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天下第二寶鏡

事實上,李弼已經管不了將來的問題,眼下他要應付的是他家裡的訪客,以及他的夫人面臨來自手帕交的壓力。

「那麼,話別說太滿,也給咱們將來留下改口的機會,萬一有什麼麻煩,咱們一起扛。」柳木表了一個態度。

李弼哈哈一笑:「麻煩,眼下的才是麻煩,如果不是我家娘子那邊受不得煩,我才不怕什麼麻煩呢,誰能拿本公子如何,有種他們帶齊人馬咱們幹上一架。又不欠他的,買不到與咱們無關。」

柳木聽懂了。

沒掙到錢是小事,他們眼下不差錢。

這些貴婦買不到白鳳丹也是小事,因為李弼也是有爵在身的人,不是小商小販害怕這些貴族。

所以李弼只是單純的怕老婆。

柳木翻了一個白眼,拉著自己的那匹溫順無比的小馬就準備往外走。

「你幹什麼去?」李弼拉住柳木。

「下田,我去涇陽那邊看看莊戶們,馬上就要下種,有些事情還要是提前有個準備的。」

李弼表示很無語:「你也算是貴族了,有貴族親自下田的,你算是頭一個。」

「恩,我田裡種的是金子。」柳木扔下這句話樂呵呵的騎上馬離開。

李弼信了,拉過一匹馬準備跟上柳木一起去。李德謇攔在李弼面前:「弼叔叔,田裡是不會種金子的,田裡的金子是從這裡出的。」李德謇的手指指向了工坊。

「好象有理。不過……」李弼想說,他還是想看看,柳木到底準備在田裡種點什麼東西。

柳木種的東西很簡單,放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半田裡種大豆,然後其餘部分是油菜籽、棉花。至於說,這個時代的棉花與油菜有沒有現代的好,不重要。

不過,柳木用的卻是來自世後的土化肥工藝。

「這是契約狀。」柳木拿出一式兩份的紙擺在案上。「以戶為標準畫地,種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歸本公子,種的多的你拿的也多。最多的一戶可以拿到……」

柳木在講著大唐版的聯產承包到戶責任制,以戶為單位將田地划了出去。

僅獨孤蘭若一人,之前有二百戶實封,現在是三百三十戶。再加上秦瓊的,又增加了七百五十戶。然後是程、李、尉遲家的,總數超過三千戶,以及無數的田地。

此時柳木面前的,就是各里、村的代表。

柳木滔滔不絕的講著自己的理論,要求這些人都要背下來,而且還要檢查背的是否有錯。

休息的時候,兩個里正低語道:「這法子聽起來古怪,和那些遠鄉各家有田,按律上賦似相同,又不同。」

「管是什麼法子,只是這地里種了幾十頃的花,這……唉!」年老的里正重重嘆了一口氣。

先前說話的里正卻低聲勸道:「主家讓種什麼就種什麼是了,依田裡的產出發糧,花種的好了比種豆子還發的多些。」

「也是,這位小郎君說了就是理。」

里正、村老們明白,這柳木沒多久就是公主的夫婿,公主的田他說話管用。至於說秦、李、程、尉遲家的已經明說,田裡的事情那怕種石頭,也要聽這位小郎君的。

休息之後,里正再一次很認真的聽柳木講規矩,有認識字的還抄錄了一份。

長安,就在這個時候,東市坊門內,有人搭了一個木架子。

兩件條幅拉了下來。

一書:敢於奇珍爭鋒。另一邊寫道:天下第二寶鏡。

架子上,兩面鏡子給擺了出來。

木架不遠處的茶樓上,一位貴公子輕輕一抖摺扇冷冷的笑著。

「葉,你這是何苦。」坐在後面地榻上的中年人微微的嘆了一口氣。

貴公子全名崔葉,清河崔氏嫡長孫。自稱一品公子,所以許多人都會把他的名字念為崔一葉。

坐在後面的人名叫王通。

無官無職,但卻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兩現年才不過四十歲,卻是前隋時就名滿天下的名士,也是隋唐時代三教合一的主流名士。著有名作《文中子》

「伯父錯了,鄉野小民猖狂,區區一面鏡就敢稱為寶,那麼我清河崔氏就要讓他見識一下,什麼是寶。我崔氏收藏,只敢自稱天下第二。」崔一葉很是自信的笑著。

王通微微搖了搖頭:「讓你入京,是讓你在你叔父那裡學習一二,再出仕。」

「先教訓無知小兒,這長安市井亦可學之。」崔一葉沒聽勸。

王通再說道:「天下第二?」

「自然,這兩面鏡子非同小可,全是出自漢末宮殿密庫,為我崔氏先祖所藏。一為極西大秦國之全身鏡,二為漢宮之極光鏡。任何一面都可謂鏡中之寶,兩面同時擺在這裡,自然是天下第二。」

崔一葉話里的意思很明顯。

兩面至寶的鏡子,誰也沒辦法擊敗另一面成為第一,那麼這兩面都是天下第二。

幾天後,柳木處理完春耕的準備工作,剛回到涇陽秦瓊的莊子,李弼就迎了上來:「出了一件大事,清河崔氏有人叫板。」

「叫板,叫什麼板?」柳木還沒有反應過來。

「有兩面鏡子,從長安回來的人說,那確實是寶鏡。他們掛了兩面幅……」

李弼自己說不清,把當時親眼看到幾個家將叫到近前,詳細給柳木講。

聽完所有的講解,柳木眉頭微皺。

那兩面鏡子確實是寶鏡,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奇蹟一樣的產物。

第一面,來自巔峰時代的古羅馬帝國,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當時用銅、銀、金、錫製造了一種合金,製造工藝後世沒有記載,只記載製作一面鏡子需要數年時間。

花的時間長就是因為,那面鏡子不但比普通鏡子明亮,而且高度達到了一米五左右,寬為四十厘米的橢圓形鏡子,就叫全身鏡。

另一面鏡子更厲害。

後世學者花了無數年者沒有研究出真相,直到柳木穿越前幾年,才由現代超高的科技解釋了其原理。

學名透光鏡,又叫魔鏡。

可以說,西漢末年青銅工藝的神話一樣的作品。

透光之名是因為陽光照射下其背面的圖文能映到牆上而得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