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三個名字

得到柳木的認同之後,猜測柳木更希望高句麗小吏都消失,所以盧成慶說道:「駙馬,我認為是咱們的人故意把高句麗小吏趕走的。」

柳木微微點了點頭,他也是這麼看的。

「駙馬,這裡的工作的人未必知道大計畫,但他們卻很清楚一點。這些高句麗的吏員遠沒有普通的奴工好管,至少奴工們聽話,高句麗的吏員是多餘的。」

「挺好,我有一個計畫。不過既然你們來了,那麼先讓你們發揮一些才能,三個任務。」

柳木話音剛落,蕭淺等三人連同他們帶在身邊的兩人,一共九人都拿出小本,鉛筆準備記錄。

這是拿小本記事的作風是柳木在大唐創造的,吏部將其正式寫進了官員條例。

布置任務的時候,下級官員必須作出記錄,標明日期。

「第一個任務很辛苦,這裡有超過二十萬人,其中有多少人原本就識字,有多少會說漢話。我要一個相對詳細的數據,需要多少費用列一個計畫出來。」

「第二個任務,這裡是管吃管住的,在這個原則不變的情況,也必須讓高句麗奴工吃飽的前提下,我要知道每個月能節省多少支出。」

「第三個任務,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礦區也需要有一個規矩,姑且就叫礦區條例。這三條任務,為期三個月,最長不得超過五個月,我要見到結果。」

「我可以幫你們出主意,或是驗證你們的主意,也可以完全靠自己。」

三人都表示,願意先去接觸,而後再拿出初步的意見來請柳木幫著點評一二。

三人從柳木這裡告辭離開,全部往礦區去了。

只在礦區才能得到真正的第一手資料。

其餘的九百人,會在五天內陸續運到這裡,如何安排這九百人工作,柳木不想過問,會全權交給蕭淺、盧成慶、謝九年三人去處理。

柳木此時也準備離開新津港去平城。

平城那一圈地皮圍起來之後柳木還沒有去過呢。

柳木離開之前,寫了一封信給蕭淺三人。在柳木坐上船出海的時候,正在往礦區去的三人接到了柳木這封信。

信中一共只有八個字。

八個字,分別楚莊王、孫叔敖、優孟。

蕭淺三人看到這封信之後,三人完全是同一個表情,沉默。在接下來了大半天路程內馬車裡死寂一樣的沉默。

夜晚,一行人到了中途休息區之後,有位寒門學子請教蕭淺:「蕭兄,駙馬寫這三人是何意。」

蕭淺沒回答,他依然還坐在那裡沉默著。

盧成慶這時開口問道:「你知道這次運來的書籍當中,還有幾位話書人備下的話本是什麼?」

「聽說首選三個話本,分別是大漢豪俠傳(柳木版天龍八部),柳氏大族九位學子編書的騎奴天將,工部尚書姚公領姚氏四位晚輩寫的棘奴傳。」

聽完這位寒門學子的回答之後,盧成慶問道:「你還不懂嗎?」

「這……」這位寒門士子已經是相當優秀的,可此時他確實不明白其中深意。

這次去礦區的一人是二十四人,其餘人留在碼頭等著接其餘的人往礦區,在這裡的二十四人當中,除了蕭淺三人之外,只有七個人表示自己明白其中意思。

謝九年這時開口說道:「豪俠是杜撰了,卻講出了柳駙馬的志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騎奴講的是漢烈候衛大司馬,七戰匈奴打出了我們漢人的骨氣。棘奴是武悼天王,若非天王怕是我漢人已經滅族。」

蕭淺終於開口,他說道:「講一個故事,孫叔敖讓楚國成為霸主,卻積勞成疾不到四十歲就病故,他死前告訴自己的兒子,若是家中窮苦就去找優孟。男為優、女為伶,一個戲子罷了。」

「輔國重臣,家中卻貧苦?」好些人不理解。

蕭淺繼續說道:「幾年後,叔敖之子貧苦無依去找優孟,是優孟在楚莊王前再提及孫叔傲的功績,這才讓叔敖之子免於生計之苦。」

當下那位寒門學子高呼「庄王不仁!」

盧成慶冷聲說道:「若你只是這樣想,那麼你一生也就是縣令之才。」

除盧成慶三人之後,其餘的人圍在一起討論的很久,這才說道:「此事應該是講,過去的時間容易被忘記,那怕曾經是功臣。這三個名字與庄王是否仁德無關,而是在說讓高句麗人歌頌衛霍之英靈,忘記高句麗。」

盧成慶輕輕的拍了兩下手:「那麼咱們腳下是什麼地方?」

當下有人回答:「高句麗茂山礦區!」

盧成慶臉色陰沉:「我若要掌你的嘴,你可服氣?」

那麼猛然間醒悟過來,抬手打了自己八記耳光後回答:「樂浪郡,這是漢置樂浪郡。」

盧成慶站了起來非常嚴肅地說道:「慎言,卻要記在心中。我大唐繼承漢之威儀一統天下,失去的一定要拿回來。我樂浪子民自然應該記得漢之英靈。誰若搞不清這一定,我必上書吏部、禮部將其調回,永不錄用。」

說完後,盧成慶看了看蕭淺與謝九年,兩人同時抬起手來與盧成慶輕輕一擊掌。

這擊掌就代表在這個論點上,他們三人是一條心。

「那麼,我等當……」蕭淺就柳木寫的三個名字讓此行的二十四人就他們的思想問題作了一次統一。

此時,飄在大海上的柳木正在讀著那本騎奴傳。

這本書或許少了許多故事性,卻是一位史學家嘔心瀝血之作,話本或有些改編,但不會改的太多,畢竟這不是演義。

蕭靈兒坐在柳木身旁將一隻桔子遞到柳木嘴邊後輕聲說道:「有件事想求助於夫君。」

「噢!」柳木放下了手中的書,笑問:「有什麼事情你還用一個求字?」

「我想借涇陽印坊有三號書印坊一用。」

涇陽印坊基本上不對外,這裡代表著大唐最高的印刷技術,已經開始研究鉛字印刷的技術,進展雖不大,可研究總要有一個過程。

沒有柳木點頭,涇陽印坊確實不會借給任何人使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