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王子養成記 第129章 厲兵秣馬

1914年3月,但澤,弗里德里希皇家船舶造修廠。

在寥寥數百名海軍官兵和船廠工作人員的注視下,甲板及以上部分塗成淺灰色、艦身為乳白色的「俾斯麥」號裝甲巡洋艦非常緩慢地移入P號船塢。塢閘關閉之後,12台大馬力抽水機同時開始工作,它們將在30個小時內抽干大約4.5萬立方米的海水,接著400多名船工進入船塢工作,除一少部分人負責艦體外殼的清理和檢修外,其餘人員將日夜輪班,對這艘萬噸級戰艦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現代化改裝。改裝期間,所有施工、監督人員均領取雙倍工資,條件是不得離開船廠,與家人的通信、電話聯繫中不得透露有關這艘戰艦改裝的任何情況。

這項預算經費達到1260萬馬克的舊艦改裝工程,從規劃、設計到施工皆由夏樹親自領導,而7名工程師組成的核心技術團隊,僅2人是上了40歲的資深艦艇專家,餘下的面孔都是近幾年才嶄露頭角的青年工程師,另有多名來自胡伯特航空的動力工程師全程協同配合。整個改裝工程的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把德國海軍第一代以「俾斯麥」命名的軍艦改裝成為全世界第一艘直通甲板式的航空母艦!

夏樹之所以挑選「俾斯麥」號,首要原因同它的艦名無關。把舊式戰艦改裝成航空母艦的念頭其實由來已久,10年前,夏樹就開始了航母技術圖紙的繪製工作。可是,歐洲列強密切關注著海軍技術的革新和運用,任何一個國家的新舉動都難以做到掩人耳目,在德國造船業實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夏樹有意將航母這一秘密武器藏到最後,而要在短時間內擁有航母,改裝舊艦是成本最低、見效最快的方式。

翻開德國海軍的艦艇清冊,適合改裝航母的並不多。老式鐵甲艦缺乏長度,防護巡洋艦缺乏寬度,新一些的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又都有著各自的價值使命,艦齡不足20年的「俾斯麥」號是綜合條件最合適的備選。它1896年開工,1900年服役,設計建造時列為一等巡洋艦,標準排水量為1.07萬噸,擁有127米長、20.4米寬的艦身,初始裝備是和維切爾斯巴赫級戰列艦相同的240毫米速射炮。在帝國國會核批它的建造預算時,「俾斯麥」號的用途就明確為「執行海外派遣任務」,故而採用了高幹舷設計。服役後,它一直在德國的各殖民地間奔波,適航性能經受住了各種惡劣天氣的考驗,但這種高強度的航行任務加速了艦艇的損耗,而海外殖民地也缺乏本土港口那樣的檢修條件。在兩艘沙恩霍斯特級裝甲艦服役後,「俾斯麥」號得以從緊張繁忙的巡航任務中解放出來,1910年,它返回國內並列為預備艦隻,供水雷學校訓練使用。1912年,「俾斯麥」號回到建造地——基爾海軍造船廠,進行例行檢修,夏樹委派海軍工程師團隊對它進行了一次全面評估,這艘舊戰艦的設計結構和艦體狀況已不適合作為戰鬥艦艇衝鋒陷陣,但改裝成為非直接交戰的輔助艦艇還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確定了用「俾斯麥」號進行航母改裝,夏樹隨即著手進行準備工作。技術設計,他親自捉刀上陣,僅從弗里德里希船廠和胡伯特航空各調數名青年工程師計算數據;硬體施工,他他於1912年秋指示弗里德里希船廠新建兩座2萬噸船塢。當年11月,第一座新船塢動工修建,次年4月份完工,工人們隨後投入第二座新船塢的修建工作,1913年8月完成第二座兩萬噸級船塢。就在業內普遍揣測弗里德里希船廠將拓展大型艦艇建造市場時,夏樹向海軍技術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對15艘前無畏艦(德意志級、布倫瑞克級和維切爾斯巴赫級)進行現代化改裝的方案。方案中,所有戰艦的改裝工作將在1914年7月前完成。由於各大造船廠的大型船塢都在進行無畏艦或戰列巡洋艦的建造工作,這些改裝將在弗里德里希船廠和碩效船廠進行,6艘由弗里德里希船廠施工,9艘由碩效船廠施工。

對於這份總投入相當於建造兩艘國王級戰列艦的大規模改裝方案,技術委員會的投票結果是少數贊成、多數反對,而提爾皮茨對這一方案也不甚贊同,他覺得一艘經過現代化改裝的舊式戰列艦,戰略威懾力並不比一艘沒有改裝的高出多少,而15艘經過改裝的舊式戰列艦,不論心理意義還是實戰價值,都比不上兩艘全新的無畏艦。

