甫,都能被哄抬得很高呢?即便王導、王敦,也並非真正定國安邦之才,則與他們齊名的裴頠、裴邈、裴遐,乃至裴邵,又能強到哪兒去啊?

裴嶷則不同,他對於那幾位同宗兄弟,向來是敬佩的——主要他久在遼東,對兄弟們中年以後的才情、能力、秉性,其實並不怎麼了解——因此才對裴粹說,老裴家咱們這一輩兒的才傑之士,全都死得差不多啦,裴憲還被逼無奈從了羯奴,如今能夠提得起來的,只有你我二人。即便是濫竽充數吧,倘若我兄弟再不相佐文約,他的事業又怎麼可能穩固,我裴氏又怎麼可能重光哪?

終究文約還年輕,別看如今貴為朝廷執政,留台關中,這大廈搭建困難,一旦稍有疏失,垮塌起來卻很迅速啊,我等又豈能不常留左右,為他保駕護航呢?

裴粹聽了這話,心情雖感沉重,但辭官的念頭卻無形中淡了一些。他沉吟少頃,突然問裴嶷:「聽聞宏德叔父見在聞喜,執掌族內之事,未知可能召來用否?」

裴嶷面色略略一沉,搖頭道:「勿提宏德,文約恨彼久矣……」

……

裴碩裴宏德,既掌聞喜族事,卻刻意不與裴該聯絡,裴該屢次遣人東去,也皆不得其門而入,而且最近聽說,劉粲西犯時,裴碩實在軍中……那他又怎麼可能不疑裴碩有附胡之心,而深恨之呢?

且說劉粲既然遇刺,四萬胡軍乃瞬時而崩,諸將也皆進退無路,手足無措。武牙將軍李景年即於劉粲殘屍前拔劍自刎,喬泰也想自刎,卻被盪晉將軍呼延實扯住,勸說道:「天子首級尚未尋獲,屍身也未殯殮,先帝靈柩停在野外,喬公豈可就此撒手不理啊?事既如此,我等不如奉天子靈柩返歸平陽,代王雖然僭號,終究是先帝骨血,即奉其為君,也無不可……」

喬泰說天子的首級,估計是找不回來了——「靳氏謀逆,弒君而去,既不北投平陽,必然南向洛陽,晉人深恨天子,必懸其首於篙竿之上……」至於屍體,勞駕你給埋葬了吧,先帝的靈柩,也由你護送回平陽去吧——

「我奉先帝梓宮及七璽而出平陽,雍王必然恨我入骨;即便寬宏不論,若問七璽何處,我當如何回覆啊?」我哪兒還有臉回去見劉恆、劉曜呢?

呼延實反覆解勸,說:「國家如此,我等深受先帝宏恩,自當善輔其孤,或者翌日死於陣上,總好過畏罪而自剄。譬如趙氏孤兒事,李景年已先為公孫杵臼矣,我等又豈能不為程嬰啊?」

喬泰最終打消了自殺的念頭,但說平陽我是不能回去的——「君可護送先帝靈柩,返回平陽,我則南下以守臨汾、絳邑。晉人聞我國亂,必然北犯,則我若能守住兩城,亦可稍減罪愆;若不能守,乃與城池攜亡,不負先帝之恩!」

於是召集殘兵數千人,先找個風光秀麗的地方,秘密把劉粲給掩埋了,其後兩員胡將便灑淚而別,呼延實護著劉聰靈柩返歸平陽,喬泰則直向臨汾、絳邑而來。

臨汾、絳邑城內,尚有留守兵馬兩三千人,但此前靳氏經過,匆匆接走了家眷,城內人心就開始不穩,導致流言滿天飛。隨即便有逃兵復歸——因為不少都是劉粲臨時在兩郡徵募的兵卒——於是咸聞劉粲已死的消息,「呼啦」一聲,守軍逃了個精光,就連城中百姓,也紛紛扶老攜幼,出城躲到鄉下去了。

薛濤、裴碩並未被劉粲裹挾著北上,而是拘押在了絳邑城中。薛濤忽見典守者紛紛逃散,就此打探清楚消息,急忙逃將出來,去尋裴碩。裴碩尚且懵懂,聽了薛濤的解釋,這才肯跟著他一起落跑。

薛濤本有勇力,即趁亂在城中搶奪到了一乘馬車,以安置裴碩,急出絳邑城,一口氣便逃歸了河東郡內。裴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