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捕逐出八荒 第五十一章 北伐序曲

陸曄和戴淵此番過江來,身負三重使命:一是保護和輔佐司馬裒;二是要在將來為江東分取北伐勤王功勞的大頭;三是扯裴該、祖逖的後腿。

在王導、庾亮看來,正如裴該所說,此時河南空虛,只要在軍事上別犯太大的錯誤,一口氣殺到洛陽去,甚至於從河陰接出荀組來,應該問題不大。但恐怕隨即就要遭到胡漢兵馬的四下圍攻,想要站住腳跟,並且進一步擴大戰果,可能性極低——不被殺得全軍覆沒,就算天地神靈的庇佑了。

所以此次北伐,必然可以分薄關中的壓力,讓司馬鄴多苟延殘喘上一陣子,但若想把皇帝給救出來,那就看是否當真聖天子百神呵護,能有奇蹟出現了吧。奪取河南的功勞,建康方面肯定是要拿大頭的,而故都得而復失的罪責,到時候可以全都往裴該、祖逖兩人身上推。

最好的結果,是不但建康方面可以贏得北伐勤王的聲望,從此中原士人歸心,南貉也不敢再奓毛,而且戰後還能把手伸進徐、豫去,削弱裴、祖的實力,使其將來不至於為江南之患。最壞的結果,也不過白跑一趟,毫無所得,但起碼我們奉天子詔動過了呀,而且敗回來了呀,那三五年內,你就別再要求江東出兵了吧。

其中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故此才會派遣陸曄、戴淵這一文一武過來,輔佐司馬裒。對於他們肩負的使命,王導不敢明言,但連番暗示,二人也自然心裡有數。

然而司馬裒的想法卻又不同,一則小年輕多有雄心壯志,他很想靠著此次北伐建功立業,將來青史標名;二則他深受裴氏的影響,裴氏多次關照:「此行遇事,多與卿舅父商議。裴文約是我族中龍鳳,且絕不會害卿,從其言則可勝,逆其言則必喪敗——卿須牢記在心!」

這次裝模作樣的北伐,純出王導等人的算計,司馬睿本人都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既然如此,司馬睿當然不會指點兒子要怎麼專一為江東和他們琅琊王一系謀利益;王導又不可能跟司馬裒明言,若暗示吧,那小孩子也未必聽得懂;司馬裒自然光記得裴氏的話了。

他才剛開始成長的時候,就被過繼出外,承歡於裴氏膝下——一般情況下男孩兒都跟娘親,對父親反而敬重多過親愛,甚至還常會產生逆反心理;而司馬裒從襁褓里就離開了親娘,對那個鮮卑女人沒什麼特殊情感,打小撫養他的虞孟母又已經過世了,則戀母之心自然就寄托在了裴氏身上——雖然只有短短四年時間,卻與裴氏的關係非常親密,裴氏的話,他是不能不聽的。

所以裴氏返歸江東了,司馬裒轉過臉來,自然會覺得只有舅舅——雖然毫無血緣關係——才是最可親,最可信之人,聽得雙方爭論,天然會認定裴該所言方為正理。

因此他才說:「既然舅父說四萬兵足破胡虜,我等自當信任……」隨即話鋒一轉,揭過了這一篇,就問裴該:「請教舅父,該當如何進軍才是啊?」

裴該命人取過地圖來,攤開在司馬裒面前的几案上。眾人全都膝行而前,湊到近處,戴淵就先說了:「既雲糧秣不足,當取捷道。裴公可率徐州之卒沿氵過水而西,直至譙城,會合祖豫州。大王即暫駐譙城,而大軍自陽夏、尉氏以向河南……」

裴該聞言,不禁和張敞對望一眼,心說:果然不出我等所料。就聽裴嶷發話了:「戴司馬,君果然是將過兵的么?」

開會這幾個人中間,自然以司馬裒的地位最高,但他本無主見,其次裴該,然而裴該要是把什麼話全都說了,未免給人跋扈之感,那就只有裴嶷來當他的發言人,吸引部分火力啦。至於陶侃,始終緊閉著嘴,光帶著耳朵過來聽——反正要提的建議、意見,在徐、豫兩家的私下小會上他都發表過了,這個場合就無須多說什麼啦。再說了,雖為徐州之吏,他卻也沒打算去充當裴該的喉舌。

裴嶷的問話很不客氣,戴淵不禁一愣,眉間怒氣隱隱一現,但強自壓抑著,問他:「文冀此言何意啊?」

裴嶷一撇嘴:「四萬之眾,若並道而行,或綿延數里,即便依氵過水而助運糧秣,速度也不可能快——是欲取捷道,結果反倒費時。」言下之意,你究竟是怎麼想的?你不會從前就沒帶過三千人以上的大部隊吧?

