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戰聲煙塵里 第七章 攻城

楊清跪在周晉面前,奉命把前幾日胡軍渡河的經過,頭從至尾,詳細稟報了一番。

他運氣不錯,那日在渡口挨了一箭,竟然未死——終究做到排長啦,有鎧甲護身,可避箭矢。

這年月就武器裝備來說,最廉價的是刀、矛,左右不過鍛打鐵片,再配上木柄——質量最次的,可能劈中皮甲都會卷刃;其次為弓箭,零部件比較多,所用材料也多,比方說竹、木、膠、漆、角、筋,等等,而且製作時還要考慮氣候的寒暑、乾濕,日常保養也比較繁難。不過價值最昂貴的,還得說是鎧甲,即便最普通的皮甲,也需要用許多片鞣製好的皮革拼接、連綴,成本既高,工序又複雜。

所以即便裴該最重士卒裝備,基本上輔兵也都不著甲——或者需其臨陣時,會給某些中堅臨時配發一領皮甲——唯正兵才能有具身甲,上面保護不了胳膊,下面護不住襠和大腿。只有士官以上,甲胄才相對完善,好比說楊清,他雖然穿著皮甲,但上配小披膊,可護大臂,下系短甲裙,可以遮住襠部,此外腕、踝等處,還捆紮有小片皮革防護。

最主要是後背,一般士卒的皮甲只護前胸,用兩根皮條在身後交叉相系,後背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防禦力的。楊清終究做到了排長,身甲較寬,可以從肋下繞至背後,再以多條皮索連綴。所以他當日後心中了一箭,這一箭很幸運的沒有從身甲連綴處插進去,而是正中一片皮革,雖然破革而入,入肉卻並不甚深,距離他的心臟更是相當遙遠。

加上這年月的弓箭普遍不甚勁,也不甚利,除非射中要害,否則不至於一箭斃命——第一批登岸的胡兵為了減少負重,方便在船里多擠幾個人,除薛濤外,全都皂巾黑衣,卻無冑無甲,在攻打晉壘時,就往往有身中數十矢而仍舊不倒,還有餘力揮舞刀矛的。

不過這些胡中精銳,日常用弓自然甚強,只是他們人手一柄長刀,根本沒帶弓矢出來,射楊清的那一箭,本是臨時撿拾晉軍士卒遺落的弓箭,準頭尚可,威力卻差得多了。

故此楊清中那一箭,當時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可是數息間就緩過來了。他也鬼,並不敢當即跳起身來,只是悶著頭,雙膀用力,緩緩向地勢低洼,遠處不易瞧見的地方匍匐爬去。胡兵忙著去攻晉壘,也沒人有空過來仔細查看他的生死,就此竟被他逃過了一劫。

時隔不久,周晉統率騎兵殺來,楊清見狀,這才敢爬起身,趁著圍攻晉壘的胡軍被趕散的機會,踉蹌逃到了周晉身邊。等到周晉領著這些敗卒返回夏陽城,詢問胡軍登岸的詳細經過,眾人皆指楊清,說喏,今日本該是楊清那個排去警戒河岸的,他肯定門清啊。

楊清這時候已經包紮好了傷口,雖因失血過多,導致精神倦怠、手足無力,性命倒無可憂。於是聞召便跪在周晉面前,詳細稟報遇敵經過。

這廝確實機靈,他知道自己最大的失策,就是沒在初見敵船時便向上官稟報,無事還則罷了,這既然出事,按律即便不斬,也要受鞭笞的重刑。所以他刻意隱瞞了自己以為那是商船,還想打點兒秋風的小心思,卻說:「因見薛濤站立船頭,故此不備……」

其實薛濤同樣縮在船篷內,要等船隻攏岸了這才出來,楊清遠遠眺望,能夠瞧見的只有一前一後兩名船夫而已。但估摸著警戒河岸的自己這一排基本上全都死光了,就不可能起於地下來拆穿謊言。

而且在此之前,楊清雖然知道薛濤,但也無緣得見,還是在回來的路上,從周晉部曲嘴裡打聽到,說這回帶隊來襲的是薛濤,將軍震怒,要我等異日有能取其首級的,計功十轉。楊清於是一口咬定,說自己識得薛濤,因見其在船上,以為是來傳遞消息的,故此才並不嚴加防備。

然後薛濤就上岸啦,還遞過來竹符信物——那信物楊清就一直捏在手裡,竟然未丟,當即雙手奉與周晉,說:「小人也感詫異,便問那薛濤,說往日傳遞消息,都用小舟,如何今日之舟如此碩大啊?舟中所載何物?那廝一聽此言,當即翻臉,口呼『登岸』,便有胡兵絡繹從舟中疾衝出來了……」

周晉接過竹符來瞧了一眼,不禁切齒道:「此獠假意與我勾通,想來便是為了這一道竹符!」當即狠狠地將竹符投之於地,拔出刀來便欲斫碎,還是營司馬伸手攔住,說這是證據啊,怎可隨意毀棄?

