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138章 淪陷的英雄港

「水平方位334度21分……射擊仰角14度9分……穿甲彈裝葯……射擊準備……開火!」

在這名德國軍官聲色俱厲的號令下,二十多名炮手在稍顯擁擠的炮塔里密切協作。儘管排氣扇一刻不停地轉動著,空氣中依然瀰漫著濃烈的硝煙氣味,幾乎每個人的軍服都已被汗水浸濕。

這座炮塔搭配的三聯裝火炮體型碩大,射擊時的聲勢也大得驚人。一陣地動山搖的轟響過後,德國軍官眉頭緊皺地盯著潛望式觀瞄鏡,十數秒後,他面頰微微凸起,而後兀自嘟囔道:「好像還是近了一些!」

最後一抹夕陽消失於半個多小時之前,此刻天色漸暗,海面上的視線已經變得非常模糊了,即便是在精密光學儀器的幫助下,人們也很難辨清遠處的場景。

少頃,守在電話旁的通訊兵報告說:「上尉,射擊指揮部命令我們把水平方位調增5分,射擊仰角提高2分,再打一輪齊射。」

軍官的視線離開了觀瞄鏡,臉龐帶著依舊冷峻的表情,他以剛才的口吻號令道:「水平方位334度26分……射擊仰角14度11分……穿甲彈……」

話沒說完,一陣刺耳的嘯聲響起,透過厚重的炮塔外壁傳入人們耳中。轉瞬過後,天崩地裂,山呼海嘯,如此猛烈的爆炸竟持續了好幾秒,而在爆炸聲響平息之後,人們腳下便停止了顫動,這就是要塞與戰艦的不同之處。

敵人打來的炮彈雖未擊中炮塔,激起的煙塵卻完全遮住了視野,軍官乾脆不再去看觀瞄鏡,而是親自檢查了火炮設定的射擊諸元,確定無誤之後,他靜候通訊兵的舉動,待到對方舉手示意,便果斷髮出怒吼:「開火!」

三聯裝火炮的雷霆之怒氣勢驚人,而在它們的咆哮之外,還有相同的轟鳴聲接連響起。這裡是位於特塞爾島南岸的巴西山,它坐落在從陸地延伸入海的錘型半島上,古老的聖塞巴斯蒂安要塞屹立於此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只是它在現代化的戰爭中幾乎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裝備18英寸主炮的列剋星敦級戰巡幾輪精準的齊射就能夠將它們變成廢墟,只不過這種情況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生——德國海軍在英雄港附近航道部署了多處水雷陣,而且岸邊部署有隱蔽式的魚雷發射管,美英主力艦在障礙清除之前始終不敢冒然抵近,而遠距離炮擊又很難發揮定點清除效果。

在佔領亞速爾群島之後,德國人耗費巨資修築了一系列現代化的海防工事,特塞爾島上的八大堡壘群便是它們中的代表之作。1號堡壘群「柏林」要塞和2號堡壘群「勃蘭登堡」要塞負責拱衛英雄港,後者就建立在巴西山上。這裡最具威力的武器當屬從德國本土運來的9門45倍徑14英寸重型火炮——它們起初是為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準備的艦炮,而得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採用了15英寸主炮,美國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更計畫裝備驚人的18英寸艦炮,德國高層決定在馬肯森級上安裝威力更大的50倍徑15英寸艦炮,後期設計建造的提爾皮茨伯爵級和德意志級則採用16英寸艦炮。於是,已經製造出來的14英寸艦炮被用于海岸防禦。在「勃蘭登堡」要塞,這些重型火炮以三聯裝方式配置在特製的裝甲炮塔內,與其他堡壘和陣地里大大小小上百門高平兩用炮一起,將捍衛港灣的巨大山巒變成了一艘永不沉沒的超級戰艦。

自古以來,艦隊與海防要塞就如矛與盾的關係,彼此相生相剋。夜幕初臨之時,在英雄港西南方約15公里的海面上,兩艘懸掛星條旗和三艘懸掛聖喬治旗的大型戰艦一字排開,周圍散布著十餘艘輕型艦艇。這支炮擊艦隊擁有15英寸大炮15門、14英寸大炮24門,對德軍「勃蘭登堡」要塞的岸防火炮有著壓倒性的數量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進攻一方擁有絕對的取勝把握。置於陸上的岸防炮塔因受重量限制較少,防護能力通常較戰艦炮塔強得多。「勃蘭登堡」要塞的三座三聯裝岸防炮塔,正面採用了600毫米厚的裝甲,即便是口徑最大的18英寸艦炮也無法直接將其擊穿,而且每座炮塔都配備了獨立的測距儀,混凝土基座深至地下三十米,彈藥庫、機械庫、廚房、餐室、住艙、手術室一應俱全,並由兩套潛艇用的400馬力柴油機提供充足的電力供應,因而每一座炮塔都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戰鬥系統。

初步校正彈著點之後,德軍要塞炮的每一輪齊射對這些美英戰艦都是一次生死考驗,單重六百多公斤的穿甲彈以接近800米每秒的速度打來,無論是美國海軍的兩艘賓夕法尼亞級還是英國海軍的三艘伊麗莎白女王級都得忌憚幾分,挨上一兩發還能生扛硬挺,要是多挨幾發或者被傷及要害,那情形可就不妙了。

