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美麗新世界 第四十九章 大勢

明朝的官員有府官和國官之分,兩個官員體系雖然互有交叉,但是到了上層之後,就變的涇渭分明起來。

在這些官員之外,大明有一群特殊的官員,兼具了府官和國官的職能,那就是王府長史司。

他們掌王府政令、輔相規諷,總管王府事務。凡請名、請封、請婚、請恩澤及陳謝、進獻表啟書疏等,皆由王府長史奏上,如藩王有過失即問長史。

但是,他們雖然兼具了府官和國官的功能,因為負責的權力範圍比較狹窄,所以這些人不論在府官還是國官中,都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

而他們大多也是一些不得志的官員組成,屬於官員層次的邊緣人物。

特別是如今的大明分封,所有王府都封建海外,在王府任職,也就意味著他們遠離權力中樞。

而他們這些人的上升空間有限,很多人一旦進入王府,這一輩子就很難再出這個系統。

所以他們很快就與王府形成了利益團體,把自己的利益跟王府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韓琮就是這樣的一個官員,他從被分配到王府長史司,就已經絕了在仕途能繼續發展的念頭。

闔家從中洲來到了西洲,從一個正九品的典薄,能一直做到五品的左長史,除了時刻謹守官員本分,他也把自己的利益跟漢王府綁在了一起。

但是,身為一個聰明人,他很清楚以漢王府如今的行動,在很多地方已經犯了朝廷的忌諱。

眼看漢王府要倒霉,他不想跟漢王府一起沉淪下去,也是人之常情。

正月初一,在絕大多數人沉浸在慶祝新年的快樂中的時候,韓琮來到了通政司漢州城衙門。

漢王朱見注還忙著接見家族成員,今日也疏忽了對韓琮的監督,以至於一直到第二天,還沒有見到韓琮,才想起找他。

但是這個時候,不僅韓琮,就連他的家人也都被通政司的人員安排進了衙門內避難。

這個時候,朱見注才知道大事不妙,因為韓琮對漢王府的底細了解太深。

朱見注不顧影響,親自帶領了五百親衛,包圍了通政司衙門,想要讓對方交出韓琮。

但是在這裡的蔡康頂住了漢王的壓力,堅持不肯交人。

與此同時,黃金城那邊的朱見深和解雲得到消息,立即發來了電報,要求朱見注立即撤兵。

朱見注很想魚死網破,但是那些親衛包圍通政司衙門已經是冒了極大風險,絕不肯直接對通政司衙門動手。

看到連自己的親衛都不肯動手,朱見注這個時候明白了過來,自己想要自立,根本就是一場夢。

大夢初醒的他不敢再有任何僥倖心理,當機立斷,主動摘掉王冠,自縛雙手,走進了漢州城布政司衙門。

在黃金城那裡,還在等待消息的朱見深與解雲很快就知道了這一切。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眼中原本很難處理的漢王府一事,只是因為長史的倒戈相向,如此輕易就化解了。

當天下午,他們顧不上在黃金城的其他安排,乘坐專列從黃金城抵達了清江口海軍大營,隨後乘坐快船前往漢州城。

正月初五一大早,以朱見深,彭時,解云為首,總督蘇南為輔的朝廷大軍抵達了漢州城。

除了漢王府以及與漢王府關係密切的少數人顯得憂心忡忡,整個漢州城依舊還處於過年的歡慶之中。

漢王府剩下的其他人未嘗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但是他們無一不在現實面前低頭。

這幾天來,每天的廣播裡面都在宣揚朝廷穩定西洲的政策,對漢王府心懷不滿,有心自立給予了強烈的批判,並且對所有與漢王府親密的士兵給予了嚴厲警告和寬容對待政策。

漢王府的人那些郡王就是心懷不滿,他們也驚訝地發現,根本沒有人願意再跟在他們身後。

就連隸屬於漢王府的奴隸和下人,這個時候也不敢再給漢王府服務。

對這樣的結果,不僅給漢王府的人潑了一盆冷水,就連其他幾家王府,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是以前,他們可能還有可能收買民心,但是在有了廣播和無線電報之後,沒有任何老百姓會被他們收買。

