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四十章 金錢與軍權

東洲帶回來了大量金銀,除了有少部分獎賞將士,農師,內侍,其他的大部分都被收入內庫。

這也是有講究的,國庫與內庫是分開核算,船隻的製造,艦隊的開銷,當初都是內庫出的銀子,收穫大部分自然也要入內庫。

但是內庫不能將所有便宜占完,所以即便外廷沒有出力,也要分國庫一部分,然後用之於民。

不過,如今的內庫除了實物,基本上所有的金銀,全部都存入了大明銀行,記入了皇家的賬戶。

可以這麼說,如今的大明,內庫一直都是比國庫富裕。

哪怕前些年貿易規模沒有這麼大的時候,內庫也比國庫富裕的多。

下西洋,北征蒙元,包括哪裡有了天災人禍,每一次內庫都是要出大部分銀子的。

因為大明的國庫,從來沒有充實過。

也就這幾年,朱瞻基出海帶回來的大批金銀,通過銀行調節金銀,減少了貪腐,國庫的資金才從入不敷出變的略有盈餘。

要問現在全大明權勢最大的大臣是誰,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蹇義。

蹇義身為吏部尚書,管理天下官員,身為宗人令,管理天下宗室,身為議長,主持朝廷會議。

不管從哪方面來說,都沒有一個大臣能比得上他。

但是若是要問,全大明最有權的大臣是誰,則所有人都會說出另一個名字:陳瑄。

陳瑄算不上朱棣的近臣,靖難之役時,他是建文帝的人。在朱棣打到長江之時,才投降,然後獲封平江伯。

等於說,他雖然抓住了從龍之功的尾巴,卻因為排位較低,一直被排除在近臣之外。

而且他的運氣也算不上好,他能力出眾,曾經統率天下大半水師,要是一直留在水師,朱瞻基改制海軍的時候,他是當仁不讓的海軍總督。

但是,他在永樂十年被調到淮安,治理黃河,淮河,總督天下漕運。

漕運總督在原本的歷史上,算得上一個緊要官職。可是這一世,朱瞻基大力發展海運,運河雖然疏浚通了,卻因為不必往北方運糧,導致了漕運並不興旺。

永樂十四年,朱瞻基想起了他,將他從漕運總督調到京城擔任大明銀行總督。

當時的大明銀行初建,這個職位一點也不起眼,陳瑄當時還認為這是貶諦,都有辭官的念頭了。

他是灰心喪氣地接任了大明銀行總督一職,在他看來,大明銀行不管運營,雖然管著戶部發展銀行,皇家商業銀行,那兩家卻不必聽他的,沒有半點實權。

但是,大明銀行雖然不管運營,只管金銀幣轉運,以及在全國建立的二十個金庫,但是這可是管著全天下的錢財啊!

