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戰聲煙塵里 第十八章 將將

裴該頸側中箭,當即「哎呦」一聲,朝後便倒,好在有馬鐙系著腳,並未跌落。部曲們急來救護,裴該掙扎著直起腰來,重新坐穩,伸手在頸側一摸——那支箭力道十足啊,竟然穿透了盆領,直插入頸中,還好其勢已衰,入肉不深。

但是脖子上卻糊滿了鮮血。裴該一咬牙,奮力將箭矢拔將出來,斜眼瞥瞥,血仍在流,卻沒往外標——可見沒傷到頸動脈。

有部曲雙手捧著塊白巾,懇求道:「大都督請下馬,容小人為大都督裹創。」

裴該一撇嘴,伸手扯過白巾,捂住了傷口,嘴裡卻說:「胡賊仍在,我既不退,亦絕不下馬!」隨即揚聲高呼道:「我但不死,終要殺盡胡賊!」

裴該不怕死嗎?每當箭支從耳旁擦過的時候,他都忍不住要眯眯眼睛,面部肌肉也是一顫,此乃人之本能。但他知道,自己若然後退,必然影響士氣,即便原本營壘便不可守,有自己跟這兒杵著,也能多扛上幾分鐘。這些年他管理偌大的地盤,整訓如此強軍,若純以這時代的手段根本就行不通,而若套用後世的成法,也有水土不服之虞,導致心力交瘁。有那麼一瞬間,他甚至想到:「我已經把歷史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哪怕這就掛掉,也可無憾了吧。」

正如昔日自己所說——「若事不協,天意難違,或身死而國滅,或國滅而身死——然我寧先死,不忍見中國之亡也!」中國亡不亡的,我死了就都不知道啦;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怎忍心見這支辛辛苦苦訓練出來的軍隊,就在眼前徹底崩潰呢?!

他確實也有點兒後怕,那支箭若再深入一分,或者偏一點兒正中大動脈,估計自己今天就交代在這兒啦。即便不死,只要一落馬,士氣必受重挫,全軍崩潰就在眼前。所以越是這種緊要關頭,自己越是不能後退,一退那就全完!

身處激斗的戰場,人的熱血不由自主便會沸騰起來,生死須臾之間,反倒容易看淡。裴該心說我死又如何了?祖逖尚在,洛陽復得,終有改天換日的那一天到來。我即便被一箭射死,也能流芳千古,名垂竹帛,可若是軍敗而逃,能保證肯定逃得掉嗎?若是背後中箭而死,這個污點就算史家不言,我自己心上的坎兒都過不去!

哦,我要是死了,什麼坎兒也都無所謂啦。然若敗逃時為胡寇追上,還得自己動手自殺,那多憋屈啊!

不管了,我不退,也不逃,且從今日之戰窺看,老天爺是不是反對自己改變歷史,自己究竟有沒有主角命格吧。

裴該傲立不退,確實給晉軍上下平添了三分勇氣,加上胡兵反覆衝擊晉壘,也很快就成強弩之末了。

陶侃說壘不可守,堅要出戰,是因為來得倉促,又連日被劉粲逼著打,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修築牢固的防禦工事——就算他有精力,士卒還沒有體力呢——實在難當強兵蹉踏。但營壘終究是營壘,溝渠、土堆,還是能夠起到一定防護作用的。

而胡軍數量雖多,但輪番發起猛攻,午前即有一戰,午後裹甲續斗,體力普遍衰退得比晉軍還要快,最終劉粲甚至把劉驥疲憊不堪的兵馬也都調上去了,卻只差一線,始終不能攻破晉壘,傷亡數字反倒直線上升。諸將都勸,說不如暫且罷兵,好生歇息一晚,來日再戰,必破晉壘。劉粲道:「彼知壘不能守,唯不敢退耳。我若就此罷兵,裴該今宵必遁!」

王琰勸說道:「裴該若遁正好,我軍可以順利下平,蹂躪晉土。而若不計傷亡,不顧士卒疲累,即破晉壘,亦恐無力向前了,殿下三思啊。」

右車騎將軍王騰也說:「可暫歇息,點選精騎,候今宵敵遁,便往追殺,能獲大利。殿下又何必急於一時呢?」

劉粲尚且猶疑,忽報盪晉將軍呼延實在進攻晉壘時為流矢所中,負創甚深,所部護主心切,已皆敗退了。這算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劉粲無奈之下,這才只得下令鳴金收兵。

耳聽得對面鑼響,裴該就覺得整個身體都瞬間發軟了。這才讓部曲攙扶著下馬,命醫者前來清洗、包裹傷口。陶侃策馬而來,對裴該說:「今宵必退,否則全軍盡沒。」裴該問他:「敵必來追,奈何?」陶侃答道:「可使劉夜堂斷後。」

於是當日晚間,晉軍悄無聲息地便即撤出了營壘,朝向郃陽方向退卻。劉粲派王騰率騎兵兩千來追,才剛踏過晉壘,突然間營壘中連聲鼓響,隨即亂箭齊發……

陶侃預先命劉夜堂率部潛伏營中,關照他說:「胡寇若遣步軍來,是奪我壘,將軍可急退。若遣騎軍來,必為追我,或不及細察營中,將軍乃可起而一搏。」

晉人留兵斷後,本在情理之中,王騰原先也是有所警惕的,然而他率兵馳近晉壘,營中卻毫無聲息,就此疏忽——要麼根本就沒人斷後,要麼斷後兵馬未曾設在此處。他急於追趕裴該,不及細查,便即穿營而過,結果被劉夜堂兜抄了後路。

關鍵此處距離郃陽城並不甚遠,也就二十多里地,晉軍若是沒命狂奔,估計天剛亮就能逃進城中。而自己雖然統率騎兵,終究對於地理並不熟悉,大黑天的,戰馬也跑不快,萬一追不上怎麼辦呢?

