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142章 男人的決鬥(下)

「看那,我們的戰列巡洋艦!」

「它們看起來可真漂亮!」

「是去抄敵人的後路么?」

「海戰也有抄後路的戰術?我就聽說過搶『T』字頭和撞角決鬥。」

「我看應該是兩面夾擊。」

「快看,它們又開火了,射擊很整齊呢,真壯觀啊!」

「啊哈,打中了,你們看,打中一艘敵艦了,從左往右第三艘,它起火冒煙了,我們的艦隊打得真准!棒極了!」

「嗬……敵人的炮彈離我們的戰艦也很近,火力看起來要比我們的猛啊!」

「沒辦法,敵人的戰艦比我們多多了,要想打贏這場海戰可不容易……加油啊,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必勝!」

「德意志必勝!」

……

聖米格爾島東北角的一處陣地上,隸屬於德國陸軍第449步兵團的年輕士兵們一邊觀望海上的戰局,一邊嘰嘰喳喳地說著話。視線中,三艘體形修長、桅杆高聳的德國戰巡以標準的一字縱隊高速向北行駛,它們將主炮火力集中於右舷,猛烈轟擊兩萬米之外的美英艦隻,並且很快取得了命中,然而處於美英艦隊後列的主力艦是英國海軍的大不列顛級和君權級戰列艦,它們皮糙肉厚、火力兇猛,挨上幾發大口徑穿甲彈似乎沒什麼大問題,它們看起來有些笨拙,但主炮射擊一點也不呆板,幾輪齊射下來,已經讓對手明確無誤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威力。

此時此刻,在德國戰列巡洋艦「馬肯森」號的戰鬥艦橋里,被同僚們稱為「希佩爾二世」的馬克斯·巴斯蒂安中將正以峻拔的姿態屹立於指揮位置。以三艘馬肯森級為主力的德國巡洋艦隊從聖米格爾島北側殺出,場面和氣勢帥得一塌糊塗,實際上卻是劍走偏鋒、險中求勝之舉,因為眼前的敵人遠比1914年征戰日德蘭海域的英國本土艦隊兇殘——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國主力艦裝備的12英寸和13.5英寸主炮並不具備對德國戰巡一擊致命的可怕威力,「德弗林格」號的戰鬥經歷就是最好的佐證;到了1933年,美英主力戰艦所使用的50倍徑16英寸炮已在技術上達到了如火純青的水平,它們能夠將1噸重的穿甲彈以853米每秒的速度投送到二三十公里外,其炮口動能是德制15英寸艦炮的142%。既然馬肯森級的防護裝甲只能夠勉強抵擋50倍徑15英寸炮的攻擊,那麼一發16英寸口徑的穿甲彈是極有可能直接貫穿其水線裝甲,而當炮彈是大角度射入時,馬肯森級的水平裝甲更是無力抵禦。

戰列巡洋艦與戰列艦之間的戰鬥,從來就不是火力與防護的直接PK。每隔三四分鐘,巴斯蒂安便會向他的戰巡編隊下達新的轉向指令,而在遠距離的炮戰中,戰艦的頻繁機動無疑是讓射擊指揮官們非常頭疼的事情。敵人需要一次次觀瞄測距然後調整射擊參數,己方射擊指揮人員同樣需要重複這些程序,沒有捷徑可走。

「三發偏近,五發跨越,彈著點最近的一發距離目標約30米,這樣的準度已經很不錯了。」

聽到參謀軍官如是評價「馬肯森」號剛剛一輪齊射,艦長戈蒂埃上校卻沒有一絲悅色,反而是巴斯蒂安的嘴角浮現出一絲難以捉摸的笑意。

「這可不是實彈訓練,準度高的成績好,命中才能得分,擊沉才是勝利。明白嗎,少校先生?」

參謀軍官頓時面露愧色:「是,長官,我明白了!」

接著,巴斯蒂安又拋給他一句頗有深意的話:「與其期待,不如祈禱。」

六十秒的短暫間隔,「馬肯森」號的8門15英寸主炮再度聯袂齊射,8發穿甲彈跨越兩萬兩千多米的距離,兩發偏近,四發跨越,還有兩發不偏不倚地擊中了目標。那是一艘標準排水量45000噸,足足比馬肯森級多出9000噸的龐然大物——英國海軍的大不列顛級戰列艦「撒克遜」號!

無論噸位、體形、武備、動力還是造價,大不列顛級都是當之無愧的劃時代之作,但讓英國人羞於啟齒的是,他們的本土船廠並不具備建造這種超級戰列艦的條件,所以四艘大不列顛級有三艘是在美國、一艘是在加拿大建造,而且戰艦上的「美國基因」佔到了40%以上,可說是美英造船業的混血兒。這對戰艦本身來說倒不是壞事,要知道美國的大口徑火炮以及裝甲鋼技術從20世紀初期開始就已領先於歐洲國家,而英國的機械火控和輪機技術一直在引領潮流。正因為集兩家之所長,大不列顛級在建成服役時被冠以「最強戰列艦」的頭銜,直接促使德國人在技術並不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開建五萬四千噸級的日耳曼尼亞級。

