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悲劇的誕生卷 7 第三部分

悲劇的誕生卷

第三部分

一一七、良知的群體刺痛

人類在過去那段漫長而遙遠的歲月所遭遇到良知意識上的刺痛是有別於今日,人們只對某個意念或某個動作有反應,而且都有自尊心。法理學的教授們均是以個人獨立與適意的情緒來作為探討的緣起,好象權力的根源從初始便存在了。但是在整個人類生命漫長歲月中,沒有比感覺到自身的獨立無依更叫人害怕的了;要獨行,要感覺那份自主,既不指使誰,也不受誰的指使,只是單純地代表個人——對任何人來說,那不過是一種懲罰,而無樂趣可言,他註定"要成為一個個體"。自由的思想被視為是不安的體現。

當我們把律令和種種法規的限制看作是一種束縛與損害時,從前的人卻視自我本位的利已心態為一件痛苦的玩意,而且是真正的邪惡。一個人若是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自身的價值感或者塑造自己,那是十分惹人厭憎的。類似的行為也被視為瘋狂而不正常,因為所有的不幸與恐懼均和孤獨有關。那時候,"自由意志"常會和內心的愧疚糾纏在一塊,而一個人的行為愈少獨立性,便會有愈多群體的直覺。他的行為並不表現其個性,而尊重倫理道德甚於自己。所有傷害到群體的行為,不管個人是有意或無意造成的,都會在他的良心上造成刺痛——還有他的鄰居以及整個群體!——就是因為如此,才使我們大大地改變了思想的模式。

一一八、善意

當每一個細胞將自身轉變成一種更強的作用時是道德的嗎?是的,它必須如此去做;當較強的細胞去同化別的細胞時是邪惡的嗎?不,同樣的,它也必須如此去做。那是需要的,因為它必須有充裕的補償去尋求再生,因此我們必須依據強者或弱者所感受到的善意來辨別並取得天賦本能與順從的直覺。

強者內心交融著喜悅和貪婪,他要將某些東西轉變成自己的功能,而同樣內心洋溢著喜悅和渴望貪婪的弱者則會樂意成為一種功能,——前者在本質上是有憾的:一種看到弱者就想並取的興奮。總之,我們該記得,"強"與"弱"二者乃是相對的概念。

一一九、反對利他主義

我了解許多人有一種強烈的衝動,而且樂於渴望成為一種功能。他們全力以赴,而且對那些他們自身所能成為的功能具有極為敏銳的嗅覺,在這一類人之中,有些女人將自身轉變成某個男人的功能(那功能在他身上並不發達),進而成為他的錢包、他的念頭、或者社交活動。這些女人總是竭盡所能地將自身插入另一個性質不同的有機體內,而如果不成功的話,她們就會變得焦急、惱怒、並將自身吞沒。

一二○、靈魂的健康

有一項著名的醫學道德信條——開奧斯的阿利斯東(Aris-ton Chios )所立的——說:"美德即是靈魂的健康。"真要說起來,或許我們應該將它改為:"你的美德即是你的靈魂的健康。"因為事實上沒有一樣東西本身是健康的,故而想要以這種方式來界定一切的努力最後均遭到了失敗。進一步來說,你必須知道自己的目標、能力、動機、以及心靈中各種奇妙的幻想,俾能了解自己的身體究竟有多健康。

我們有各種不同形體的健康,有些人極力想出風頭、表現自己,有些人不了解"人類平等"的精義,更有許多人則根本就對真正的健康一無所知。所以此刻我們應當改變過去對健康和患病的那套觀念,同時將各種特殊的美德均涵蓋在健康的範圍裡面;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對某人而言健康者,對另外的人則或許反而是不健康。

最後,這個大問題依舊存在:

我們是否可以不受疾病的影響而發展自己的美德呢?或者,我們的自覺和求知行動是否並不一定要有健全或患病的靈魂;簡言之,是否純粹追求健康的意志並不是一種偏見與懦弱,而或許是一種極為巧妙的野蠻和落伍?

一二一、無庸爭執的生命

我們應體、面、線、因與果、動與息、形式與內涵的要求,而將自己安排在一個能適應的世界。若是沒有這些信念,便無人能夠生活下去,不過,只是未經證明罷了。

生命是無庸爭執的,因為其中也許原本就有錯誤。

一二二、基督教中道德懷疑的要點

基督教也曾對啟蒙運動有過極大的貢獻,並且教導了道德的懷疑論——以一種十分深刻而有力的態度,以極大的耐心與巧思去非難與激怒。

它去除了個人對其美德的自信(這些美德造就了古代許多偉人),並將那些自認十分完美、且總是以鬥牛士的姿態高視闊步的凡夫俗子自地球上消滅凈盡。當我們受訓於這所懷疑論的基督教學校,讀到若干古人(譬如辛尼加和伊壁鳩魯)有關道德方面的著作時,會領受到一種愉快的優越感,並且心中充滿了神秘的內在直觀與洞察——對我們來說,就好象一個小孩在老者面前說話——我們乃更明白美德是什麼!

