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美麗新世界 第二十八章 野望

張瀚想要去歐洲發動革命,還必須經過大明愛國主義的教育,不會在他思想沒有定型的時候就放他過去。

所以,接下來的討論就沒有他的事兒了,而讓他旁聽著朝廷各部主官對目前大明社會構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討論。

一個家庭,人數一多,都會出現各種問題,更別說一個龐大的帝國了。

大明目前的社會非常穩定,現在有了南洋,南洲,東洲,西洲,北地的調節,國內的社會矛盾不值一提。

但是並不是說大明就沒有任何問題,相反,小問題還有很多。

不過這些問題在大明的飛速發發展過程中,並不被人們所重視和關注。

東方的老百姓,只要有一口飯吃,就不會想著造反。在如今這個大明經濟騰飛,百姓安居樂業的年代,一些小問題,影響不了大局。

但是對朝廷的統治者們來說,任何問題都要重視起來,所以才會有了議會每旬一次的例會,專門研究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立法討論。

朱瞻基今日讓大臣們討論大明社會構架的不足,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大堆來,並且許多都有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張瀚才發覺,原來自己考慮的問題還太少,太片面。

而關於重修大明律,這是一個大事件,朱瞻基今日只是提出一個開頭,大臣們需要經過多次討論,最後才能拿出一個方案。

大明律可是大明的基本憲法,但是在過去,只注重統治者的權威,並沒有以人為本。

現在,朱瞻基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國為重,並且大明律的權威要高於一般皇族特權,這等於自我限制。

所以,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在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下,絕對不敢貿然出謀劃策。

這場午朝一直開到了中午才散會,這種務虛的討論,自然不會有明確的結果出來。

不過即便如此,張瀚依舊覺得收穫多多,這種一國精英對社會整個架構和方方面面問題的分析,是他這個年輕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

這些人的經驗,對他來說,都是非常有用的。

當然,他能學到多少,其實並不在朱瞻基的考慮範圍之內。

對現在的朱瞻基來說,哪怕歐洲的問題都不過是小事,而電話和無線電報,才是真正的大事。

從三月到九月,電話機在經過他與藍煙的指導之後,已經變成了一個整體式的電話機。雖然現在的電話體積依舊不小,但是已經有了後世電話的雛形。

以目前的科技來說,程式控制電話是不可能的,但是,觸接式電話的研發卻並不難。

在馬電研究電話觸接系統的期間,藍煙就讓內務府訓練了一批工匠之女,訓練他們成為接線員。

任何一個人拿起電話,撥打的並不是對方的觸接線路,目前的線路,直接撥號,只會導致串線。

所以現在的電話通話,需要一個中轉中心,每一個電話,直接能到中轉中心,然後通過接線員,與對方的線路連接起來。

到了九月的時候,皇宮裡面已經建立起了一個中轉中心,各大衙門,包括一些主要官員的家中,都開始依次安裝線路和電話。

這只是開始,當電話普及到了每個城市,這個時候,帝國的統治將會牢不可破。

因為每一個皇帝都能直接將命令傳達到基層,任何人都不可能欺上瞞下,哪裡有災情,哪裡有造反,皇宮都能第一時間得到消息。

但是,光是安裝電話線路,就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大明朝廷就是再有錢,也需要人力物力來生產電話線,架設線路,建立交換中心,訓練足夠的人員。

按照朱瞻基的預計,最少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將電話線架到帝國的幾個主要角落,最少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將電話普及開來。

