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美麗新世界 第十一章 逆反

應天府。皇宮。謹身殿。

朱瞻基坐在高高的龍椅上面,俯視著台下的朝鮮王李弘暐和王叔李瑈。

朝鮮的間諜案,因為沒有成功,所以朱瞻基連幕後到底是誰都懶得去調查了。

像這種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案子,他們兩個人為了避嫌,肯定會不遺餘力將自己身上的責任撇清。

即便是查到最後,可能也會發現,謀劃人到底是誰還有疑點。

所以朱瞻基根本不給他們分辨的機會,直接讓他們出三萬勞力,去蘇門答臘島開採石油。

而且,這次不同以往。以往的時候,大明徵召朝鮮,日本的勞力,都會給王室一些好處,然後再將剩下的酬勞給個人。

但是這次,大明不給他們任何好處,只會相應提高朝鮮勞力的報酬。

所以得到了消息,剛過完年,國王和王叔就連忙來應天府表忠誠來了。

朱瞻基需要他們的忠誠嗎?不需要!要不然,當初李弘暐舉國歸附,想要變成大明子民,朱瞻基也不會拒絕了。

朝鮮山多地少,人口眾多,一個個窮的家裡連口鍋都沒有。

這些人要是變成大明的負擔,會讓大明的老百姓生活水準下降一個檔次。

所以,只用微薄的報酬換取他們的人來創造價值,然後造福大明的老百姓,這才是硬道理。

不管朝鮮人也好,日本人也好,要變成大明人,先要接受大明的剝削,經過優勝劣汰,最後只有精英能變成大明人。

只要朱瞻基不切斷這個人才通道,朝鮮人,日本人就會自願接受這種剝削和選拔,並且為之而奮鬥。

就連朝鮮國主也想當個大明公爵就好,更別提那些老百姓有多麼羨慕大明的老百姓了。

高台的龍椅上,朱瞻基再次拒絕了李弘暐想要歸附大明的提議,說道:「如今朝鮮百姓大多不會大明話,也就文武大臣會書寫,所以只有大臣們才符合入籍標準。但是朝鮮離開他們,豈不是亂成一團,所以在朝鮮百姓會說大明話以前,我們是不會要的。」

「陛下,朝鮮百姓困苦,還望陛下垂憐。」

朱瞻基說道:「再困苦也不是你們妄想竊取我們技術的理由。朕心情好,不想跟你們計較。不過,朕蹇義你們多看看專利法,知識產權保護法,要不然,以後面對朕的大軍,你們再說冤屈,朕可是不會心軟的。」

李弘暐跪在地上不起,哭泣說道:「陛下,如今朝鮮國力微弱,這些年向上國貢獻了超過五十萬勞力,如今國內民壯缺乏,就連婦女都要下地幹活。這一次又要出三萬民壯,實乃力不從心啊!」

朱瞻基的臉板了下來,厲聲說道:「你朝鮮人口近千萬,男丁足有四五百萬,即便去掉老人,孩子,也有兩三百萬,你現在跟我說沒人?」

李弘暐不敢再說,只能俯首哭泣。

其實朱瞻基很清楚,自己的確讓朝鮮現在苦不堪言了。雖然這些年他抽調的朝鮮人口只有五十萬不到,但是逃到大明境內的朝鮮人也為數不少。

這些人寧願前往通古斯城這樣的苦寒之地,也不願留在朝鮮。

更重要的是,朱瞻基要的民壯必須是年輕人,也就是十六歲到二十五歲之間的。

而這些人的缺失,讓朝鮮的人口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孩子數量減少,老人增多,他們根本看不到未來。

朱瞻基裝作悲天憫人地嘆了口氣說道:「朕也體諒你們朝鮮之難,這次徵召令後,五年之內,朕不再徵召民壯了。」

李弘暐叩首泣道:「小王多謝陛下!」

朝鮮是大明的藩屬,國王需要大明皇帝冊封。而且藩王比親王還要低一等,與郡王平級。李弘暐自稱小王比外臣,外王更能表示親近。

朱瞻基察覺到了他的小心思,想著把他們坑這麼狠,也該給一些好處。「黑羊王朝年前進獻了十個二八少女,朕這皇宮裡面的女人已經夠多了,特意賞賜你們一人一個,今後當用心辦事,不可再有不臣之心。」