再者,我們曾把同樣的懷疑論運用在所有宗教性的場合與經歷中,諸如罪惡、懺悔、感恩、靈化等,並且"允許蟲兒將洞穴掘好"而當我們在閱讀所有基督徒的著作時,便會有同樣微妙之優越與直觀的感受。因此我們對宗教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這正是我們好好去認識他們與描寫他們的時刻,因為抱持古老信念的虔誠者已都不存在了;至少,為了知識,讓我們來保存他們的形象與典範。

一二三、知識並非只是工具

要是沒有這種熱情(它是我用來追求知識的)科學應該會走得更遠。事實上,科學也確是在沒有這種熱情的狀況下,不斷地成長茁壯至今。

對科學的誠信或偏好支配著目前的現狀,其餘在本質上屬於絕對的偏向與興緻則很少作自我揭露;科學被視為並非一種熱情,而是一種狀態與"思潮"。事實上,人們是抱著較多的好奇心和些許虛榮心去適應它,它甚至能滿足許多不知該如何打發閑暇的人,他們不想一直讀書、整理資料、觀察和作記錄,"對科學的興緻"不過是他們的無聊消遣罷了。教宗里奧十世(Pope Leo X·)曾讚頌過科學,他指出科學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聲譽和榮耀,亦是一項幸與不幸的工作,最後他說:"沒有了它,一切人類的理想就失去了堅固的基礎,甚至即使有了它,人們依然感到十分不安!"不過這位相當傾向懷疑論的教宗也和其他教會裡讚頌科學的神職人員一樣,儘可能地壓抑自己對科學的那份熱中,若是有人能從他的話語中推論出何者對這樣的藝術熱愛者是值得注意的(他將科學置於藝術之上),則無論如何,只有禮貌地略而不提那些他將之置於所有學問之上的東西:"揭露的真理"以及"靈魂的拯救"——此外,還有什麼可與生活中的榮耀、聲譽、娛樂和安全相比呢?

"科學是某種次級品,它並非是究極或絕對的,也和熱情的情緒無關。"這個看法深藏在里奧十世的內心裡——真正的基督徒應該關心科學!在古代,科學是沒有什麼讚美與榮耀可言的,因為即使在最熱中的信徒當中,追求美德永遠是第一要務;而人們也認為當他們歌頌知識是追求完美人格的最佳工具時,便已給予它最高的讚美了。

知識要求並不只是一項工具,這在歷史上是一個新的里程。

一二四、無限的範疇

我們將橋樑拆掉,甚至將土地毀壞,登船離開陸地!

啊,小船呀!要小心!此刻你身處大海之中,雖然它並不老是白浪滔滔,有時也會蕩漾著金黃色的波光,靜謐地有如柔和的夢幻一般;但是當潮水洶湧而至時,你便會感受到大海的浩瀚無涯;同時,沒有比"無限"更為可怕的了。

噢,那自覺十分自由的可憐小鳥,現在開始要奮力掙脫這牢籠了!

呵,如果你染患了對陸地的思鄉之病——彷彿在那裡有更多的自由——那麼就不會再有"陸地"的存在了!

一二五、上帝存在的條件

"沒有智者,上帝便無法存在。"路德①言之有理。

但是"沒有愚者,則上帝仍能勉強維生。"——幸好路德沒有那樣說。

①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國神學家,中世經的宗教改革者。

一二六、瘋子

你是否聽說過,有一個瘋子大清早手持提燈,跑到菜市場,不斷地大喊:"我找到上帝了!我找到上帝了!"由於四周的人均不信上帝,遂引起一陣騷動;怎麼搞的!他失魂了嗎?其中一個說道。他是不是走錯路了?另一個說。還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們嗎?他在夢遊嗎?人們議論紛紛,哄然大笑。這個瘋子突然闖進人群之中,並張大雙眼瞪著大家。

"上帝到哪裡去了?"他大聲喊叫,"我老實對你們說,我們殺了他——你和我!我們都是兇手!但我們是如何犯下這件案子呢?我們又如何能將海水吸光?是誰給我們海綿而將地平線拭掉?當我們把地球移離太陽照耀的距離之外時又該怎麼辦?它現在移往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