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遇篇-4

城堡的後花園

思考的秘密

當我靜下心來認真地琢磨時,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他們一定在思考什麼大秘密。可是這是一個什麼秘密呢

?竟會令人像是著魔一般。我坐起來,看見麥力靠著一株大樹快睡著了,「麥力,我想到一個好辦法。」麥力一

下跳了起來,「什麼辦法?」「我還以為你睡著了呢,他們不是不跟咱們說話嘛,現在咱們找一個自言自語的家

伙,聽聽他在說些什麼。你看怎麼樣?」「對呀,我以前怎麼沒想到。」「你想到了還叫我來幹什麼。」

說做就做。我們在村子裡轉,看誰在自言自語。

我們終於看見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自己嘮嘮叨叨的在說什麼。我倆趕緊繞過一片西瓜地,反正他也不理

我們,走近年輕人身邊時我們也沉默著不說話,像是沒事人一樣。豎起耳朵聽。

「我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也要想半年,我還有沒有希望?」到底是什麼問題快說出來呀,我倆更

著急,快往下說。

「這怎麼可能,學的東西越多、知識越多,人反而更無知了?為什麼?」什麼越多就更無知?他在琢磨什麼

問題?

「一個圓大,一個圓小。一個圓大,一個圓小……」

麥力忽然自言自語道:「一個圓比一個圓大,一個圓比一個圓小,嗯,原來是這樣。」

那個年輕人抬眼看了麥力一眼,向遠處走了幾步,沒理我們。麥力接著說:「對,就是這樣,如果這個圓大

一點,那麼另一個就……對,沒問題。啊,歇一會兒。」然後走到我跟前背對著那個年輕人,「哎,那傢伙過來

沒有?」我的餘光看見那個年輕人猶豫著想過來,又停下了,就趕緊對著麥力大聲說:「對呀,你怎麼想出來的

?太奇妙了。」然後我們壓低聲音,假裝議論著什麼,不時地表現出喜悅的樣子。那個年輕人終於忍不住了。

「兩位好。」

「你好,」然後我和麥力繼續討論,「你的問題想得怎麼樣了?」「差不多有結果了。」

年輕人按捺不住,「請問兩位思考的問題一定很難吧?答案通過了又可以晉級了,真是恭喜呀。」麥力趕緊

說:「多謝多謝,同喜同喜。看你的樣子也差不多了。」

「唉,別提了,這一個問題都快半年了,幾次想出的答案都被駁回了。再這樣下去,我是沒什麼希望了。」

他的意思好像是說,問題都是從某個地方傳出來的,回答成功的會增加級別,然後最終能得到什麼東西。可是我

們什麼都不知道,怎麼跟他周旋呢?

這時麥力說:「其實我的問題也折磨了我很長時間了,不過這位朋友是從一個遙遠的國家來的,我就與他討

論了一下,沒想到居然找到了思路。真是萬幸。」我和麥力交換了一下眼神,意思是我什麼時候和你討論過問題

,萬一被人戳穿了怎麼辦?可是麥力不管我的暗示,接著說:「這位朋友的思路與咱們大不相同,也可能是咱們

太執著於答案了,或者就是當局者迷吧。反正他也不會爭什麼級別,你要是願意可以與他交流交流。如果不方便

我可以迴避一下。」

「哎,不用迴避,不用迴避。我知道我的級別一定沒您高,只是大家都忙著想自己的問題,爭取升級,那還

顧得上提攜後進。難得您願意幫我,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年輕人原來也挺喜歡交流的嘛。

麥力低頭沉思了一小會兒,「那好吧,你就給這位朋友說說吧。」

我忙說:「不敢、不敢,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我其實是生怕提不出任何建議,這可令人家大失所望了。

