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做出爭雄勢 第十七章 葛陂定策

王導請裴該飲茶,貌似挺悠然自得,半天都不入正題。裴該急了,催促一句,王導放下碗來,仍然保持著和藹的笑容,緩緩反問道:「非我有所問,乃文約實有所欲吧?」

裴該嘆了一口氣:「我有何欲?不過想要重振裴氏的家業而已。家兄生死不明,南渡者唯我一人,姑母亦常與該言,那這副重擔,也只有我勉力挑起來了。」

王導暗中觀察著裴該的表情,緩緩問道:「文約之意,可是怪我不薦卿入鎮東大將軍幕府么?」

裴該咧嘴一笑:「我近日借糧、募兵,王君必有所疑。或以為我欲以此二千弱卒,謀與王氏相拮抗?便二千兵不足數,見我似有此意,南貉輩必肯資助錢糧,想為建鄴換個主人?該便有此心,又安有此能?未必思慮過多……」

王導輕輕搖頭:「文約人中龍鳳,不必太謙。」

「我算什麼人中龍鳳?」裴該貌似自失地一笑,「且這江東自有蛟龍蟠卧。」

「卿所指的是……」

裴該搖搖頭,伸手一指王導:「王君是龍頭,在建鄴;令兄處仲是龍身,卧在江州;王平子是龍尾,探至荊州。江東池小,有此一龍蜿蜒,哪裡還容得下其它?」

王導輕輕摩挲著茶碗邊沿,故意低下頭去,不看裴該,嘴裡說:「文約此言,大是不該。江東只有一龍,即琅琊王也,我王氏不過攀附的魚蝦而已,豈敢稱龍?文約若也想攀附龍身,正不必自籌錢、兵,由我向大王進一言可也。」

裴該表情恬然,不起波瀾,其中心中早就把王茂弘祖宗十八代都給罵了一個遍哪!

……

以琅琊王氏為首的南渡僑族,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恢複之志,只知道窩裡斗,保自己這一畝三分地,甚至僅僅只為保全自己家族的安康,對於這點,祖逖或許還抱著三分幻想,熟知歷史進程的裴該可沒有那麼天真。若說如今能夠洞徹王導,尤其是王敦心思的,除他們自己外,普天下也就只有裴該一人而已了。

但他原本還想著,這票混蛋於南渡之初,可能還並沒有那麼頹唐,或許真是力不能侔,只希望能夠先鞏固自家的權力,穩定了江東,統一了政令,才能繼續向北方發展——不心心念念收復祖宗墳墓,那還能算是人嗎?所以此番南渡,裴該是希望能夠勸說王導他們,從指縫裡漏點兒錢糧和權力出來,讓我先幫你們去打前站——當然啦,若真能夠打下河南,我才不會允許你們隨便插手呢,就好比原本歷史上,彼等欲以戴淵去替換祖逖。

想摘我的果子,門兒也沒有!

不過來了以後才發現,琅琊王氏真是權迷了心竅,竟然連點兒渣子都不肯灑給自己。

以他河東裴氏的出身,王導等人自然不好直接打壓——否則僑客之心就傷透了,而南貉只會跟旁邊兒看笑話;王氏再怎麼一手遮天,若是其他衛、周、刁、庾等姓聯起手來,照樣能把他們給打趴下——再加上想要利用裴該身後裴妃的影響力,那就只能先把他給供起來。王導不顧輩分之差、年齡之差,一直對裴該表現得很熱情,但在那張溫和、誠摯的面孔背後,其實是顆冷冰冰的猜忌之心!

裴該曾在司馬越幕府任職——雖然空有其名,沒起過什麼作用——照道理來說,既得渡江,又立下了保護東海王妃的大功,完全有擠進「百六掾」(俗稱司馬睿幕府中的北人群僚)里去的資格,而且從他初到那天參乘時候的觀察來看,司馬睿也是有這個意願的。可是生被王氏給攔住了,把他一晾好多天,無職無司,等若白衣。後來還是裴妃提出來,王氏才順桿爬,讓裴該做了有名無實的東海王傅。

至於裴該目前這些產業,原本也只是王氏拿出來籠絡東海王妃的手段而已,若非作為過繼司馬裒的代價,裴該連最初那三百畝田都捏不到自己手裡!而且衛氏原本通過衛夫人走王氏的門路,已經很有機會入幕了,就因為跟裴氏走得近了一些,上過幾趟門來攀親,最終衛展、李矩就都被毫無理由地刷了下去——裴該只好把李矩召到東海王府來,因為那傢伙做汝陰太守的時候還領過幾天兵,比衛展有用。

而且據裴氏說,她曾經試探著想要為裴該聘王氏女,王導卻以家族中沒有年歲合適的閨中女性而婉拒了——你特么連把我拉上自己的船都不肯,何由如此猜忌?!「由我向大王進一言可也」,說得多好聽啊,真想做你就不會等到今天我開口。

所以他才對王導之流徹底失望了,只好自己捲起袖子來單幹。當然啦,想在王導眼皮底下單幹是很難的,能否再脫此樊籠,重歸大海,就得看今晚自己這張嘴,是不是真能夠噓枯吹生——