銀行發展越好,發展的越大,他手裡的權力也就越大。

永樂十八年,朱瞻基出海歸來,開始清查銀行舊賬,禁止民間金銀轉運。

從那以後,天下各處設卡,查收金銀,而且錦衣衛,內監,咨情司同時出動,調查各地交易情況。

也就是說,超過一百銀幣的交易,就要提供銀行金銀票存根。想做生意,可以,你只能通過銀行交易,以銀行的金銀票為證。

任何人,都不能攜帶超過一千銀幣的現金出門。天下商業盡歸銀行來負責金銀流通,任何人也不能逃稅。

對於這個舉措,老百姓拍手叫好,因為他們手裡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金銀。

對那些地主的影響也不大,反正他們大部分金銀都埋在地下。

對商人的影響雖然很大,但是他們要跟內監做生意,想要參與海外貿易,就只能乖乖聽話。

官員們因為一開始增加了許多工作,比較抱怨,但是朝廷的國庫因為商稅迅速充實起來了,他們的反對之聲也就逐漸平息了。

而且,金銀都存進銀行了,銀行的財富越來越驚人。朝廷做什麼事,都能通過戶部發展銀行來調集銀子,不僅不怕沒錢,還省了許多麻煩。

銀行的作用讓越來越多的人見識到了銀行的威力,無數商人也慢慢地學會了從銀行借款來給付貨款,並且百分之十二的年息,比起民間借貸來低了好幾倍。

到了這個時候,人人都羨慕起陳瑄來,甚至不少人還將他稱作財神爺。

蹇義官職雖然最大,但是他做錯事的時候,其他的官員也敢指著他的鼻子罵,還不止一次。一些清高之人,甚至還以此為榮。

而陳瑄呢?幾乎沒有一個人敢得罪他。不管是商人,還是地方官員,在他面前都要低聲下氣。

在某些方面,他比戶部尚書夏元吉,還要讓那些官員害怕。

如今朝廷實行財政支出預算方案,夏元吉雖然掌管財物分配,但是卻也不敢卡著不給。

但是銀行這邊獨立運行,任何大臣都管不到大明銀行,金銀通過銀行調運,全部都是陳瑄說了算,所有人只能巴結著他。

當然,他這些年遭受的彈劾也是最多的,是個人就想把他弄下台。

因為他可是武將,不是文臣。

陳瑄原本是漕運總督,如今這個銀行總督掌管天下內陸河道金銀轉運,驛站,轉運司的獨立衙門,還有一支專門的押運隊伍。

隨著銀行的擴大,網點的增多,金銀轉運的工作越來越多,這個隊伍也就越來越大。

永樂二十年春節之前統計,銀行官員現在已經超過一萬,職員超過五萬,而直屬的押運隊伍有六百多條河船,人員超過五萬。

現在全大明,就屬銀行的職員最多,直接管轄押運隊人數最多,權力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官員和將領。

所以,文臣們想要把陳瑄弄下去,就連武將勛貴們也都冷眼旁觀,因為一個個都對他嫉妒不已。

沐昕這個原本的銀行副總督,跟隨朱棣出征的時候,開心不已,因為戰功,他這個駙馬都尉如今還獲封了一個侯爵,可以傳給後代。

回到大明之後,他可是頗為得意,但是現實卻讓他傻眼了。

他根本沒有想到,銀行現在發展成為了僅次於內監的天下第二大衙門。陳瑄這個平江伯,成為了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甚至要把這個之一去掉。

最近一段時間,他顧不得享受,一心投入到了對銀行的運作了解之中,想要從眾分一部分權過來。

他這個侯爵,駙馬都尉不過是虛名,沒幾個人會在乎他,可是銀行副總督這個位置,卻是人人巴結啊!

陳瑄倒也不敢設什麼障礙,因為沐昕本來就是專門負責陸路的金銀轉運,同時也負責全國巡視查賬的。

而且他跟自己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想跟自己爭,還是先把權力從接替他任務的廣恩伯劉才手裡要回來再說。

劉才這個人是個老實人,因為口吃,顯得孤言寡語,跟誰都沒有太深的交際。他是那種一根筋的人,作戰勇猛,獲封廣恩伯。

因為嘴笨,第一次北征的時候,還被朱棣怪罪,削去了爵位。

不過後來朱棣自己都過意不去,又把爵位賞給了他,卻一直沒有重用了。

沐昕出征以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太孫將他找了出來,負責銀行查賬和陸運金銀。

但是,陳瑄後來看明白了,太孫看重的就是劉才這個人不會營私結黨,也就不敢貪腐。

從那以後,陳瑄明白了自己應該怎麼做才對。

他不僅不能貪,還要做一個孤臣。只有這樣,他這個位置才會坐的穩,只要太孫殿下看重他,任誰也彈劾不了自己。

他在朝中本來就盟友不多,只有豐城侯李彬與他關係莫逆。

他們兩人是一同上陣殺敵,出生入死,一同治理海疆,後又結為兒女親家的扯不開的緊密關係。

但是除了李彬,他與其他同袍都逐漸疏遠,向孤臣的方向發展。

朱瞻基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當初回來大明以後,雖然銀行的發展不盡人意,但是他也沒有想過換了陳瑄這個銀行總督。

想要坐這個位置,就必須要當一個孤臣。

而且,陳瑄能力出眾,雖然沒有什麼建設性的管理才能,交給他的工作,他都能不打折扣地完成。

這以後,再多的人彈劾陳瑄,朱瞻基都留中不發,其他人逐漸也就知道了朱瞻基要保陳瑄的態度。

陳瑄的權力雖然大,但是他現在當了孤臣。而且他手下的那些押運軍原本許多都是驛卒,經過訓練也沒有上過戰場。

他們都是聽命行事,跟陳瑄這個高高在上的銀行總督不可能有太深的感情,指望這些人跟他造反,是不可能的。

再多人彈劾,只要他不貪,不徇私,朱瞻基就會保他一輩子。

因為種種原因,陳瑄現在成為了大明最為特殊的官員,除了受朱瞻基直接管理,沒有任何人能約束他。

論勢力,他的管轄範圍比任何人都大,管的人比任何人都多。

整個大明,也就內監的人數比三家銀行多,但是內監系統是個龐大系統,光是首領大太監都有二十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