年輕人邀請我們一起到他家坐下慢慢談,好吧,既來之則安之。

這個年輕人叫索斯,他家是一幢兩層的閣樓,一樓的傢具豪華得很,二樓則簡單了許多但很精緻。他們有自

己磨的咖啡,還有自己種的茶。我還是習慣喝茶,沒想到的是索斯家裡居然對茶道也蠻有研究的。

他聽說我愛喝茶,就下樓從儲藏室里拿出一個大包來,拆開兩層塑料紙,揭掉封縫的膠條,打開大鐵罐的蓋

兒、又一個蓋兒,然後取出一些茶葉讓我看看怎麼樣。我一看頗像我國福建省產的銀針白毫,「這很像我們國家

一個地方產的茶葉,我們叫它做銀針白毫。不知是不是一種?」索斯高興地說:「不錯,我們就叫做銀針。聽老

人說原產於國外,不知道是不是你們國家,但看來差不多。你們等一下。」

麥力笑笑說:「他可是找到人說話了,又不知拿什麼好東西去了?」一會兒索斯回來了,手裡拿著一套茶具

,「你看這套茶具怎麼樣?」我一看,對剛才的白毫又多了幾分信心,「這個應該是黑瓷,也曾在我國一些地方

盛行過。黑盞配白茶,絕妙呀!」據說黑瓷茶具在我國宋代時盛行於福建一帶,而銀針白毫又產於福建,所以我

想也許這個地方的確有前輩曾經去過中國。於是三人就邊喝茶邊聊了起來。

大圓與小圓大圓與小圓

知道得越多就越無知。

——知識悖論

索斯迫不及待地說:「我在半年前得到的問題是,一個人知道越多就會越無知。」

原來是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非常博學的人,別人有什麼問題都來求教他。但他卻總是發愁,有一次他

的學生就問他為什麼總是不高興。

他說,「你們有問題就來問我,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多麼無知。」

學生感到很奇怪,「老師,大家都知道你是最博學多識的人,你怎麼說自己無知呢?要是連你也是無知的,

那我們不是更一無所知了嗎?」

老師隨手在地上畫了兩個圓,一個大一個小。他說,「大圓裡面是我的知識,小圓裡面是你的知識。我的知

識的確比你多,可是你知道圓外面是什麼嗎?」

那位學生說,「圓的外面?什麼都不是呀。」

老師略微笑了一下說,「其實外邊就是我們不知道的事物,你看哪個圓的周長大?」

「當然是大圓了,難道不是?」

「是大圓,沒錯,可是你看,它接觸的未知事物是不是更多。」

「啊,對呀,可是我還是不太明白,為什麼知道得越多反而越無知了呢?」

索斯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知識越多反而會越無知?

麥力說:「按理說,知識越多當然無知的就越少,可是這位老師的比喻也很恰當,的確是大圓所接觸的未知

事物更多一些。但是難道知識越少反而更『有知』嗎?」說完兩個人都把目光轉向我。

我也有些奇怪,「在我們國家有句俗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到頭來還要變得『更加

的無知』。我們不停的『苦作舟』又圖什麼呀!可見在這個比喻中一定存在某些不對的東西。」

索斯和麥力都點點頭表示同意,可是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呢?

索斯說:「我這半年都在想這個問題,明知道這種說法不對,可就是說不出來。但我覺得應該是這個圓周的

比喻有問題,圓周越大——知識就越多,這沒問題,但是如果外面是未知的事物——那麼的確就知道得越少了。

麥力問:「為什麼就越少?」

「未知的東西越多當然知道的就越少。」

一點靈光在我的腦中閃現,「好像不對……」

索斯激動地望著我,「怎麼不對?」

我努力地集中精神試圖抓住那一點靈感。我們三個人都安靜下來,各自琢磨起來。

我努力地在想,「為什麼一個人未知的東西越多我們就會說這個人越無知?……我們說這個人越無知,難道

這個人就無知嗎?……誰來決定一個人是不是無知?……誰能決定一個人是有知的——博學多識的。我們是誰?

別人!……別人怎麼知道另一個人是不是有知,就好像別人怎麼知道我是無知還是有知呢?……通過什麼標準來

做這樣的判斷呢?……標準,什麼是這裡的標準?……老師說『我比你的知識多』——老師還是承認了自己的知

識多。這是一個標準。……『所以我比你無知』——這是因為『我接觸的未知事物多』。『我接觸的未知事物多

』——那麼老師是知道自己接觸了未知事物,也就是說老師知道存在這些未知事物,雖然並沒有掌握這些未知事

物。……而學生因為知識少,反而接觸的未知事物少,結果反而不無知?……不對這裡有問題!」

我喘了口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