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柳木的鋼坊

另一邊,太子府被封門,李建成確實是出不來也不能見人,但他的太子妃鄭氏卻帶著李建成的手書以回娘家的名義,到了滎陽鄭氏在長安的大宅。

鄭氏鄭元璹坐在首位,他曾經在前隋的時候就是高官。

李淵反隋時期他舉城投降,現為太常卿,正三品高官。

坐在鄭元璹下首客位的是清河崔氏崔君肅,現任兵部侍郎。再往下是博陵崔氏,崔敦禮現任門下省通事舍人。

另一則客位,太原王氏王君愕、隴西李氏李延壽。

再往下,就是以崔一葉為首的晚輩。

「王君廓本是匪類,原秦王府之人,此事有詭。」說話的是王珪,他原本就不看好王君廓這樣的人,總是給太子府引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但,王君廓為何要殺齊王?」崔敦禮問道。

坐在下首的魏徵起身:「未必是王君廓所殺,有可能是另有人,連同王君廓一同殺死。」

「但禁軍親眼所見,王君廓與齊王殿下在惡鬥,檢查屍體也確實是王君廓的親兵,也確實是當時死掉的。」鄭元璹反問道。

魏徵還想再說什麼,王珪制止了他:「齊王殿下之死,結果是什麼?」

「這個問題還用問,太子需要背上這個責任。明面上講,太子只是不查,但正因為齊王殿下之死,所以有掩蓋事實的意味,這讓太子殿下很被動。」崔敦禮的話所有人都認同。

王珪這才說道:「這就是秦王府的陰謀,無論是誰,是王君廓還是另有他人,結果卻是不變的。」

一書吏此時,送來了那第三份詔令。

王珪看過後,雙手捧著了最長者鄭元璹面前:「鄭公。」

「竟然是這樣。」鄭元璹大吃一驚。

沒等眾人發問,鄭元璹就說道:「柳木,一介小民,但卻直接入職從五品下的官職。要麼是聖恩浩蕩,要麼就是有奇功,僅因為迎娶公主老夫以為不足以從五品下。自武德元年以來,朝中升貶都極是公允。」

那份詔書各人傳開,也都暗自稱奇。

「那麼這個奇功是什麼呢?」王珪這不是在問眾人,而是在問自己。

「且看。」鄭元璹這話的意思是,等一等再看,這件事情肯定會有一個結果,既然是聖詔令,這樣的升職是需要備案,那麼就要有一個理由。

大唐皇帝眼下不在長安,這個備案可以暫緩,但卻絕對不會不備案。

「天策府,他果真是秦王的人。」魏徵卻是感慨了一句。

「去查一查,秦王是否有為他討封。」鄭元璹對魏徵說道,因為王珪眼下要被貶到長安之外,眾人正在力爭可以貶得不要太遠。

當下,這些舊貴族的代表們繼續開始商討,眼下秦王府監國帶來的影響,以及應對的方略。

魏徵負責查證柳木的事情。

耀州華原縣某處山溝里。

李德謇已經沒了貴公子的風采,他身上穿的上石絨布,這布又叫火浣布。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過記載,以漢代已經有大量的使用。

這布的用處就是防火。

大唐皇帝李淵到,李德謇還在拿著銅喇叭在沖著工匠們喊著話。

李淵示意不要去打擾,就讓柳木與彭海站在自己身旁遠遠的看著這一處工坊。

「這是漢式高爐。」李淵倒是見識不凡,一眼就看出了這爐子的本質。柳木在旁解釋道:「聖人,只是看著象,但內部卻有所不同。」

「如何不同?」

「大漢朝的爐用的是粘土,而這爐卻用是的華原縣特產的一種土燒成的磚,叫耐火磚,鐵化為鐵水這磚也不會被燒壞。而且爐內必須要有的,還有這裡特產的長石,將長石切成條,擺在爐內。」

「恩。」李淵點點頭,繼續觀看。

柳木不是工科男,他並沒有詳細的工科類圖紙,簡單的還行,這種高科技的東西柳木不行。

但柳木知道,焦炭、長石、耐火磚。

兩位老鐵匠不斷的在旁邊很高的架子觀察著爐子,其中一位老鐵匠舉起了手中的旗,另一位依然在觀察,也就是幾分鐘後,也舉起了手中的旗。

「掛纜……」李德謇專註於爐子,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大唐皇帝已經到了。

兩側兩根,背後兩根,前面一根。

四根纜在幾十個人的力量之下讓爐膛慢慢的傾斜,鐵水從爐中流了出來,而且是一個又一個的沙模,鐵水倒不沙模之中。

大約一刻鐘之後,這一爐的鐵水全部倒空。

小工開始上前清理爐膛,新的長石與砸成碎粉的礦石也拉到近前,還有早就準備好的大量焦炭。

「稱重。」李德謇急不可待的要求稱重。

他很想知道這一爐出來的有多少,成色如何?

然後再次用另一個爐子重練,煉掉雜質。再換到最後一個爐內,可以變成鋼水。

能進最後一個工坊的人,都是簽下死契的人,連李德謇都不能到最後一個工坊,那裡有最頂尖的刺客負責守護四周。

因為柳木講過,最純的就是熟鐵,不純的是生鐵。鋼是用碳煉出有極少數炭的熟鐵。

從沙模之中取出的鐵條還是暗紅色的,工匠們與李德謇一樣急,他們等不了這些鐵條變冷,用大鉗子兩人合力夾住放在石墨托盤上,另一邊放著標準一斤重的鐵塊,然後按照重量變化,以標準一錢重來配重。

「無須算小數,數一數有多少條。」李淵開口。

眾工匠不知道李淵是誰,但他們認識柳木。

再看大唐皇帝的服色,很是華麗。在這工坊之中依然穿絲綢的人,絕對是貴人。而且從站位來看,比柳木這位最大的人物似乎還高。

李德謇卻是反應過來,只看衣服就知道這是大唐皇帝親臨。

李德謇上前施禮,大唐皇帝李淵一擺手:「免禮,站在一旁。」

一根鐵條五斤重,很快就數完有七十一根半。也就是這一爐有三百五十斤。

「很好。」李淵滿意的點點頭後問道:「一爐需多久?」

「回聖人您的話,這一爐需要約一個時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