升級舊艦或者追造新艦,夏樹有自己的理解並堅信自己的判斷,既然常規路線無法獲得通過,他便帶著自己的方案覲見德皇,當面力陳得失。五艘維切爾斯巴赫級建於1899年至1904年,五艘布倫瑞克級建於1903年至1906年,五艘德意志級建於1903年至1908年,也就是說,這15艘戰艦在短短十年內集中建造,這十年恰恰是威廉二世40歲到50歲的人生黃金期,作為一國之君,他年富力強、雄心勃勃,而他的國家欣欣向榮、國力日增,他的海軍也從一支不起眼的艦隊邁入了強國之列。正因為抓住了人的這份特殊情感,夏樹成功取得了威廉二世的支持,而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政治體制下,君主的意志往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德國沒有在戰爭爆發前追加兩艘至少需要三年才能建造完成的無畏艦,而是選擇了前後耗時不到一年的舊艦改裝方案。

1913年9月,第一批接受現代化改裝的戰艦,維切爾斯巴赫號、施瓦本號和維丁號、梅克倫堡號、扎林根號分別駛抵但澤的兩大造船廠。它們同屬排水量1.18萬噸的維切爾斯巴赫級戰列艦,是德國海軍最後一級以240毫米速射炮為主炮的戰列艦,也是第一級使用維克斯滲碳鋼裝甲技術的德國戰列艦。因為延續了那個時代德國主力艦強火力、重裝甲、慢航速的設計思路,維切爾斯巴赫仍被英國海軍列為「鐵甲艦」,但它們的航速相較於同時期的各國戰列艦並不遜色,除施瓦本號因設計缺陷而僅有16.8節,其餘四艘最大航速均在18節左右。此次現代化改裝,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將它們全部12台燃煤鍋爐中的6台改為燃油鍋爐,將四分之一的燃煤艙相應改為燃油艙,將3座舊型號的往複式蒸汽機換成功率更大而運作方式基本不變的新型號,全部取消了它們的水下魚雷發射管,並順帶升級了它們的無線電設備和光學觀瞄設備。

得益於造艦聯盟的運作,兩家但澤造船廠選擇了戰略合作而非獨立競爭,共贏的模式給它們以及德國海軍都帶來了看得到的好處。3個半月之後,5艘戰列艦悉數完成改裝,重新試航時,這些本已跟不上時代節奏的鋼鐵戰艦,至少在動力方面又重新煥發了活力,接近18節的極速和12節的長時巡航速度使得它們具備了與主力艦隊協同作戰的能力。

1914年1月,5艘布倫瑞克級戰列艦按計畫抵達但澤。它們的改裝方式與維切爾斯巴赫級基本一致,6座老式的圓形鍋爐換成燃油鍋爐,6座水管鍋爐得以保留,但進行了全面徹底的清洗整修,受限於蒸汽輪機和往複式蒸汽機截然不同的結構配置,3座往複式蒸汽機只更換成輸出功率更大的新型號,不利於提高航速並存在一定戰鬥缺陷的水下魚雷發射管全數取消,而隨著基爾運河的拓寬工程即將結束,布倫瑞克級服役時的舷側副炮位置問題也將不復存在,移動式炮座得以改回固定式,從而減少了副炮因機械故障而失去戰鬥力的隱患。

由於技術人員和船工們通過改裝維切爾斯巴赫級積累了經驗,在以艦艇施工效率聞名的弗里德里希船廠,進入P號船塢的「黑森」號和進入Q號船塢的「普魯士」號分別只用了63天和65天就完成了預定改裝。在隨後進行的海上試航中,它們如同下山猛虎,分別跑出了18.4節和18.6節的最高航速,幾乎達到了新建服役時的水平,要知道經過多年的海上航行,艦艇航速通常都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布倫瑞克級戰列艦原本就在戰鬥桅杆上設置了火力指揮室,此次加裝了火控系統,升級了光學觀瞄設備,其11英寸艦炮的理論準度應有明顯提高。

按照原定的改裝安排,5艘德意志級戰列艦應在4月中旬之前進入船塢,而由於「俾斯麥」號計畫的啟動,原定在P號船塢接受改裝施工的「波默恩」號只好轉往隔壁的碩效船廠進行改裝。

原版歷史上相當「長壽」的德意志級,是德國海軍邁入無畏時代前建造的最後一級戰列艦。得益於機械技術的改進,在未增加噸位的情況下,其綜合性能較布倫瑞克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最高航速也突破了19節。在夏樹為它們制定的現代化改裝方案中,動力的修復和提升仍被放在第一位,其次是新的火控觀瞄技術,包括已在無畏艦上使用、造價高昂的全艦統一方位射擊指揮系統。

……

隨著時間的流逝,P號船塢里的功勛老艦很快變得面目全非。在一台台氣焊切割設備和大型吊機的作用下,它的艦橋、桅杆、煙囪、主炮塔逐一消失,艦體以上空空蕩蕩,幾乎回到了當初剛下水時的狀態。接著,工人們切開它的舯部甲板和內部隔艙,像是清理魚腹一樣將裡面的鍋爐、輪機、管路、轉軸一一弔出,在船體內部安裝新的支座,把嶄新的、體型相對小巧輕便的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