「我欲重振家業、家聲,須有可馳騁處,然江東琅琊王氏在,池小難容,難道我等北人內鬥,卻使南貉漁翁得利嗎?」裴該知道王導從來不用「南貉」這個詞,但他未必不樂意聽到——「該雖不慧,亦不為此親痛仇快之事。而欲附驥尾,卻身單力孤,於王君亦無所用……」

王導想要插嘴,卻被裴該一擺手攔住了:「胸中塊壘,不吐不快,王君且聽我言。裴竟日籌思,乃知自身立足之地,實不在江東,而在江北……」

王導聞言,不禁一皺眉頭,還是忍不住插嘴:「得無受祖士稚所惑乎?」

裴該搖搖頭,又再長長嘆息了一聲,然後突然問道:「前數日,士稚與我言道,江北有消息傳來,石勒兵向青州,與曹嶷相爭,未知果然否?」

……

當日裴該設謀落跑,還巴著船舷向裴熊大叫,說我是「奉命出使江南」,船上水手當場就信了——即便不信,又能如何?你還敢冒犯從葛陂過來,手執令符調船的貴人么?就不怕下場是並不僅僅自己掉腦袋,而要舉族並誅?彼等的家鄉可全在胡營勢力輻射下哪!

但等他們把裴該、裴氏等在南岸放下,然後啟程回航,又在水寨歇了兩日後,待到石虎回來,卻仍然難逃被殺的命運。要知道石虎那廝一怒之下,唯一懂得的調節心理波動,緩解精神壓力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殺人。

石虎此番率軍殺往巨靈口,確實損兵折將,但也確實連破七壘,比起原本歷史上初戰那場大敗來,其實還要略微好看一些——終究帶的兵還不足千,即便全軍覆沒也比史書上記載的要死人少。而在壽春方面,對於是該誇大敵情,還是該諱言損失,兩種方法以何者為佳,紀瞻也召集幕賓深入研討過,結論是誇大敵情——倘若諱言損失,讓後方以為敵無足慮,到時候瞎指揮,命我等放棄防守,主動進攻,那可如何是好?!

再說石虎回到淮濱後,會合了裴仁——裴仁才沒膽單獨回去稟報石勒呢——兩下一交換情報,這才終於把裴該的謀劃大致給梳理清楚了。石虎暴怒之下,舉起刀來就把裴仁也直接一砍兩斷,然後仍按原計畫放火燒了船場、水寨,把本地出身的水手和護兵盡數殺死,拋屍水中,以略消心頭之恨,這才返回葛陂,來見石勒。

石勒聞報自然怒不可遏,一腳就把几案給踹翻了,他能想起來泄憤的方法,則是抽刀要砍石虎。張賓趕緊跪下為石虎求情:「此皆賓之過也,石虎尚且年幼,遂為裴郎玩弄,本智不能侔,又何罪之有?明公若欲消心頭之恨,不如取了賓的項上首級去。」

堂堂張孟孫,自投石勒以來,就從沒有這麼窘迫過,姿態也從沒有擺得這麼低過。因為裴該你跑就跑了吧,跑前能夠按照咱們原本商定的,把淮濱的船隻一掃而空,我也感你的人情,但……你幹嘛要拿我當棋子啊?!這數日間,我幾乎是被你玩弄於股掌之上,人生挫敗如此,也真沒有什麼臉面再活下去了……罷了,罷了,石將軍你趕緊給我來個痛快的吧!

尤其當張賓見著旁邊兒刁膺、徐光、程遐等人幸災樂禍的眼神,那就更加的羞不可抑,死志也更為堅定。

不過也正是因為張賓露出了死志,石勒才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壓下心中惱恨,他把手中刀朝地上一拋,雙手扶起張賓,然後突然間竟大笑起來。眾人盡皆愕然,石勒解釋道:「裴郎果烈士也,也果然是可與張先生相拮抗的智謀之士,我所見不差。」怎樣,老子的眼光還是挺不錯的吧,其實我對他一直就存著疑呢。

隨即安慰張賓,說張先生您日常事務冗繁,又專註于軍國大事,遂為裴該戲弄,這很正常啊,誰還能不犯點兒錯呢?我不怪罪先生,也不殺石虎了,請你千萬不要舍我而去。

表面上裝成肚量寬宏,氣怒已消,當然實際上心裡仍然憋著火呢,於是下令,去,把裴該留下那些書全都給我當劈柴燒了。

徐光趕緊站出來阻止,說:「且慢。裴郎深得明公信重,雖執意逃去,得無片言隻語以贈明公耶?或許便隱藏在他那些書籍當中,請交付於光,容我仔細搜檢。」石勒一皺眉頭,想了一想:「如此,便勞煩季武了。」

當然啦,事實上裴該一個字兒都沒有留下,徐光翻檢了好些天,一無所獲,也不敢向石勒回稟。好在因為時局的變化,石勒很快就把這事兒拋諸腦後了,也沒再去問過他。

淮濱的船隻既然已被燒光,東征自成泡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