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王子養成記 第122章 揮之不去的戰爭陰霾(下)

奧斯曼帝國與巴爾幹同盟代表在倫敦簽署的和約墨跡未乾,1913年6月底,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了。令人倍感唏噓的是,僅隔了一個多月,上一場戰爭中的盟友和夥伴居然毫不猶豫地掉轉槍口相互攻擊,國家利益勝過一切的真理再次得到現實的驗證。

在奧匈帝國的支持和挑唆下,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的最大贏家,軍事實力領先於其他巴爾幹國家的保加利亞,因在馬其頓統治權劃分問題上同塞爾維亞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採取先下手為強的策略,遂向塞爾維亞及在該問題上支持塞爾維亞的希臘宣戰,並在宣戰當天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發動軍事進攻。

在14世紀至19世紀這段漫長而黑暗的歷史中,保加利亞人飽受奧斯曼統治者的壓迫和欺凌,1878年獲得自治權後,命運依然受到奧斯曼帝國及列強國家的擺布,直到1908年,保加利亞才真正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宣告獨立。這個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的南歐國家以農業為主,國力相對貧弱。在「保加利亞沙皇」——第三保加利亞王國開國君主斐迪南一世的治理下,經濟生產有所改善,軍事外交上則摒棄沙俄而向奧匈帝國靠攏。在奧匈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財政支持下,保加利亞軍隊的規模得到了擴充,人員訓練和武器裝備也在朝著現代化水平邁進。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這支軍隊在同奧斯曼軍隊的作戰中勢如破竹,因而被外界譽為「南歐的普魯士」、「巴爾幹第一軍事強國」。

保加利亞軍隊表現不俗,塞爾維亞人也不含糊,他們同樣經受了奧斯曼帝國數百年的嚴酷統治,至19世紀前葉才獲得自治權,並於俄土戰爭後宣告獨立。塞爾維亞人屬斯拉夫民族分支,在軍事政治上與沙俄較為接近。這樣一個河川與山嶽交錯的國度,經濟狀況雖不如意,彪悍的民風為軍隊提供了大量的善戰之兵,而且擁有普特尼克這樣一位足智多謀、意志堅定的軍事統帥。在他的努力下,塞爾維亞軍隊的訓練和裝備條件在20世紀初的頭10年獲得了顯著的改善。當保加利亞人試圖用突然進攻打垮塞軍主力時,普特尼克沉著冷靜地組織塞爾維亞軍隊進行防守,並且很快遏制住了保加利亞三大集團軍的聯合攻勢,而希臘軍隊也利用地形優勢守住了戰線。幾天之後,塞爾維亞軍隊率先吹響反擊的號角,得到增援的希臘軍隊也果斷投入反攻,雙方在馬其頓地區展開空前激烈的搏殺,在一些主要地段,戰鬥的慘烈程度甚至超過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時期的要塞攻防戰。

面對塞爾維亞和希臘軍隊的頑強攻勢,保加利亞軍隊被迫後撤。這時,羅馬尼亞人趁火打劫——因未參加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他們沒能從奧斯曼帝國那裡掠取領土,便以民族聚居為借口向保加利亞索要多布羅加,遭到保加利亞的拒絕。趁保加利亞軍隊被牽制於馬其頓前線,羅馬尼亞對保加利亞宣戰,在未遇抵抗的情況下深入其境,腹背受敵的保加利亞軍隊軍心大亂。緊接著,奧斯曼帝國也撕毀《倫敦和約》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此時恩維爾已擔任奧斯曼陸軍大臣兼總參謀長,並被授予帕夏(將軍)軍銜。在德軍將領馮·桑德斯的幫助下,恩維爾率軍奪回故都亞德里亞堡,因而在國內贏得了民族英雄的聲譽。

在軍隊已全面潰敗的情況下,保加利亞宣告投降,與巴爾幹諸國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根據合約條款,保加利亞不僅失去了在上一場戰爭中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南部;同期簽署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奧斯曼帝國。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幹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同盟陣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投向了德奧同盟,巴爾幹儼然成為列強博弈的一副棋盤。

兩場巴爾幹戰爭,塞爾維亞成了最大的獲益者,它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可是,一個斯拉夫國家的崛起令素來敵視沙俄的奧匈帝國如坐針氈,奧皇約瑟夫同他的幕僚和重臣們決意遏制塞爾維亞的繼續壯大,為此不惜先發制人,這也為日後的大戰埋下了最直接的隱患。

短暫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了,整個歐洲似乎又可以坐下來心安理得地享受和平了。可是,不論是手握軍事大權的統治者還是傾心鑽研軍事戰術的參謀官們,都從兩場巴爾幹戰爭中看到了現有軍事力量的不足,無論軍隊規模還是裝備技術,都已經落後於戰爭形勢的發展。於是,列強國家不約而同地加大了軍事投入:

得到國會的批准,德軍將常備軍的規模擴增到了81.2萬人,而且它還有一支規模達到450萬、素質良好的後備部隊(承襲普魯士傳統,德意志第二帝國所有體格健全的青年都要服兩到三兵役,退役後的頭五年半編入正規後備軍也即第一後備軍,然後轉為戰時後備軍也即第二後備軍,為期十二年,再轉到戰時民兵也即第三後備軍,直到45歲退出後備序列,但戰時仍可能受到徵召用於在後方執行輔助任務)。克虜伯是整個歐洲最傑出的兵工廠,它為德國軍隊提供了大量現代化的輕重火炮,而每一個德國軍平均配備三十六門105毫米的榴彈炮和十六門150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度遠遠超過法俄野戰部隊。輕武器方面,德國軍隊的裝備狀況也是列強軍隊中最理想的,他們全面列裝了堅實、準確、耐用的毛瑟G1898,而且德國參謀部深知馬克沁機槍的戰略價值,德制馬克沁也即MG08水冷機槍從1908年開始大量列裝德國軍隊,至1913年時,德國軍隊已擁有4000挺MG08,是同時期法國軍隊機槍數量的兩倍還多。

法軍現役部隊的規模緊跟宿敵德國,達到了77.7萬人,戰時可動員後備兵力378萬人,他們最大的戰略優勢其實是精心設計的防禦要塞體系(普法戰爭之後,新統一的德國吞併了薩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使法國西部變得易攻難守。為了彌補地理上的損失,法國軍事工程師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並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準備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可是在法軍內部,越來越多的年輕軍官卻開始對於在參謀部佔優勢的固定防禦戰略提出質疑,這個新的進攻學派找到了盧瓦佐·德·格朗梅松上校作為他們的代言人,他的觀點影響了於1912年升為參謀總長的約瑟夫·霞飛將軍,使得法國軍隊開始從防禦理論轉向進攻理論。野戰裝備方面,法軍的重炮遠遠少於德國軍隊,但他們裝備了一種性能優異的野戰火炮,即1897型75毫米速射炮,支援步兵進攻或壓制對方步兵時,一門這樣的火炮幾乎抵過兩門德軍77毫米野戰炮,然而法國參謀部把炮兵看作是對步兵的次要的補充,他們認為集體精神將更能補償技術上的不足,因而長期忽視炮兵的運用。輕武器方面,法軍裝備的哈奇開斯導氣式氣冷機槍在性能和實用性方面不遜於德軍的MG08,但裝備數量相對較少,而駐紮在法國本土的步兵仍在使用勒貝爾M1886步槍,它作為世界上第一支採用無煙火藥的步槍而聞名,其管狀彈倉的設計已經落伍,而法軍騎兵和殖民軍隊已經裝備了更為先進的伯赫提耶/科洛尼亞式步槍,但它們皆採用3發彈倉,射擊速度不及德軍的毛瑟G1898和英軍的恩菲爾德。

經歷了日俄戰爭的慘敗,沙俄軍隊開始了一段痛苦而漫長的重建。經過近十年的休養生息,俄軍現役部隊的規模達到了驚人的120萬,並有近600萬可隨時徵召的預備兵員,且在法國援助下加速西部鐵路網的修建,用以提高俄軍從腹地向波蘭前線調遣部隊的效率,但是,由於政府和軍隊的腐敗狀況沒有改善,軍隊的訓練和裝備情況仍然十分糟糕,機槍和大炮少得可憐,而且彈藥儲備嚴重不足。軍官團隊充斥著貴族和有錢人,這些人的戰爭知識還局限於使用軍刀和劍,而士兵多是農民出身的文盲,徒有勇氣而缺乏作戰素質。

儘管擁有歐洲首屈一指的兵工廠、完備的軍工體系以及組織良好的重炮部隊,奧匈帝國的軍隊狀況並不比自己的頭號勁敵好到哪裡去,複雜的民族結構和民族矛盾是它最致命問題——由於極少有人能夠同時掌握20多種語言,許多基層軍官都無法讓自己的每一名士兵聽懂自己的話,而不同民族的士兵之間又缺乏認同感,所以只有最精銳的皇家部隊和一些地方防衛軍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和向心力。在未經動員的情況下,奧匈帝國擁有45萬帝國國防軍和地方防衛軍,而總動員可使軍隊規模擴充到335萬人,步兵和騎兵主要裝備本國生產的斯太爾·夏利曼M1895系列步槍,並列裝有性能良好的施瓦茨洛澤機槍和斯柯達機槍。

陸軍競賽剛剛拉開大幕,海軍競賽早已熱火朝天。攪動世界海軍格局的兩大主角,英國和德國,繼續在數量和質量上展開雙重比拼。相隔短短半年,兩國先後開建了新一級同時也被視為艦隊核心的主力艦——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和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