美英艦隊之所以強攻德軍在巴西山上的「勃蘭登堡」要塞,終究還是受形勢所迫——5月24、25日兩天,特塞爾島的戰鬥一直僵持在英雄港外圍,而在25日午後,同盟國艦隊以出乎對手意料的速度抵達戰區,以艦載機群連番空襲美英航母艦隊,取得了赫赫戰果。戰場風雲突變,美英艦隊調遣主力撲向同盟國艦隊,而登陸特塞爾島的美英聯軍也加快了進攻英雄港的速度。當天傍晚,美國第2海軍陸戰師和加拿大第1輕步兵師組織突擊隊猛攻英雄港北部高地,傷亡四千多人仍未能得手,英國軍隊從城區西面發動的攻勢同樣無功而返。究其原因,位於巴西山以及英雄港東部的「勃蘭登堡」、「柏林」兩大要塞對德軍地面防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尤其是「勃蘭登堡」堡壘群的這三座三聯裝14英寸重炮,當它們向投入進攻的美英軍隊發射高爆彈時,兩三輪射擊就足以將許多美英士兵的鬥志摧垮。

戰艦相較於要塞的劣勢在於防護,優勢則在於它們的機動性。三艘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射程較遠,故在後排游移,兩艘美國賓夕法尼亞級航速減慢,但四座三聯裝主炮的齊射相當給力,因而在前排頻頻發炮。交戰伊始,德軍要塞火炮兩度對美國戰列艦形成近失傷害,但光線漸漸暗去,德國人越來越難威脅到不斷移動的目標,位於巴西山上的德軍要塞卻是不會動的固定靶,美英艦隊漸漸佔據了上風。在對手接連不斷的轟擊下,德軍三座大型岸防炮塔的測距儀相繼被炸壞,通訊線路壞了又修,修了又壞,射擊速度大為減慢,炮火精度亦有下降的趨勢。

見德軍的大口徑要塞炮威風不再,英國重巡洋艦「康沃爾」號和輕巡洋艦「卡萊爾」號在數艘掃雷艦的保護下抵近海岸,試圖對德軍的其他岸防工事實施定點清除,但攻擊持續不到半小時,「康沃爾」號突然觸雷,而後一度失去動力,好在這時天色全黑,德國人沒有立即察覺到這艘英國重巡洋艦的異樣,與之隨行的「卡萊爾」號迅速在其身前釋放煙幕,使得德軍炮手無法精確瞄準。經過一番搶修,「康沃爾」號於當晚9時許勉強恢複了移動能力,並最終成功脫險。

「康沃爾」號的插曲並未影響聯軍實現既定的作戰意圖,在對巴西山的德軍要塞火力形成有效壓制之後,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轉動炮口,以高爆彈轟擊英雄港城區。15英寸艦炮的威力何其之大,被炮彈擊中的街區頓時變成了人間煉獄,別說是普通掩體,就算是鋼筋混凝土構造的地下工事,也很難抵擋住如此強度的衝擊,而重炮轟擊對守軍士氣以及作戰意志的消磨往往比長期圍困更為有效。

在美英戰列艦的持續打擊下,德軍的「勃蘭登堡」要塞以及英雄港的大部分城區幾乎徹夜燃燒。作為亞速爾群島最繁華的市鎮,英雄港以大量巴洛克建築組成了緊密的市區建築群,港口街道的直線布局體現了獨特的適應性——街道方向調整後與盛行風剛好一致,而帶有塗漆的木製陽台的兩層民居成為典型巴西風格的葡萄牙建築遺產,能攻善守的德國軍隊利用這裡的建築格局構築了層層防線。如今經過炮火的洗禮,一棟棟建築淪為廢墟,不少地下掩體的出入口被掩埋,德軍的防禦體系變得支離破碎。

凌晨4時整,美軍投入3個戰車營和精銳的第1步兵師,向德軍在英雄港西部的陸上防線發起猛攻,第1海軍陸戰師也捲土重來,這次他們一鼓作氣拿下了俯瞰城區的北部高地,然後架起重迫擊炮,對城內德軍據守的建築和塹壕展開定點打擊。

儘管處境糟糕、銳氣盡失,大多數德軍官兵依然恪盡職守,他們憑藉出色的戰鬥技巧頑強阻擊突入城區的美英軍隊,甚至在一些地段組織了戰場反突擊,如果這時候被寄予厚望的貝恩克艦隊能夠及時出現,趕走炮擊「勃蘭登堡」要塞的美英艦隊,以艦載機和艦炮火力支持德軍地面部隊發動反攻,那麼完全有可能扭轉這場戰役的局面。

可惜的是,貝恩克艦隊的身影並沒有出現在海平面上。在對美英主力艦隊取得一場關鍵性的勝利之前,他們還不足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前日,在天黑前的最後一波空襲中,同盟國艦隊出動了144架艦載機,這志在必得的一擊未能如願,美英航母向北撤退,藉助雨雲的掩護隱遁了行跡。

返航途中,同盟國艦載機發現了高速南下的美英戰列艦隊,它們擁有戰列艦九艘、戰列巡洋艦四艘,而且都是足以匹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