戴淵緊咬牙關,怒不可遏——他確實此前就沒統領過大軍,幾千人到頭了——但在東海王駕前又不便發作,只得強自辯駁道:「我所言乃是大略,雖雲徐、豫大軍前出,也可分道而行……」

裴該趁機介面道:「若言分道,正不必圍繞於氵過水——氵過水狹而流淺,恐無助於運糧。」伸手在地圖上指點著:「以某之意,不妨如此……」

裴該的建議,是徐州軍從彭城國治徐州出發,沿著汴水而向滎陽;豫州軍從譙國國治譙縣出發,沿氵過水而向成皋,最後會攻洛陽。

當初在私下小會上,裴該道出這一方略,就得到了裴嶷和陶侃的認可,張敞也表示可以接受,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就是後來劉裕北伐線路的縮水版——劉寄奴的戰略眼光,那還能有錯嗎?

劉裕北伐攻秦,所部四軍,分道而行,自東向西分別是: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鋒沿泗水而下,開巨野澤入於黃河;建武將軍沈林子、彭城內史劉遵孜率水軍出石門,自汴入河——就是裴該籌劃的自家這一路,不過沒有水軍,主要走陸路;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率步軍自淮淝指向許昌、洛陽——就是裴該籌劃的祖逖那一路,要啃的骨頭最硬,不過祖逖之能當不下於王、檀,戰果應該也不會差吧;還有使新野太守朱超石、寧朔將軍胡藩兵向陽城。

裴該的謀劃,首先放棄了自巨野澤入河這最東路的一道,因為當時劉裕已滅南燕,掩有青徐,而如今裴該才只有半個徐州,這一路即便沒有強敵,也多無人區,加上道路失修,糧秣轉運不易。再說了,他也拿不出更多兵馬來分走這一路了。

王仲德軍的主要目的是控扼黃河天險,以防北魏從側翼襲擾,裴該一開始打算先破曹嶷,與邵續會師,也是這個目的。但好在目前石勒的手還伸不到黃河北岸來,有劉演橫在中間,暫時不需要這保障側翼的一路——不過他考慮著,可以縱疑兵北上,以威嚇曹嶷。

最西面的出陽城一路也給省了,因為從襄陽到陽城之間,要麼是王廙的轄區,要麼已受祖逖領導,不必要多此一舉。再說了,祖逖三萬兵馬,想具體在兗、豫大地上如何調動,是否分道,裴該也不好指手畫腳,規劃得太過死板。

還有一點,那就是如此一來,裴該可以避過蓬關的陳午。

若是豫州軍到了蓬關附近,陳午必然率師來會,祖士稚就可以斷喝一聲:「喚陳川來,當面謝罪!」但若是徐州軍到了,裴該卻必須得說:「先獻上陳川的首級來!」陳川再怎麼不堪,他也是陳午的叔父啊,陳午豈肯從命?則難免在見陣胡漢軍之前,先跟陳午打上一仗,這又是何苦來哉?

陳川先害裴嵩,又殺李頭,這傢伙實在不是個好東西,裴該頗想取其項上人頭,但大敵當前,各方附晉的勢力必須得暫時捐棄前嫌,戮力同心,陳川的腦袋在他脖子上多留數日,其實不算多大的事兒。但問題這年月講究孝悌之道,終究是殺兄之仇,不共戴天,若不碰面還則罷了,一旦遭遇,裴該又勢不可能饒過他啊。事情很難辦,不如我暫且閃開了吧。

當下裴該道出自家的方略,戴淵還在垂首凝思,就聽裴該又說:「兵行千里,糧秣轉運不易,是以我徐州軍自汴水而入於河,既可助運物資,又可阻遏曹嶷、石勒,不使增援河南。只是徐州缺乏舟船,不知江東可能供應?」

其實徐州並不缺船,但大多都是海船,用作內河運輸的船隻數量就少多了,故此裴該才提出這一建議——我要兵,你們說兵弱;我要糧,你們說貧乏;如今我要船呢,不可能再推託了吧?你們才剛把那麼多大船擺到我面前來炫耀過不是嗎?

戴淵不禁抬起頭來,與陸曄對視一眼。就聽司馬裒說道:「舅父所言是也,我這便致信建業,使供舟船,自邗溝牽引至淮水。」

既然東海王都發了話,戴淵也不好再獨做惡人,只得心說罷了,罷了——反正供應裴該一些糧船嘛,又沒答應給他戰船,應該無所謂吧。

可是接下來裴該的話,他卻不能同意了。裴該說:「大王為北伐都督,總統二路,當前至睢陽,坐鎮於中。」

睢陽是梁國的國治,在睢水岸邊,正好在豫、徐兩軍的行軍道路之間。陸曄和戴淵原打算讓司馬裒坐鎮譙縣,一則這地方比較靠南,二則本為祖逖的大本營,城防堅固,想必安全係數會比較高一些。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裴該和張敞等人不願意讓他們去的主要原因——若司馬裒駐譙城,就很有鳩佔鵲巢的可能性啊!

所以私下開小會的時候,裴嶷提出這種可能性來,張敞就極言不可,希望徐州的同仁可以幫忙攔阻。於是裴該按查地圖,逐一指點著豫州境內的城池,向張敞詢問當地的情況,最後圈定了睢陽——睢陽在豫北,地理位置很好,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祖逖頗花了一番心思整治,城防工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