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大明海上代言人

對於歷史知識范進所知有限,好在有前世電子遊戲的記憶,托暗恥公司的福,總算還記得李華梅、宋乙鳳,對於海洋的重要性以及海上貿易所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多少也能摸到點門道。其實就當下大明官員來說,對於海洋乃至海貿的利益也並非如想像中那樣一無所知。

大明在正德年間就已經開始和葡萄牙人打交道,繳獲並仿製其火器作為自己東南沿海精銳部隊的武裝使用。廣東方面與葡萄牙人三天兩頭打交道,殷正茂和西班牙人還有過往來,對於外界並非一無所知。如張居正這種缺失有真才實學,且能客觀理智看待問題的大臣更清楚,茫茫大海不再是牢不可破的屏障,在海洋的另一端,存在著另一個強國。即使大明疆土廣闊物產豐富,也不能因此就輕視遠在天邊的夷人。雖然他們現在的數量不多,但既然能過來,就值得大明帝國謹慎應對。

問題在於知道是一回事,採取什麼方式應對,就是另一回事。西班牙、葡萄牙的侵入,對於大明其實是有客觀影響的。這種影響有利有弊,一言難決。該用什麼方式對付他們,同樣需要的是深思熟慮全盤計畫,而不是一顆赤子之心就能解決問題的事。既要保證能夠有效針對夷人,又要保證不破壞大明的朝廷結構,確保君權不被威脅,這種兩全之法本來就不好想,何況在海洋這個舞台上,大明與他的對手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龐大的人口廣闊的疆域,這些硬體條件在茫茫大海上,所佔優勢不大。西班牙人佔據菲律賓,將那裡變成亞洲地區最大的白銀中轉站,通過自己的財寶船把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成明朝的絲綢、茶葉、瓷器、桐油、蔗糖、大木……再運回國內。葡萄牙人雖然在經營上略有不及,但是也知道控制馬六甲海峽,把握貿易渠道。

對比而言,大明在這個領域起步略晚,明顯處於劣勢。雖然靠著出口創匯,以及絲綢、茶葉、瓷器、蔗糖等商品的壟斷地位,也能賺回來大筆白銀,但是在海面上沒有大明的艦隊,官方的影響力接近為零。對於東西兩洋商人只能限制談不到威脅,遠不如西洋艦隊能夠直接震場。

范進沒有被迫害妄想症,不至於見到外國人就認為對方是要侵略要殖民之類,也沒愚蠢到要把大明變成第二個大不列顛,搞什麼殖民東南亞政策。眼下大明面臨的困境主要是隨著洋人勢力侵入東南亞,導致大明宗主國地位下降,藩屬逐漸被分化或是吞併,而大明朝廷並不願意接入藩屬之間的戰爭,所以聽之任之。

再者從利益上看,眼下白銀流入不假,可是狀態並不保險。范進的歷史知識太弱,搞不清楚具體情形,只依稀記得原本歷史上明末時期海上貿易萎縮,導致大明的外貿出口生意一落千丈。再者就是扶桑也在海貿市場上興風作浪,搶了大明不少生意。

要想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大明有一支足以鎮住場子的海上軍事力量。用這種硬實力作為依託,制定一個對大明絕對有利的商業規則,至少在東南亞範圍內,大明擁有在商場上一錘定音的地位。這樣一來,未來大明商人的整體地位可以提高,對於洋人也能限制。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是怎麼做,就是另一回事。張居正和范進彼此都很清楚,大明在近幾十年時間內,絕對不可能去打造一支龐大的海軍。在原本歷史上,明末招安鄭芝龍,就是因為打他太費勁,連俞大猷的兒子俞咨皋都因為剿匪不利被斬,就知道當時海上面臨的局面多艱難。而這種局面又是沒辦法的事,只要張居正腦子還清醒,就不可能抽調巨款去打造強大的海軍。

這個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打造這樣的海軍使費龐大且沒必要。不管是西班牙、葡萄牙還是曾經的倭寇,都不值得大明去花費重金構建一支遠征海軍。國家在軍事上的投入再多也不可能陸海並重,必要有所取捨。作為一個陸地國家,如果不把國防經費投入到陸軍而是去打造強大海軍,只能證明這個國家從上到下集體抽風。

水師對比陸軍花費高出若干倍,這頭吞金巨獸不光建立需要花錢,維護更需要花錢。最大的問題是,這麼多錢砸下去,到底能起什麼作用?