李弘暐與李瑈都連忙拜倒:「小王不敢……」

阿拉伯少女對朱瞻基不稀奇,但是對朝鮮人來說,還是比較少見的。

而且朱瞻基的賞賜又有不同的意味,這女人回到了朝鮮,是能作為護身符使用的。

李瑈這個時候沒有王叔的氣勢了,在朱瞻基面前,他保持的非常低調,跟在李弘暐後面亦步亦趨。

這個傢伙一股陰沉氣他格外不爽,不過,為了給李弘暐增加一個對手,讓朝鮮繼續亂下去,就暫且放過他吧。

中午,朱瞻基留他們兩人吃了午飯,這對他們來說,又是極大的榮幸。一頓飯,讓他們對進獻三萬勞力,也不覺得很心疼了。

午飯之後,國防部那邊轉來了胡順的電報,原本為了節省成本,一般的電報都只是隻字片語。

但是這一次,胡順卻足足書寫了兩百字,詳細地描述了鄭宏的不臣之心。

朱瞻基看了電報之後,吩咐說道:「將以往胡順的彙報電報全部抽調出來,看看這件事他到底是公心私心。其次,命令通政司,咨情司分別調查始末,兩日內彙報上來。再,將河中總督府其他勛貴,將領,資料彙報上來。」

河中總督府是帝國的西大門,鄭家雖然在哪裡已經駐守了三代,但是朱瞻基也並不是就失去了對那裡的控制。

要說鄭宏有些私心,朱瞻基相信,但是說他有不臣之心,朱瞻基又不信了。

何況,一個公爵,一個帝國的總督,也不是僅憑一個參謀的隻言片語,就能隨便扳倒的。

哪怕鄭宏的確有不臣之心,也不能鼓勵以下犯上。否則,這以後的規矩就會亂套了。

這胡順,若真是一片公心還好,要是跟鄭宏有私怨,公報私仇,那就留不得了。

下午,朱瞻基參加了大明正統四十年的絲綢行會的行業大會。

如今大明的各行各業,只要是成規模的,都有自己的行會,比如,絲綢,茶葉,瓷器等等。

除了鋼鐵行會等少數幾個行會依舊被控制在內務府的手中,其他大部分行會都已經放開了控制,內務府只負責監管和約束,不參與具體經營和影響。

這種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讓市場自我調節,雖然會誕生出一些行業霸主,但是,只要朝廷把控住平衡,是有利於行業發展的。

真要讓內務府將所有的事情都操心,都參與,只會給行業發展套上枷鎖。

不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國家還是放開的好,只要不讓他們失去控制,亂不起來。

在這個官本制度的國家,再大的商人,再大的行業霸主,也抵不過皇帝的一句話。

當然,因為這些放開,如今各地出現了不少官商勾結的事,特別是一些官員直接參与進了商業行為,讓這個市場也失去了一些公平。

但是與此同時,勛貴階層雖然沒有資格參與行業規矩的制定,卻有參與貿易的權力,所以,他們與官員階級形成了上下游的關係。

如今的內務府就像是大明的商務部,只是自己也負責礦產,石油等方面的經營,還有商業銀行控制在內務府的手中,直屬皇家權力範圍。

而下遊行業裡面,文官和普通商人主要負責生產環節,而勛貴階層和他們控制的商人階層負責貿易環節。

兩方相互妥協,相互遏制,再加上內務府的調節,所以,目前還是能保持平衡的。

朱瞻基的參加並沒有讓這些商人們覺得震驚,因為這幾十年來,朱瞻基為了鼓勵工業發展,經常出席各種商業行會。

而且,每年都會挑選出一些有貢獻的商戶,工匠授予他們榮譽勛爵的稱號。

如今的大明雖然算不上勛貴滿街走,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一些低級的官員,勛貴,也並不是那麼具有威懾力了。

許多百姓只要有上進心的,都鼓足了精神,爭取也要跨入這個行列。

這裡面不得不提的就是教育普及化。

正統元年,朱瞻基正式執政的第一年,就正式頒布了《大明義務教育律》。

這套法規規定了所有的大明子民,不分男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並且在各地開辦了官辦的男校和女校。

六歲到八歲階段的大明孩子,免費開始入學接受三年義務教育。

這三年裡面,所有孩子都接受國語,數學,自然地理,格物四門教育。

國語從最開始學習拼音,簡單識字,能閱讀一篇簡單文章。

數學要學會簡單的加減乘除,能算清簡單的賬目。

自然地理方面,要了解各地的氣候特徵,自然現象,不同土地的最佳種植作物。

而格物方面,則是要讓所有的孩子懂得簡單工具的製作和利用,包括一些科學原理。

正統元年,全國建立了大約一千五百所基礎學校,這些學校的老師都是普通的士子和秀才擔任。

所有的士子,在考上舉人之前,都必須要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