周晉命司馬將竹符收好,突然間擰了一下眉頭,說:「薛濤既附賊,倘再故伎重施,以誆騙我軍,如何處?」想了一想:「趁著胡軍尚未攻城,當遣人急自小路繞往郃陽或大荔去,稟報此事。」

楊清當即請命,說:「小人願往!」

其實他是想逃,眼瞧著胡軍勢大,而夏陽守軍數量有限,自己陷此危城之中,恐怕這剛撿回來的小命終將不保啊。倘若自己走得快點兒,急從西面山地繞向南方,雖然道路兇險難行,但命就算是捏在自己手裡了,不是交給面前這位周將軍——我命由我,若由旁人,實不放心……

周晉拍拍他的肩膀:「汝真忠勇之士也!」但是隨即就說了,你還帶著傷呢,不能走遠路,我還是派身邊健行的部曲前往好了——「汝且下去好生歇息,將養傷勢,不日胡寇來圍城,還須出力助守!」

楊清心中暗罵了一聲,卻也莫可奈何,只得懊喪而退。

……

直到夏陽涉渡的第二天午後,才有胡漢旌幟出現在地平線上——大將軍劉驥、冠威將軍卜抽、武牙將軍李景年等率萬餘精兵,來攻夏陽。

劉驥是劉聰第六子,爵封濟南王,在諸兄弟中與劉粲最為親密——不象老二劉易和老五劉敷,其實對劉粲設謀廢黜劉乂,是並不以為然的,只是諫阻無效——其人身高八尺,腹大十圍,生得甚是榔槺,若再穿上鎧甲,普通駿馬都難以長久馱負。

所以劉粲光從渡口馳來夏陽城下,這不到十里路,他就已經換過一回坐騎啦——大將軍常用座駕不下十匹,隨時都得跟著。等到了夏陽城下,士卒安營下陣,劉驥朝城上一望,不禁撇嘴,說:「如此彈丸小邑,抬足便可蹉踏,皇太子又何必遣孤來啊?」

冠威將軍卜抽勸慰道:「大將軍所言差矣,在某看來,夏陽之得失,才是此戰之關鍵!」

卜抽本是匈奴大姓——匈奴王族以下四大貴姓原為呼衍(呼延)、須卜、丘林和蘭,漢化後須卜改為卜、丘林改為喬——世任左右沮渠的顯職,但在屠各篡取了南匈奴之政後,也陸陸續續目四大姓為屠各,就彷彿後世的「抬旗」一般。所以這位卜將軍的家世頗為煊赫,身份也是相當高貴的。

他對劉驥說:「馮翊境內三渡:夏陽、郃陽、蒲坂,料晉人必有重兵守護中部的郃陽,以策應南北兩翼。我軍雖然得渡,尚未能南下入平,晉人必將主力來逆,以封堵前途。則若能攻取夏陽,在河西便有依託,糧秣可源源不斷自河東運抵,屯積於此。若不能得夏陽,則如芒刺在背,大軍便欲南下,運道也將懸危。是故皇太子命大將軍來攻此城,正見寄望之殷。」

劉驥笑道:「卜將軍好見識。我非不知夏陽之重要,但見城小堞卑,不難攻取,難免有牛刀宰雞之嘆了。」

武牙將軍李景年勸諫道:「如今之晉人,與往昔不同,大將軍慎勿輕敵……」

劉驥瞠目喝道:「胡兒怎敢嘵嘵置喙?!」

李景年出於匈奴前部,還沒得著「抬旗」的資格,所以劉驥一向瞧不起他。話說劉淵是自命中國人的,也有混一百族之志,但到了劉聰和劉粲這兩代,民族歧視心態日益嚴重,屠各顯貴,往往輕視匈奴。在他們看來,我等乃人上人,匈奴、晉人世豪及氐羌顯貴尤其王室姻族乃是我等臣僕,其下各族都如同奴隸一般。

羯人當然也是奴隸了,即便石勒貴為趙公,在劉粲兄弟看來,也不過我家牧馬之奴而已。

所以劉驥當面呵斥李景年,李景年滿面羞慚,拱手謝罪。倒是卜抽幫忙說了幾句好話:「李將軍也是好意,還望大將軍勿太輕視晉人,晉人從來擅守,而攻城非我等所長啊。」

劉驥冷笑道:「既然李將軍謹慎,那便主護營壘吧,卜將軍可隨孤前往攻城——或許營壘未完,其城便下了,哈哈哈哈。」

當下花了一個多時辰紮成一些木梯,劉驥便命卜抽率先攻城。卜抽一聲令下,數千胡軍排列方陣,大盾在前,弓手雜於兩翼,護著中央木梯,緩緩地便向夏陽城壁推進。

夏陽城確實不大,城壁不過三丈來高,城前雖有羊馬垣、護城壕,壕中卻無水——這還是裴該引入了一些後世的築城法,麾下將領有樣學樣,倘在周晉駐守夏陽之前,恐怕連羊馬垣和干壕都不齊備。但對於比較講究技術的弔橋,周晉就搭不起來了,四壁前都有狹窄土路,可以直通城門。

只是胡軍沒有大的攻城器械,劉驥也不耐煩花比較長時間去造撞車,所以胡軍主要目標不是城門,而是城壁。

看看接近城壕,就聽一聲鼓響,羊馬垣內,以及城牆之上,當即萬箭齊發。卜抽在陣後手搭涼篷,仔細觀瞧,默默心算,得出結論:晉人有弓千張,守軍應該不足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