而無線電報機的作用,也不比電話弱,因為大明可不是一個大陸國家,而是一個全球國家。

大明的疆域佔據了世界的一大半,後世的美洲,澳洲,非洲南部,東南亞都是大明的疆域,這些地區,架設電話線路是不可能的,無線電報的作用將會比電話更加重要。

電話和電話關係到大明的長治久安,自然要比一個不成威脅的歐洲更加重要。

但是相對電話研發的水到渠成,無限電報機的電磁波共振反應的接受系統,卻成為了一個難關。

前世在非洲的時候,朱瞻基在研究對講機的原理的時候,了解過無線接收裝置的配置。

無線電電報收發通信系統基本事實由電阻,二極體,蜂鳴器和電池盒等一些小零件組成。

即便朱瞻基知道這些,也給了馬電思路,但是要把二極體造出來,依舊需要無數次的試驗。

馬電在少年時期就發明了電容,電容和電阻的工作原理剛好相反,對他來說不是難題。

但是真空二極體的研發,耗費了數十人幾個月的試驗,依舊進展緩慢。

因為朱瞻基只懂得二極體是電流單向通過,起一個整流的作用,但是工作原理什麼的,一竅不通。

沒有明確的研究方向,技術人員只能一點點地試驗,然後試著將這些裝置達到無線接收的目的。

這樣的試驗從配件的研發試驗到整體功能測試,需要經過的次數可能要幾千次,幾萬次,急都急不來。

從有線到無線,這不僅僅是減少了電線,而是整個工業時代的躍遷。

而如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明的統治會相應地穩定許多。

與大明的穩定相比,歐洲現在連皮毛之癬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潛在的威脅而已。

而這潛在的威脅,如今已經不堪重負,瀕臨崩潰。

中洲極西之地。下諾夫哥羅德。

這座兩百年前建立起來的城市,一直是亞歐分界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從七十年前,這裡被莫斯科公國吞併,下諾夫哥羅德更是成為了東西方交匯的重要文化中心。

斯拉夫人種的諾夫哥羅德人,一直是斯拉夫人向東方擴張的先鋒。

雖然現在這裡的整個區域依舊屬於金帳汗國,但是在金帳汗國已經被白帳佔據了大權,不管是蒙元人,還是波斯人,都在斯拉夫人的武力下臣服。

不過從四十年前,大明的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下諾夫哥羅德的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喀山的韃靼人,東南的巴什基爾人,南部的烏茲別克人,全都屈服於大明的統治,再也不像以前那樣,任由斯拉夫人為所欲為。

所以,哪怕諾夫哥羅德人明知道大明的勢力強大無比,卻也一直站在抵抗唐林三城的最前線。

不過,他們的力量太弱小了,二十年前,林三率領著五萬大軍,就直接利用火槍的優勢,佔據了他們的都城。

而到歐洲頭學到鍊鋼技術,也仿造出了火槍之後,他們第一時間,就開始了反攻。

僅僅依靠莫斯科公國的力量,他們並沒有跟唐林三城對抗的能力,而這個時候,基輔公國的頓涅茨克一帶,發現了大片的鐵礦山。

歐洲是一個礦產缺乏的大陸除了有少量的煤鐵,其他各種金屬都非常缺乏。

可是,歐洲的煤鐵只是掌握在幾個大國的手中,大部分國家,連農奴種地的鐵器農具,都屬於是奢侈品。

一座綿延幾百里的大型鐵礦,直接觸及到了立陶宛,波蘭,神聖羅馬帝國的G點。

除了匈牙利,這個被從東方驅逐到西方的民族,他們一直自認是東方人,他們跟西方人不同的是,他們的姓在前,名在後,這是西方人裡面獨一無二的。

在抵抗奧斯曼帝國的時候,他們一直是堅強的歐洲之盾,但是在面對大明的時候,他們退縮了。

何況,他們佔據的匈牙利平原,不僅是歐洲的糧倉,還佔據這羅馬尼亞的礦山。

沒有匈牙利,聯軍依舊拼湊了將近五十萬大軍,他們一路東行,憑藉人數的優勢,終於搶回了原本屬於基輔公國的頓涅茨克地區,將這座綿延幾百里的世界第一大鐵礦,佔領了下來。

而在北方,他們也集中了優勢力量,奪回了下諾夫哥羅德,甚至一直將戰線打到伏爾加河畔,佔據了大片的牧場。

可是好景不長,誰也無法相信,大明竟然有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武器,這種可以連續射擊,並且射程是原本火槍三倍的連發槍,成為了聯軍的噩夢。

將近五十萬人,面對不到七萬人,他們一敗塗地,根本沒有還手的機會。

聯軍的隊伍被徹底打殘,大量的士兵倉皇而逃,而他們手裡的武器,面對大明軍隊根本無法施展,面對自己人的時候,卻非常有效。

那些波蘭人,立陶宛人,日耳曼人才不會在乎莫斯科,基輔的人民死活。

丟失了輜重的他們從保護神變成了掠奪者,莫斯科公國和基輔公國,只要是有殘軍經過的地方,都變成了人間地獄。

不過,唐賽兒卻並沒有追趕敵軍,她甚至都沒有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