「最強戰列艦」的紙面性能確實空前強大,但大不列顛級絕非不沉之艦或者無敵戰艦。前一日,美英艦隊遭到同盟國機群的狂轟濫炸,大不列顛級的四號艦「朱特」號便被敵方的航空炸彈炸成重傷,兩座主炮塔無法正常工作,為保住彈藥庫和保持艦體平衡先後灌了四千多噸海水,傷亡的艦員人數接近編員的四分之一,撤退時的狀況狼狽非常。現如今,「馬肯森」號的兩發穿甲彈險些讓三號艦「撒克遜」步了友艦「胡德」的後塵——其中一發15英寸穿甲彈竟穿透了其後部主炮塔的頂部裝甲,爆炸瞬間殺死了在炮塔里工作的94名艦員,若不是通往彈藥庫的防火門均按標準操程處於關閉狀態,迸射的烈焰很可能蔓延至底部的主彈藥庫,儲存在那裡的兩百多發16英寸炮彈以及上百噸發射葯會在幾秒鐘的時間裡將「撒克遜」號變成巨型火藥桶。

命中「撒克遜」號的另一發15英寸穿甲彈打在了司令塔外部,但未能貫穿裝甲,爆炸殺傷了露天防空炮位上的三十多名英國艦員。望見英艦後部的衝天烈焰和滾滾濃煙,海面上的同盟國參戰人員以及聖米格爾島上的觀戰者皆歡呼雀躍起來,雖然沒太多人想當然地以為這艘英國戰列艦就此完蛋了,但這一場面還是大大鼓舞了每一艘德國戰列巡洋艦上的將士們,讓他們看到強大的敵人也是可以打敗的。

在一群歡欣鼓舞的軍官之中,巴斯蒂安依舊保持著他那優雅的冷酷。「馬肯森」號摧毀「撒克遜」號後部主炮塔的一擊有不小的運氣成分,這艘英國戰艦的動力和指揮系統看起來並沒有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在「撒克遜」號之外,還有兩艘大不列顛級和一艘君權級戰列艦將火力鎖定在了德國戰巡編隊身上,而餘下的八艘美英戰列艦則全力以赴地對陣七艘德國戰列艦——美英艦隊在兩條戰線上均保持著一艘主力艦的數量優勢,海面上的對戰形勢仍然對他們有利。

自己方戰巡編隊殺入戰場以來,貝恩克直接指揮的主力艦隊壓力減輕了不少,但在半個小時的炮戰過後,他的戰列艦群還是出現了不小的損失,旗艦「德意志」號以及「漢諾威」號、「黑森」號、「薩克森」號都在冒著黑煙,而「薩克森」號的傷勢尤為嚴重。這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在建成之時有著無與倫比的防護體系,是足以力壓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和美國新墨西哥級的一流主力艦。時間的沉澱沒有讓巴伐利亞級變成不朽的經典,而是使之逐漸成為衡量新式主力艦戰鬥力的參照物,德意志級便是按照巴伐利亞級兩倍戰力的標準建造的,船台上的日耳曼尼亞級將達到這一標準的三倍!

接連挨了三發大口徑炮彈,「薩克森」號損失主炮塔一座,水線裝甲被擊穿一處,右舷副炮半數毀壞,這樣的傷勢還不至於讓它退出戰鬥,而在炮戰的前半程,這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貢獻了兩發命中和數發近失,成功擊傷了對面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

照著當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兩支主力艦隊之間的戰鬥很可能得到兩敗俱傷的結果,但這22艘主力艦並非戰場的全部,雙方的輕艦艇都在躍躍欲試,隨時準備抓住機會給敵人來一次漂亮的魚雷打擊。不過,真正決定這場海戰走向的卻是「場外因素」。來自同盟國航母和聖米格爾島野戰機場的戰機一次又一次對美英艦隊發動空襲,那些從天而降的航空炸彈和躍入水中的航空魚雷比炮彈更讓美英官兵提心弔膽。

又一輪猛烈空襲結束之時,大不列顛級戰列艦「盎格魯」號跛足,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馬來亞」號半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西弗吉尼亞」號重度燒傷,而被魚雷擊中的重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正在下沉,驅逐艦「彼得瑞茲」號連同它的全體艦員已從海面上消失……這些損失讓美英艦隊在氣勢上受到了明顯的打壓,亦讓他們在戰術上愈發被動。高速機動的德國戰巡編隊很快抓住「盎格魯」號移動緩慢的弱點,集中三艦火力猛攻之,所幸大不列顛級戰列艦的防護設計經受住了嚴酷的考驗,否則的話,美英艦隊將徹底喪失他們在這場海戰中的優勢。

在被動挨打的局面下,轉移到「印第安納」號上繼續指揮作戰的美國海軍上將斯坦德利居然毫無撤退之意,這不但讓對手覺得納悶,也讓許多美英官兵感到費解。這一謎題不久便被解開——同盟國飛機在聖米格爾島以東三十海里發現了失去蹤跡的美英戰巡以及兩艘北卡羅來納級,它們截住了同盟國艦隊撤回歐洲的退路,而且有足夠的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