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血火榮耀 第8章 染紅的法蘭西

1927年10月,當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決定將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愛爾蘭國王約阿希姆時,各種設計獎和榮譽獎章拿到手軟的夏樹欣然宣布,自己將前往挪威奧斯陸領取該獎項(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

這時候,距離利默里克海軍條約的正式簽署剛剛過去一個多月,這項國際條約從發起到簽署也只經歷了四十六天,效率之高、影響力之大,讓許多毫無心理準備的人感到詫異。有很多人將這項終結瘋狂造艦競賽的條約歸功於率先發出倡議的愛爾蘭國王,其實這只不過是順應形勢的舉動——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蕭條橫掃全球,原本就是在咬牙堅持大規模造艦的列強國家已有削減計畫、減少軍費之意,這才有了一呼百應的效果。

在利默里克簽署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其本質跟舊時空的華盛頓條約基本一致:眾豪強現役主力艦的總噸位限於固定比例內,放棄已完成設計乃至開工建造的新一代主力艦,五年之後才能通過以艦替艦的方式更新主力艦,而且新造戰艦不得突破標準排水量五萬噸、主炮口徑16英寸這個技術限制。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德、美、英、日、奧、意、愛、土這八個海軍國家的主力艦噸位最終確定了10:10:8:6:4:4:2:2的比例,而德國、美國、日本各需處理一批老式戰列艦來達到這個比例——德國將拿騷級無畏艦低價出售給了奧斯曼帝國和愛爾蘭王國,美國和日本則把艦齡最老的幾艘戰列艦退出現役,有的改成了訓練艦,有的直接作為廢鐵出售給拆船公司。除了日本國內對條約所確定的比例有所不滿,基本上所有的國家都為瘋狂造艦時代的終結鬆了一口氣,各國證券市場的止跌上揚也應和了條約簽署的正面影響。

促成海軍條約的締結,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夏樹的國際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這些並沒能給這個時代帶來真正的和平。令人唏噓的是,就在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之後半個月,愛爾蘭國王便批准了一項對外派兵的軍事指令,兩萬多名裝備齊整的愛爾蘭士兵乘船渡海前往法國,幫助法國政府「鎮壓暴亂」。

這場動亂的源頭還要追溯到1915年簽署的里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政府以割讓九萬平方公里領土及近半數殖民地,向德奧意三國償付185億法郎賠款的沉重代價,換取了法蘭西的生存。背負著沉重的戰爭賠償,法國的工業經濟在戰後的十餘年時間裡發展緩慢,大多數民眾生活在物資匱乏的貧困線上,昔日的大國地位更是喪失殆盡,法國民眾對國土淪喪、飽受欺凌的現狀以及統治當局的軟弱無能深感不滿,這就為革命思潮提供了紮根繁衍的土壤,其中又分為民主革命派和布爾什維克派。前者希望通過相對溫和的藍色革命改變法國的悲慘命運,後者受到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影響,試圖用紅色革命對這個國家進行徹底的革新。

隨著蘇維埃俄國的崛起和民眾意識的進步,布爾什維克派在法國各地日漸壯大,並且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指導和支援。聳立在東歐的「小毛奇防線」註定只是一條具有軍事意義的防禦戰線,它無法阻止馬克思革命思潮的傳播,也無法遏制俄國人向法國秘密運送武器裝備的行為。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法國基層勞動者的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而在這一年,法國政府終於償清了對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停戰條約的相應條款,只要法國償清賠款,德國軍隊就應撤出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地區,但是戰略形勢的變化使得德國軍方對撤出法國佔領區深有顧慮,因而想方設法進行拖延,法國政府虛弱無力的抗議引發了積蓄已久的革命怒火——示威、罷工席捲全國,交通陷入癱瘓,而後阿爾卑斯山區的巴斯洛內特,革命者發動起義,宣布建立蘇維埃政權,國內呼應四起。短時間內,位於阿爾卑斯山區的三個大區就出現了十多個蘇維埃政權,而且紅色革命者從一開始就抱定了用武力推翻法國腐朽政權的路線。起義武裝佔據城鎮,阻斷道路,建立防線,在蘇俄顧問的幫助下接連擊退了前來圍剿的法國軍隊。

法國政府派出代表與革命政權進行談判,但後者提出了法國政府無法接受的要求,再次擔任總理的普萊恩加先是宣布法國南部進入緊急狀態,隨後將這一範圍擴大到全國,並調集大量軍隊前往南部省份。雖然起義者缺乏武器裝備,但法國現役部隊的狀況也沒好到哪裡去。十年來,他們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幾乎沒有更新,機槍大炮的裝備密度僅比大戰末期略高,而軍隊的訓練方式還基本停留在大戰之前。軍官們沒有革新意識,士兵們鬥志渙散,革命思潮深入人心,不少部隊都出現了秘密的蘇維埃組織。羅訥·阿爾卑斯之戰,四萬法軍竟全線潰敗,大量士兵以連排為單位臨陣倒戈,加入革命陣營。

