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美麗新世界 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

二月十三。宜安葬。

朱瞻基的六十六歲萬壽節過去四日,而福國公黃淵的葬禮在應天府舉行。

這次的葬禮朱瞻基親自主持,追封福郡王,以郡王之禮葬於鐘山,並且配享太廟。

這可以說是做到了一個臣子的頂端,再也沒有什麼榮耀可以相比。

當黃挺手捧父親牌位,將之供奉在皇城內的太廟正殿,更是引得無數的文武百官艷羨不已。

大明開國九十五年,如今才是「第三代」皇帝,能配享太廟的大臣不到三十人,配享正殿的更是只有十一人,而黃淵是第十二人。

太廟是皇帝一家直系的專門祭祀場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輩可享此殊榮。

一般的皇親都不夠資格,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就是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經皇帝允許也可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

此後這些大臣也能享受皇帝親自祭祀,只要後輩不是犯下謀逆大罪,基本都能保證富貴榮華。

就連黃淵的妻子芸娘也沒有想到皇上竟然能如此恩遇,一貫雲淡風輕的她,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痛哭不止。

次日,午朝之時。朱瞻基召見了從南洲歸來的其他黃氏族人,各有嘉賞。最後,黃挺順利繼承福國公爵位,三代以後遞降。

不過,如今的大明的爵位和職司已經在有意分開,黃挺雖然現在變成了福國公,但是他的職司依舊是外交部副部長。

黃軒這個外孫朱瞻基也沒有忘記,徵詢了黃家的意見之後,將他調入了下馬橋化學研究院任職。

對黃家來說,黃淵的去世如同天塌了一樣失去了一個支柱,但是對大明來說,這也不過是一件小事。

生活依舊繼續,秦淮河畔的青樓里,依舊燈紅酒綠。

對整個大明來說,如今本土蒸蒸日上,南洲安寧,東洲祥和。西洲雖然有一些戰爭,那不過是大明的軍隊在欺負人。

朝政清明,讓朱瞻基最近也省心了不少,現在他最關注的,還是西域與白人的交鋒。

說實話,朱瞻基並沒有把歐洲的白人當一回事,沒有了東洲的資源,他們局限在歐洲那疙瘩兒,這個時空是別想發展起來了。

朱瞻基故意留著他們,不是因為慈悲,只是為了給大明留一個外敵。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華夏人的內鬥能力,如果大明沒有外敵,自己人絕對會打的腦漿迸出來。

留下一個沒有多少威脅的歐洲,不僅有了一個練兵的機會,更能讓所有人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思想。

所以,他是不會去費力滅了歐洲各國的,不管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不划算。

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文明需要競爭,需要繼續發展。

沒有了外敵,朱瞻基絲毫不懷疑大明會躺在功勞簿上混吃等死。這種事情在歷史上是在太多了。

在那樣的環境下,不論政治,法律,文明,還是經濟,科技,都會停滯不前。

戰爭的爆發,往往會全方位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的發展是那種躍遷式的發展。

像後世,世界的工業,電力,科技,醫藥等等,無一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奠定的基礎。

世界上的飛機,汽車,槍支,包括工業技術的奠基,都是那個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直到了計算機時代,才算是又有一個顯著的提高。

是後來的科學家們變笨了嗎?

不是,只是因為沒有了競爭的壓力,生存的壓力。

現在因為東方對西方的壓制,朱瞻基絲毫不懷疑歐洲人會積極學習大明的先進技術,增強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是期盼他們這樣做的,只有這樣,才會讓大明的科學家們緊張起來。