自月港開海之後,倭寇已經不復為患,東南沿海得到了太平。海上沒有一個類似北虜那樣的對手能威脅大明國家安全,當下的大明水師遠征獲不及,自保足有餘,花大價錢打造水師根本就沒道理。

大明水師的定位就是近海防禦作戰,能夠滿足守土的要求就足夠了。不可能楊帆遠航,去攻打外國,更別說殖民這種事,誰敢提出來,張居正第一個拍死他。一支軍隊遠離朝廷控制,長期漂流海外,皇帝想要易帥換將都不可得,這樣的軍隊對於皇帝不但不是屏障反倒是威脅,自然就不能建立。

至於恢複寶船艦隊的提案,那純粹是正德自己習慣性中二而已,不考慮皇位安全,武將造反的因素,單純從技術上說,即使有圖紙也未必能複製出寶船。當年造船的大木都是極珍貴資源,萬曆朝想再找那種木材極為艱難,即便有那種木料,當今天下又去哪找一個既對天子忠心耿耿又懂行軍打仗的三寶公?這麼一支艦隊絕對不能落入武臣之手,也不能由文臣管理,朝廷里沒有合適的太監,即便出現也是有害無利。

更何況眼下大明太倉缺的又不是胡椒紅木,組織這麼一個艦隊二下西洋意義有限。以當前這些公公的節操和能力,最大可能就是把一次宣撫行動變成發財之旅,最後搞出嚴重外交事件等著文臣擦屁股。

要想突破洋人的海上封鎖,在海洋的勢力格局裡為明朝爭奪一份利益,眼下最好的手段就是用一個代言人。

這種人也並不好找,條件極為苛刻。首先必須忠誠可靠,對大明沒有異心,即使手握重兵英明神武,天子昏聵殘暴如桀紂也不能有異心;其次就是要有把柄在大明手裡;再次就是得有著過人的犧牲與奉獻精神,為大明做白工不拿薪水,還得定期上交承包款。明朝挺能給的也就是一些優惠政策,以及虛名空銜,具體能落實多少還得看關係。

朝廷的付出對比所得,連張居正自己都覺得說不出口,即使真有這麼個蠢貨橫空出世願意為大明朝奉獻,以這樣的智力顯然也不足以託付大事。是以關於海洋的謀算只能想想,根本落實不下去。林海珊的出現,等於天降福音,為大明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

那五艘西洋炮艦,就是最好的證明。林海珊的出色不在於她能搶到洋人的船,而在於她能只搶洋人的船。張居正別看不掌兵權,心裡也有數。就只憑這五艘西洋戰船,林海珊就能獨霸一方犯不上賣給大明面子。她明明有掀桌子的實力,卻肯主動上門求招安,證明這個女人忠心可嘉,實力也足以託付大事。接下來只要兩下談妥條件,就能在海上為大明布下一枚棋子。他日這手閑棋,說不定就能對於朝廷發揮重要作用。

比起遠大的前途,一座自由貿易港口也就不算什麼苛刻條件。說一句難聽的話,即使朝廷不批准,大員港也在林家手裡,她想干點什麼朝廷也攔不住。大明對於內地羈縻州的管理,基本都是停留在紙面上,海上的地方怎麼樣,大明就更管不著。

舉例而言,現在的情形就是一個迷住了當家男人的外室向這家的女主人要名分,大婦如果給了這個名分,好歹有了個管理外室的理由。如果連名分都不給,那對方樂得不歸你管理,每天和男人該幹什麼幹什麼,大婦還干涉不到。一枚大明的棋子,加上每年一筆報效款項,怎麼看這次的合作對於大明來說,也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當然,話是這麼說,如果朝廷里沒人的話,這個自由貿易港依舊批准不下來。畢竟例不可開,禮不可廢,如果不是范進從中奔走,說動張居正這麼個強人出面推動,最大可能就是參照招安海盜慣例,給林海珊一個虛銜,然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對於她朝廷採取自生自滅態度,能奮鬥出頭固然好,被人幹掉也是活該。林海珊想要在大員生存不難,想要壯大發展就不容易。

眼下擺在林海珊面前的,就只剩下最後的關口:面試。張居正不是操、莽一流的奸賊,他做事可以不計較手段,但目的總歸是要對大明有利,確保江山永遠姓朱。如果林海珊表現得桀驁不馴匪性難治,那麼這個招安也得不到,名分也給不了。

對於林海珊的並沒設在相府,而是選在慈寧宮,李太后親自賜宴給明朝大員宣慰使林海珊,並要當面問對。這也是范進的手段之一,給林海珊的招安加上一枚砝碼,也給大員加一道保險。

國朝以孝治天下,首輔可以易人,但是皇帝的本生母,永遠就是那一位。不管皇帝本人和母親是否親近,在宗法和人倫的限制下,註定他不能站出來反對自己的母親,只能做個乖孩子。在地方官府層面,不管未來地方官對張居正是什麼態度,只要林海珊是太后認可過的人,他就不會得罪陷害。否則太后震怒,天子不管心裡怎麼想,表面都要處置這個官員,以全自己的孝道。

之前范進讓林海珊結交李夫人,不惜重金以及自己的面子,讓林海珊與西大乘教搭線,就是為了拉這麼個關係。結果事情的發展比他預想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