此戰之後,法國政府幾乎失去了對國內形勢的控制。

出於對馬克思革命思潮的畏懼,歐洲國家在1919年通過各種方式支持蘇俄國內的舊勢力,德軍總參謀部甚至準備派出三個主力軍團進行越境干涉,但德國高層擔心重蹈拿破崙法國的覆轍,又覺得佔領俄國徒耗軍力、無利可圖,只會讓敵對國家坐收漁利,故而放棄直接干涉,轉而加固小毛奇防線,聯合各國從經濟和外交上封鎖蘇俄政權。現如今,毗鄰德國、面朝大西洋的法國對同盟國陣營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若是這個西歐最大的國家被蘇維埃政權所掌控,對德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堪比金融危機的災難,所以不等加利埃尼政府提出請求,德國主動施加壓力,要求法國接納同盟國軍隊協助其鎮壓暴亂。

普萊恩加被迫妥協。

應法國友邦之邀,駐紮在法國的德國軍隊迅速南下,而在這短短几個星期的時間裡,法國的革命浪潮就已從阿爾卑斯山脈擴展到整個法國南部地區,普羅旺斯·阿爾卑斯、里維埃拉、羅訥·阿爾卑斯、阿基坦、奧弗涅、南部·比利牛斯、朗格多克·魯西永紛紛建立蘇維埃政權,革命組織正醞釀建立自己的蘇維埃國家。

面對區區數萬革命武裝,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德國軍隊似乎可以輕易碾壓之。投入干涉行動之後,德國軍隊迅速佔領阿基坦、奧弗涅、南部·比利牛斯三個大區的首府,義大利軍隊則在法國南部登陸,策應德軍對朗格多克·魯西永和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大區的軍事佔領。在南部·比利牛斯和朗格多克·魯西永,法國革命武裝的正面抵抗遭到粉碎性的打擊,其傷亡人數超過兩萬,正規武裝全部撤退到了里維埃拉和羅訥·阿爾卑斯的山區,但是革命的火種已經播下,在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佔領地區,革命者以游擊戰的方式不斷襲擾外國干涉軍,並且仿照蘇俄在鄉村廣泛建立革命政權,干涉軍四下出擊,卻到處碰壁,霍然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在面積近二十萬平方公里的法國南部地區,革命者頑強而靈活的抵抗讓來自德國和義大利的干涉軍深感兵力不足,德國迅速從本土調集了十萬部隊,義大利增兵五萬,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愛爾蘭、西班牙皆應德國要求向法國派遣軍隊,而美英提出派兵參加行動卻被拒絕。

寒冬時節,分屬11個步兵團和4個騎兵連的愛爾蘭陸軍部隊在相對溫潤的法國波爾多登岸,而在此之前,編入德軍駐法部隊的愛爾蘭第5戰鬥機聯隊已投入對法國革命的干涉行動。對於愛爾蘭軍隊的到來,法國的官方報刊勉為其難地表示了歡迎,普通法國民眾則用冷眼和噓聲表明了他們的態度。

在適應法國的天氣之前,愛爾蘭軍隊主要在毗鄰大西洋、接壤西班牙的阿基坦大區駐紮,與西班牙軍隊一道駐防港口、橋樑、鐵路沿線以及工業區。進入12月,愛爾蘭軍隊進入游擊隊活動頻繁的南部·比利牛斯大區,接防先期至此的德軍部隊。法國和愛爾蘭遠日無冤、近日無仇,近些年愛爾蘭在法國的投資還為法國人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勞動條件比不少法國本地企業都好,但雙方既已兵戎相見,便無任何情面可講。接管防務之後,愛爾蘭軍隊日夜巡察,緝捕可疑分子,將其移交給法國政府。與此同時,愛爾蘭軍隊不斷有哨兵、巡邏隊以及輜重車輛遭到襲擊,進入南部——比利牛斯大區的頭一個星期,就有1名軍官、3名士官和15名士兵死亡,失蹤人員達到14人,另有40人不同程度受傷,而這還算損失比較少的。在地形複雜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大區,一支義大利部隊在駐地遭到圍困,前去支援的意軍部隊紛紛遇伏,一系列的戰鬥下來,義大利人光直接傷亡就已超過了兩百,還奉送給對方不少武器彈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