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四十七章 移民規劃

八月初十,在前往東洲探尋的人員回來二十天之後,關於艦隊人員的封賞,才全部整理了出來。

五百多個部落的歸附,這是特大功勛,價值兩千多萬兩白銀的收益,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視的玉米,土豆,紅薯,辣椒,橡膠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帶功勞。

當六部整理出來這些功績,並且根據相應的制度作出相應的嘉賞記功的時候,朱瞻基卻直接將這份嘉獎重新釐定。

運回橡膠,紅薯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為特大功,帶回兩千萬多萬兩白銀的收益,是大功,至於五百多個部落的歸附,卻被列為小功。

而關於艦隊各級人員的金銀獎勵,功勛獎勵,升職獎勵,則沒有改動。

這讓大部分大臣不滿,認為朱瞻基分不清輕重。在這個時代,朝廷文官重視虛名的程度,依舊超過了實際利益。

但是朱瞻基卻不會理他們的這種標準,直接在早朝上說道:「玉米,土豆,紅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帶耕種,如此作物,可以讓我大明永無饑荒,如何不能列為大功?至於東洲土著歸附,只是名譽上的歸附,他們大部分人連我大明話都不會說,如何能說他們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後記功,當以實際利益為準,其他虛名,一概不理。」

大臣們見勸不過朱瞻基,還將此事告於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後當以太孫意見為準。」

蹇義,呂震等人無奈,只能又回來勸朱瞻基,認為名分大於利益,一個天朝上國,不應以實際利益作為評價標準,這會讓百姓變的趨利。

兩邊的意見不一,禮部和吏部直接封駁了朱瞻基的聖旨,並要求在大朝會上進行廷議。

朱瞻基卻變的強硬無比,堅持讓內閣撰寫封賞誥文,並且發布在了第二日的報紙上。

如今的報紙經過了一年多的發展,從最開始的半月刊,變成了五日一刊。而且,從最開始的虧損,現在變得收支平衡。

這主要就是各地廣告費用大增,這些廣告費,補足了人員耗費和紙張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廣告的效果,許多做了廣告的商品都供不應求。那些民間的商會,現在做廣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捨得花錢的還是各大勛貴,他們現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們一起前往南洲,為了招人,他們最捨得花錢。

雖然各家的封地還沒有確定,但是這次分封的標準,卻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經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裡,主要就是沿海地帶有牧場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離水源的遠近,土地被分成三個等級。

南洲根據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塊,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這十七家宗室是從朱元璋時期封的親王府,加上靖江王府,還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這個趙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親王,他們之中又分出來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們內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負責監督和協調。

在他們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萬里,差不多也就是兩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級土地,換成三等土地,還要增加兩倍,也就是變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這片土地上,大明免徵五年稅賦,五年以後,視收益開始收稅,不過也只是十抽一。與此同時,處於管理地位的親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親王府對地盤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沒有管理許可權,他們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譽管理權。

稅收是按照,土地收益,養殖收益來計,這不包括土地上的礦產。所有的礦產,所有權屬於朝廷,土地的主人負責開發,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稅。

而且,他們只能挖礦,所有的提煉要交給朝廷,由當地的官員負責組建工坊,內監負責交易。

另外,朝廷還要負責每一家的生產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礦,還要負責提供挖礦的工具。

除了人,等於朝廷要承擔其最開始的起步階段的投入。

這幾百家勛貴,雖然每隔一級,地盤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幾百里的土地,而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們的。

朝廷會用這些稅收建立三級管理政府,一為總督府,負責整個南洲治安保護。

然後還有十七個州府,負責每個王爺地盤上的各種管理。最後,是一個縣治為主的最低級管理體系,負責當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產,農業,稅賦,負責協調區域之間的矛盾,內監負責商業領域,控制進出口。然後海軍直屬總督府,以各大港口為基地,負責維護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並沒有陸軍。因為這片土地沒有外敵,僅有幾十萬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對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從大明帶去一支三千人的護衛,整個南洲沒有了任何軍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嚴禁任何王府發展自己的勢力,護衛人數不能超過三千。

這也是為了防止以後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為了讓南洲得到最大化的開發,還不得到破壞,朱瞻基推出了南洲開發指南一書。

南洲除了南方和東部的少數地區種植糧食,實行糧食自給自足之外,大部分區域都劃成了牧場。

在這份開發指南裡面,明確提出了將南洲建設成為大明的軍馬基地,羊毛基地,礦產基地。

而且還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並且要求在西北一帶,也實行保護草場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糧食一直源源不斷地往內地運,糧食是不缺的。

因為不缺糧食,造成了糧價低廉,讓種地無錢可賺,也相應地減少了土地兼并。

當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如今的大明商業發展迅速,商業的利益遠遠超過了土地帶來的利益。

再加上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東南一帶,中原一帶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執行最有力的時期,後世中國的人口譜系的格局,實際上就是大明時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紀,大部分人都還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往事。

只不過,朱元璋時期的移民是殘忍的,絲毫不體諒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樂時期,特別是近些年,朝廷經費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驛站,沿途到處都是。

拿到移民貼的老百姓,不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顧,抵達目的地之後,還能得到免費的糧食和種子,工具。

樹挪死,人挪活。當能夠獲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戶的時候,百姓能夠爆發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來的這三年,不算唐賽兒他們這些從山東移民到極西的四萬人,從山東,山西各地,遷移到東北奴兒干都司,北海(貝加爾湖)一帶的百姓就超過了二十萬。

而人口更多的東南一帶,往東番(灣灣),呂宋,婆羅洲,星城,舊港,馬魯古(香料群島)移民的百姓超過了百萬。

大明人口已經超過了六千萬,移民走的百姓還是少數,也是當地的窮人。

他們的移民離開,朱瞻基並不會擔心讓大明空心化,反而因為不少窮人的離開,讓當地少了許多地方矛盾。

這次南洲移民開發,僅僅是海軍就要派過去五萬,超過一半的海軍,都是從陸軍轉到海軍的。

朱棣西征歸來之後,大批的將士都面臨無仗可打的境地。

他們是軍戶,只能打仗,這樣的時候,進入海軍,並且在南洲獲得大片的土地,成了他們的一個好出路。

他們這些暫時不會脫離海軍轄制,由朝廷支付軍費,在南洲駐守三年,未來可以選擇全家移民南洲,或者回到國內。

他們還只是第一批,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陸軍轉入海軍。不管是南洲,歐羅巴,南亞,還是東洲,都需要大量的海軍將士駐守。

相反,大明境內卻因為沒有敵人,需要不了那麼多軍人。

在這個時代,大明的軍隊就要開始走向精簡化,專業化,精銳化。

在朱棣與朱瞻基禪讓大典之前的這段時間,大明各地都沸騰不已,他們不是因為皇帝的更換,而是因為軍隊要從陸軍轉入海軍。

而各大王府也都在徵召更多的人隨他們一起前往南洲,他們用各種手段,各種優惠條件來吸引百姓跟他們走。

除了朝廷的底線不能破,許多王府承諾給百姓的優惠條件已經幾乎與朝廷持平。

只要有人願意跟他們走,在那裡落腳生根,這些人,以後就是財富。

所以他們哪怕沒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也能因為人口的多少,獲得快慢不一的發展。

但是,許多王府還是比較保守的,激進的只是少部分。因為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會被分到那一片區域。

如果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