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無畏之戰 第29章 驚魂200秒(上)

「無畏」、「勇氣」、「華麗」、「柏勒羅豐」、「科林伍德」、「前衛」、「海王星」、「巨人」,這些響亮的名字基本上代表了英國皇家海軍引領無畏時代的驕傲。自1906年以來,在英國軍民熱烈的歡呼聲中,「女王陛下的戰艦」一艘接著一艘滑下船台,裝上威力強勁、數量駭人的重型火炮,升起聖喬治十字旗駛向遠海,用不容置疑的實力昭示自己堅不可摧的霸權。

1914年8月7日夜晚,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在塞西爾·伯尼海軍中將的指揮下,這八艘排成單線戰鬥縱隊的英國無畏艦搶在德國艦隊之前以探照燈直射對方,從而為己方炮手的測距瞄準爭取到了先機。隨著伯尼中將的座艦「勇氣」號以全主炮齊射發出一陣驚天動地的怒吼,其餘英國無畏艦爭先恐後地開火了,這支戰列艦隊的左舷頓時為橘紅色閃光所覆蓋。自從風帆戰列艦退出歷史舞台之後,這種極其密集的艦炮射擊已有多年未曾出現,現如今,68門12英寸口徑在不超過20秒的間隔內齊刷刷地開火,場面和聲勢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無畏、帕勒羅豐和聖文森特級雖有10門主炮,但炮塔布置使之最多只能以8門主炮進行單側齊射,而巨人級的10門主炮可以在一定角度內進行單側齊射)。

遵從分艦隊旗艦的指令——同時也是這個推崇騎士精神的時代艦隊炮戰所採取的主流戰術,八艘英國無畏艦各自瞄準對應順位的德國戰艦開火。在相隔4000至4600米的情況下,英國艦隊的首輪炮擊即展現出了世界第一海軍的堅實底蘊,除了那兩艘因為規避魚雷而稍稍脫離陣列的德國無畏艦,另外六艘旋即被海面上衝天而起的水柱給包圍了。當然,這些德國無畏艦皆是兩萬噸上下的龐然大物,即便遭到英國艦隊猛烈炮火的侵襲,它們也不至於像先前遭到蹂躪的英國驅逐艦一樣飄搖無助,炮彈掀起的水浪沖刷著它們空蕩蕩的甲板,對艦上一座座敦厚堅實的炮塔和渾然聳立的艦橋並無侵害之力。

重炮射擊的橘紅色閃光轉瞬即逝,海面很快只剩下明黃色的探照燈光芒,灰白色的硝煙瀰漫在英國艦隊左舷,濃密之處簡直有遮蔽戰艦面目的效果,而在德國艦隊一邊,六艘無畏艦組成的線性陣列並不如英國艦隊那麼整齊,落在後面的兩艘正努力回到戰鬥編隊當中。時間悄然流動,這些同樣擁有強大武備的德國戰列艦卻令人驚訝地保持著沉默。恍然之間,人們彷彿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條頓森林,彪悍的日耳曼士兵們在茂密的黑森林中等候衝鋒的號角,羅馬人的叫嚷挑釁沒有讓他們失去理智,而是點燃了壓抑在他們心中的怒火。

最後一團水花落下,德國艦隊所在的海面隨處可見翻滾的白色水花泡沫,波浪無序地涌動著,相互拍擊、撞成渦流。陡然間,一艘艘德國戰艦桅杆、艦橋以及架設在煙囪半高處外設平台上的探照燈點亮了,兩支艦隊之間的海面頓時變得如同白晝一樣明亮,就連浪尖的水花也重現晶瑩剔透的光澤。不過,德國艦隊的炮火併沒有隨同探照燈一同出現,這片海面仍為詭異的平靜所主宰。英國艦隊的第一輪炮擊已經過去了快一分鐘時間,他們的無畏艦主炮射擊速度據稱是1.5發每分鐘,較十幾年前的老式重炮已有了相當大的進步。正當人們覺得位於戰場右側也即東北方向的英國艦隊將會以高命中率的第二輪炮火給敵人以重擊的時候,處於戰列前端的德國無畏艦「赫爾戈蘭」號猛然發出戰鬥的吶喊,艦上的12門283毫米口徑主炮就像鞭炮一般極其連貫地開火了,橘紅的炮焰映紅了夜空、染紅了海面,亦令這艘戰艦的右側艦體染上了一層血性的紅。

除了稍稍落後的「萊茵蘭」和「波森」,德國海軍中將威廉·馮·蘭斯指揮的無畏艦戰列以絲毫不遜於對手的氣勢發動齊射,而就在這個時點,由「勇氣」號領銜的英國艦隊也開始了第二輪射擊。德國艦隊發射的炮彈尚在飛行,英國艦隊的炮火接踵而至,戰場上由此出現了頗為奇異且極具震撼力的一幕——這種聲勢必須也唯有兩群鋼鐵巨獸的廝殺碰撞才能產生,而再多輕艦艇也無法拼湊相似的場景。

在炮彈飛行速度十分接近的情況下,德國艦隊的炮火自然先一步落下,每一發302公斤重的穿甲彈都帶有巨大的動能,它們激起的水柱每一根都遠遠超過了英國戰艦的桅杆高度,這些水柱連點成片、相融相交,一時間,排水量亦在兩萬噸上下的英國無畏艦也陷入怒濤狂浪當中。