如今的大明雖然在一些應用科技,應用工業方面發展的很迅速,但是這是建立在朱瞻基的有意拔苗助長上面的。

大明的工業和科技發展還非常不均衡,能造汽車,是因為朱瞻基要求的,能造蒸汽式拖拉機,柴油發動機,是因為大明的太多土地無人耕種。

但是有了如此的技術儲備,卻沒有人能想到去造坦克。

大明現在的火槍儲備已經從連發槍到了AK47式的半自動步槍,這是朱瞻基嚴格要求下,才發展到這一步的。

但是因為沒有朱瞻基的要求,大明軍隊對火炮的期待不高,所以,如今的大明火槍製造技術已經到了二戰後期,但是火炮製造技術,卻連一戰時期都沒有達到。

這還只是朱瞻基關注的方面,而在整個工業領域,這種發展的不均衡問題更加嚴重。

比如說,汽車的發動機氣缸合金耐高溫,這個在後世都屬於高科技的問題,因為朱瞻基懂得鋁合金的應用,在氣缸,活塞,活塞環的製造方面,已經能保證穩定。

可是在一個小小的橡膠油封方面,大明就保證不了質量。

因為一個小小的油封問題,如今大明的汽車,飛機質量就不能保證,飛機經常出問題。

幸虧現在是螺旋槳飛機時代,即便是飛機有一些問題,也能緊急降落,要不然,不知道會出多少事故。

這也不是那些技術人員不鑽研,而是因為整個工業體系的不完善,造成了許多短板的存在。

人們根本就沒有這方面知識的儲備基礎,你跟一個古人說電視機,他能明白是什麼東西嗎?

不過總體來說,因為有了這種不均衡的發展,大明的各行各業有了明確的目的,所以整個工業體系的填充,還是非常快的。

但是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如今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朱瞻基的積極推動下進行的。

大明如今的整個社會需求,還達不到後世的發展需求,文化知識儲備,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都還需要加強。

這比什麼都重要!

不過,朱瞻基雖然知道該往這個方向發展,要讓社會的需求與人們的追求相結合,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提升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他能知道的就是加強教育,加強宣傳。

提升社會的需求與國民的追求境界,他只知道應該擴大內需,引領社會趨勢。

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方案,他其實也不過是個半瓶水。

所以,他要留著歐洲的白人,讓他們變成一條鯰魚,不至於讓這個世界變成死水一潭。

這是外部環境,在內部,除了加強教育和宣傳,他開始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繼承人的培養方面。

二月十五,大朝會上,朱瞻基正式頒布了《大明軍隊換裝條例》,從三月開始,大明的所有軍隊將會換裝連發槍。

而原有的超過五百萬支燧發槍,除了一小部分發放給地方民兵和衙役之外,將會全部運送到大明本土以外,或者賣給大明的藩國,或者發放給東洲,南洲,西洲的百姓,讓他們能夠不需要軍隊的保護,繼續保持對當地土人的優勢。

與此同時,原本那些沒有持槍資格的商船,商隊,這次也被放寬了規定。凡是沒有案底的大明百姓,都能申辦持槍證。

這條規定遭到了不少官員的反對,他們認為槍支泛濫,會讓百姓變的難以管教。

朱瞻基當然知道後世的美國是什麼樣的,但是他想試驗一番,如果百姓的手裡有了槍支,那些貪官污吏,那些欺壓百姓的惡霸鄉紳,會不會老實一些。

因為階級的存在,哪怕如今的朱瞻基再強調吏治,一些欺壓百姓,不把百姓當人看的官員和鄉紳依舊很多。

槍支的普及,或許會從源頭上解決一些問題。因為人人的手裡有槍了,那些欺壓百姓的人就要掂量一下了。

當然,如果影響實在太壞,朱瞻基相信他有能力屆時再進行禁槍。畢竟,如今大明的軍隊還是很強大的,而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好,也沒有幾個活膩歪自己想要找死的。

四十年來,朱瞻基想要推行的政策,還沒有推行不下去的。雖然許多人反對,但是最終還是在議會得到了通過。

議會裡面的武將不少,他們對大明的軍隊實力很相信,認為不管出現什麼樣的情況,軍隊都能解決問題。

那些文官們雖然有一部分不願意,但是不敢違逆朱瞻基的旨意,最終以剛好超過三分之二的票數,通過了這個條例。

二月十六,朱瞻基接見了外交部長紅海候馬隨和副部長黃挺,詢問了關於歐洲各國之間人事和親戚關係方面的一些情況。

紅海候馬隨是曾經的蘇伊士總督馬歡的幼子,此人從小隨父親駐守蘇伊士。在馬歡修建蘇伊士運河的過程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因為從年輕時代一直在海外發展,所以他有著豐富的外交經驗和眼界。

馬歡六十四歲向朱瞻基告老還鄉,朱瞻基擢升他為紅海公,家族世襲紅海候,三代以後方才遞降,以示褒獎。

馬歡在正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