而且,就在正月初三,在應天府的陛下就已經讓人發來了電報,並且在廣播裡面表示只查首惡,其餘人等除非有違法亂紀之舉,否則既往不咎。

這種輿論的宣傳控制根本就不會讓社會起太大的風浪,因為人人都知道朝廷的政策,不會被任何人蒙蔽。

在朱見深他們抵達以後,實際上就只有一些收尾的工作,安撫民心這兩件事等著他們來做了。

雖然看似解雲在這場風波中並沒有發揮多少作用,但是其實,他來到西洲之後,通過各方面的運作施壓,讓所有人不敢妄動,就已經是最大的功勞。

他們來到漢州城之後,朱見深在彭時的叮囑下,並沒有過多插手漢州城的事務,他主要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安撫其他王府上。

從南洲來到西洲的七家王府代表,都得到了他的承諾,以往談定的合作,將在內務府的牽頭下繼續履行,不會損害到任何一家的合法利益。

實際上,這些王府出人,出錢,開發礦產,對朝廷有利,因為大頭都是朝廷賺走了。

而漢州府的清查和安撫,依舊由解雲負責。

有了韓琮的協助,他這幾十年一直是漢王的心腹,對漢王府的大小事務,包括暗地裡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務都知之甚清。

一件件違法亂紀的事務被清查了出來,所有參與其中的漢王府中偉大小王爺,不論是郡王還是鎮國將軍,一律被責令幽禁起來。

清查工作持續了一個月,漢王府的案例都寫了幾大本,總算將他們這幾十年的是是非非都盤算了一遍。

實際上,按照大明的宗室管理,漢王府這些年雖然有許多違規的地方,但是除非造反,否則也不至於削爵,砍頭。

他們大錯也沒有多少,主要是在私軍數量,違法佔地,還有利用朝廷勞役為漢王府效力方面,侵佔了一些不屬於他們的利益。

這些事情不算什麼大事,如果不是朱瞻基要對付漢王府,甚至根本不能當做違法的證據。

但是現在朱瞻基想要對付他們,又有韓琮這個人證,小問題也就變成大問題了。

朱見注最聰明的地方是他當機立斷,見事不可為,就立即認輸。

他如此光棍地臣服,也讓朱瞻基找不到嚴懲漢王府的機會了。

二月十五,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所有的事情調查的清清楚楚,由朱見深帶著朱見注等一行,離開漢州府,前往京城面聖,等待聖裁。

三月二十,已經出行兩年多的太孫朱見深,終於又返回了應天府。

而這個時候的應天府,卻進入了大搬遷的熱鬧氛圍之中。

正統四十一年,朱瞻基眼見應天府的城市越變越大,人員越來越多,在進行工業轉移之後,頒布了教育轉移法令。

原本在應天府,已經建立了數十所大學,每所大學的學生,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

所以,光是在應天府,與大學相關的學子與教師數量,就有幾十萬人。

在夾江工業區進行大搬遷之後,現在大學也要遷出應天府,整個應天府,將只留下一所化工大學不作改變,其他各種專業的院校,都遷出應天府。

比如國子監,這所大明原本的官員儲備中心,就將轉移到應天府,北平和長安,川中,以及武昌,廣州這六大府城。

今後,凡是儒家學子,都只需就近進學,而不需要到應天府等待授官。

而其他院校,也將按照其主要職能,轉移到全國各地。

而且,所有大學都不建設在城市之中,而是在距離城市五十公里左右的水源方便之處建校,減輕城市負擔,形成獨立的教育基地。

除非與城市職能相關的專業,一律不允許建設在大城市之中。

而化工專業,這是大明目前最具優勢,而且還是其他人看著也學不會的專業,所以這門專業依舊需要保密,並且不對外宣傳。

一個化學專業,一個材料專業,沒有系統的研究和積累,即便是將化學原料賣給你,也不知道其中的成分。

這不像其他機械專業,大明即使保密,賣出了產品,其他人也能仿製。

所以對這兩門學科,保密程度也是最高的。

遷出繁華的應天府,轉移到偏遠地方的小鎮,對許多學子來說,是不樂意的。

但是,所有的大學都要遷出城市,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在朝廷的強力壓制下,所有人都只能接受這樣的安排。

就連朱見深也不理解,為何要把帝國的未來棟樑之才,一個個安排到小鎮上接受教育,而不是放在城市中。

朱瞻基的解釋是,在小鎮接受教育,可以防止學生腐化,還能降低城市的負擔。

這樣的解釋也讓大部分人能夠接受,要知道現在青樓雞寨都還是合法產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