由於德國海軍的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皆是四座三聯裝主炮的火力配置,6艘的一次齊射就能夠打出72發炮彈,而那兩艘稍稍落後的戰艦也慢半拍地進行了射擊,受到航向方位所限,它們只以前部主炮開火,不算150毫米口徑的副炮,德國艦隊的第一輪炮火仍以84發大口徑穿甲彈略微壓過對方。

一輪齊射的炮彈數量僅僅是一場艦隊炮戰中的片面因素,要知道這8艘英國無畏艦裝備的都是12英寸主炮,它們所發射的穿甲彈標準重量為386千克,比德國戰艦的11英寸穿甲彈重了27%。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穿甲彈裝填苦味酸炸藥,威力大但敏感度高,德國穿甲彈里裝填的則是威力不那麼大同時也不那麼敏感的TNT炸藥,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戰鬥的進程和結果。

籠罩英國艦隊的水浪還未回落,德國艦隊開始迎接對手的第二輪炮火。在少於5000米的交戰距離上,以先前的彈著點進行校正,英國無畏艦的這一輪齊射基本對德國戰艦形成了跨射,不止如此,英國戰艦上的軍官和艦員們還辨識出了對方戰艦中彈的景觀——德國戰列編隊的領頭艦和順位第四艘先後出現了爆炸的閃光,密集到恐怖的轟鳴聲中也由此出現了兩個有細微差別的聲響……

被擊中的德國戰艦是「赫爾戈蘭」號和「威斯特伐利亞」號,這爆炸的聲威相當驚人,縱使有所準備,身處戰場的德國海軍人員多有驚顫之感,所幸德國主力艦的設計理念是生存第一,兩發英國穿甲彈還不足以讓這場激烈紛呈的艦隊炮戰早早失去懸念。「赫爾戈蘭」號只是艦體中彈,看起來並無大礙,而「威斯特伐利亞」號的後甲板在爆炸後出現了火光,傷勢暫且不明。

隨著最後一枚英國炮彈落海爆炸,兩支艦隊所處戰場的聲勢從高峰滑落低谷,但海面上並沒有完全平靜下來,雙方戰列艦的副炮以及護航輕艦艇的艦炮紛紛捲入交戰。不計其數的炮彈以不盡相同的軌跡划過戰場,落至距離目標或遠或近的海面上,偶有擊中對方艦艇的,也沒能產生引人矚目的戰果。在這裡,雙方戰列艦群註定是無可撼動的主角。

呼吸之間,時光流淌。十秒過去了,接著又一個十秒,德國艦隊果不其然地先開火了,只是,這樣的射擊間隔讓對面的英國人不願相信現實……

在早先舉行的一次炮術交流中,裝備三聯裝11英寸艦炮的「馮·德·坦恩」號就曾在英國海軍面前展現過每分鐘進行3次齊射的實力,但雙方官兵即便有登艦交流的機會,炮塔和內艙也是絕對的禁區,所以英國人並不清楚德國戰艦的內部構造,也不能確定「馮·德·坦恩」號的高速射擊是特例還是常情,以及這種極具優勢的射速是否普遍存在於德國艦隊。當然了,德國海軍對速射炮的青睞並不是什麼秘密,受清日艦隊大東溝海戰的影響,從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開始,德國人就走了一條「非主流」的路線,連續兩個級別十艘戰列艦均裝備240毫米口徑主炮,而同期建造的英國戰列艦幾乎都是305毫米炮。德國海軍之所以能夠接受口徑上的巨大差距,是因為240毫米艦炮是當時所能造出的最大口徑的速射炮,而當時的海戰距離較近,尤其在氣象條件複雜的北海,大口徑艦炮反而不如速射炮好用。此外,德國戰列艦的二級火炮和小口徑副炮同樣擁有出色的速射性能,直到英國海軍裝備機械式半自動裝填的小口徑副炮之前,這種差距才有所改觀。

至於艦炮的射擊精度,當時德國採用的測距方式也比英國先進。德國人首先由測距儀解算出對手距離,然後在這個讀數上增加一定距離,發射第一發,再根據讀數發射第二發,最後根據讀數減去一定距離發射第三發。三發的射程間隔相同,時間相近,可以根據彈著點快速修正彈道,這種方式被稱為梯次測距,而皇家海軍還是採用傳統的二分法測距,即首先發射一發炮彈,根據彈著點調整下一發射擊,直到連續兩發炮彈落在對方兩舷,再取中間值。用這種方式測出正確距離顯然需要較長時間。

在84個戰鬥炮組數百名德國炮手的努力下,德皇威廉二世格外鍾愛的克虜伯283毫米艦炮開始發威了。這一輪炮擊,德國艦隊不僅對多艘英國無畏艦形成跨射,更有多發炮彈造成近失破壞,快速而猛烈的射擊亦在無形之中對英國艦員們造成額外的壓力。經過十數秒的痛苦煎熬,英國艦隊終於開始了第三輪射擊,這一次,八艘英國戰艦的射擊出現了較大的差延,而在還有兩艘戰艦未及開火的情況下,德國艦隊居然發動了又一輪齊射,雖然落後的兩艘德國戰艦還是只能以前主炮投入戰鬥,但它們的表現頓時在氣勢上壓過英國艦隊一頭!

經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