因此而立功心切,輕敵冒進,王騰遂被劉夜堂從身後發起猛攻,先是弓弩齊發,繼而挺矛直進,胡師大敗。劉粲聽得前方動靜,急忙再遣兵馬往援,卻已經不趕趟了,劉夜堂在殺敗王騰後,也率所部急急南歸。他才跑出五里地,便又遭遇了董彪所率第二支斷後兵馬,得聞胡兵尚遠,於是並肩而撤。

裴該這回倒是逃在了全軍之先,在部曲護衛下率先進了郃陽城,也不休歇,當即布置城守事宜。

旋即陶侃入城,來見裴該,拱手請罪道:「大都督付侃以御胡全任,今日喪敗,侃之罪也,懇請責罰。」

裴該雖至軍中,但他知道自己的統馭之能遠不能與陶士行相比,所以只管登樓觀陣,具體指揮仍然毫無保留地委任給了陶侃。只是陶侃說該撤了,裴該卻要他再守兩天,也等於是在軍事上有所掣肘啦。

但陶士行是個精明人,加之性格溫和,向來不願意得罪上官——在原本歷史上,王敦貶其為交州刺史,他二話不說便上任去了,就沒跟周訪似的硬頂——唯恐裴該心情不暢,諉過於己,所以還是我先端正態度去請罪為好啊。

裴該趕緊伸雙手攬住陶侃的膀子,說:「日間戰敗,乃力不侔,非陶君指揮無方,何罪之有啊?且陶君早便與我言,軍士疲憊,難以再戰,且若還壘,喪敗必矣。我不聽陶君之言,乃至於此,過失在我,陶君幸勿自責。」

其實敗退郃陽,也不能說是裴該的責任——即便陶侃說要退,也可不能大白天地正當胡軍便即撤離啊,本來就需要熬到晚間再說。但裴該直接就把責任全都攬上身了,因為他總是覺得,上位者把責任推給下屬,是一件很齷齪的事情。我既然全權委託給你了,就應當無條件信任你,即有失誤,那首先也是我用人不明之過。再者說了,他手下能夠獨當一面的,唯有陶士行,若是因為一場小敗仗便生了嫌隙,反倒更划不來。

隨即拉著陶侃於榻上並坐,裴該笑笑說:「我兩日來登樓以觀陶君用兵,獲益良多,稍稍挫折,不足為傷。」

陶侃很知趣,就附和著問:「正要請問大司馬,於侃之用兵,有何教誨啊?」

裴該說哪有什麼教誨——「陶君當世名將,用兵彷彿孫、吳,然而亦有今日之失,可見雲兵無常勝者,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等等,的是良言。我之獲益有兩,其一,有良將斯有銳卒,有銳卒斯能戰勝,我今不勝,非將不良,實兵卒尚不勇銳之故也……」

裴軍自從大荔之戰以來,就幾乎沒碰上過什麼強勁的對手,導致軍中普遍滋生出了驕橫之氣,裴該作為主帥,多少也受到點兒影響。他甚至會覺得,我只要糧秣、物資充足,靠著訓練出來這幾萬精兵,足可橫挑天下——之所以還容你劉聰父子、石勒叔侄肆虐,不是我打不過你,純屬我糧食不足啊。

可是這兩日所見,胡軍之勇就不在己軍之下,即便同等數量對敵,都沒有十成勝算,何況兵力不足呢?主要游牧民族往往打小就套馬、射狼,比起那些才剛放下鋤頭不久的晉人來,天生戰鬥素質就高,即便屠各和南匈奴上層已經泰半漢化,中下層勇氣未褪、凶焰未除,是不能太過輕視的。

從前裴該也隱隱地警惕過,不能把敵人想得太簡單,在戰術上必須要重視敵人——否則的話,祖逖之才過於陶侃,為什麼在原本的歷史上長年止步於大河以南,竟不能前進一步哪?

石勒固為當世之傑,但在歷史上,他打敗劉曜就有相當大的偶然因素;劉曜能夠篡竊胡漢,純因靳准作亂,未必劉聰、劉粲父子就遠不如劉曜。那麼自己只重視石勒,卻輕視平陽劉氏,合適嗎?

想想偃師之戰,劉粲先遁,自己又有祖逖相助,才能擊敗劉敷;再想想大荔之戰,劉曜所領多為氐、羌,而非屠各、匈奴之精銳。不能因為自己打敗過劉敷和劉曜,就不把劉粲放在眼裡了。

原本這些隱隱約約的念頭,這兩日仔細觀陣,乃至於敗退郃陽,才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