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篳路藍縷 第一百三十九章 東南不同

七月初一之後,不論是朱棣,還是朱瞻基都不肯上朝,也都不肯出來主事。

但是到了七月二十二這一天,爺孫倆卻一起出宮,來到了閱江樓碼頭,迎接返航的東洲艦隊。

朱瞻基迎接他們,是因為他們是自己派出去的,而且他們在東洲的收穫,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必須要給他們這個榮耀。

而朱棣前來,純粹就是為了這一百多噸金銀。

在封建時代,特別是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美洲的金銀還沒有被開發出來的時候,這麼多的金銀絕對是一筆大數字。

從遠古時期,到秦漢時期,甚至到唐宋時期,整個世界的金銀數量都非常短缺。

以宋代為例,當時不僅金銀短缺,連銅也短缺。鑄幣用的銅不足,以至於民間的銅器,那都是價值不菲。

錢幣跟不上流通的需要,不僅金銀銅,絲帛,布匹,就連鐵錢也流通於世。

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

「交子」的出現,是東方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東方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元代以來,大批的民間金銀流失,更多的被蒙元人掠奪,修建寺廟,鑄造銅器。

民間貨幣的極度缺乏,紙幣的不被認可,讓民間貿易重新回到了以貨易貨的時代。

明初的貨幣短缺是非常嚴重的,不要說民間貿易了,就連官員俸祿,也都是發米。

也就這幾年北明山銅礦開發,海外貿易頻繁,運回了大量金銀,才緩解了一部分金銀短缺問題。

當然,這裡面最大的優勢是杜絕了民間金銀轉運和交易,全部利用銀行來調節,才能真正緩解金銀短缺問題。

因為東方的老百姓,實在是窮怕了,太喜歡存錢了。

不僅僅是老百姓,就連那些商人,也都喜歡在家中囤積大量金銀,導致大部分金銀被埋在地下。

有了銀行調節,金銀都必須通過銀行流通,這才真正緩解了貨幣短缺問題。

但是,銀行的貨幣雖然多,卻被分散開來。像這樣將近兩百萬兩黃金擺在一起,還有兩倍的白銀,即便是朱棣,也沒有親眼見過。

閱江樓碼頭的盛況,相比半個多月前朱棣回來的時候,規格降低了不少。但是皇上和太孫親自迎接,這裡的安保依舊非常嚴格。

朱棣和朱瞻基雖然親自到碼頭迎接,卻不是一開始就來,而是等艦隊全部從船上下來,在碼頭上擺好了方陣,才姍姍來遲。

海軍,陸軍代表,所有的內侍,官員們加起來近萬人。除了船上必要的留守人員,按照不同的身份,分列成不同的方陣。

在他們的身後,才是一萬來自東洲大地上各個部落的代表。

大明雖然經常可以見到異族,但是像這樣一下子來一萬人,還是讓不少看熱鬧的百姓感到震驚。

而更震驚的還是這些印第安人,他們最繁華的城市特諾奇蒂特蘭,庫斯科,不過是只有大明皇宮大小的城市。

看到這漫無邊際的巨大城市,看到這密密麻麻的人群,每個人的身上都穿著精美的衣服,他們如何能不震撼。

當他們踏足在碼頭上平整的水泥地面,不少人就忍不住摸了摸這地面到底是怎麼修建的。

當朱棣與朱瞻基乘坐龍輦來到碼頭上,他們不用大明的通事介紹也知道,他們這些人的王,已經到了。

相比八匹純白高頭大馬拉著金碧輝煌,像一座宮殿的龍輦,庫斯科原本的王維拉科查登時覺得,他的那需要八十個人才能抬起來的肩輦,醜陋的如同小孩子的玩具。

美洲兩大王國,阿茲特克王國,庫斯科王國,他們是所有來賓裡面地位最高的。

因為美洲其他土著,只能算是部落,只有他們兩個國家,才有了國家的雛形。

阿茲特克因為開始與大明的作對,被易信殺了不少人,特別是後來死屍造成的鼠疫,讓他們的人口下降了一半以上。

現在他們必須依靠大明,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阿茲特克這個國家,本來就是三家部落的聯盟,幾十年來,他們南征北戰,打壓了不少民族,才將地盤擴大到後世的墨西哥城周邊。

在其他小部落投靠大明之後,他們要是不投靠,就有亡國的可能。

而庫斯科王國就是印加帝國的前身,他們的首領維拉科查也算是個賢君。

而且印加帝國與阿茲特克不同,他們的強勢已經有一百多年。這個國家是沒有沒有私人財富的,所有的人,包括財物全部都屬於國王。

也就是說,一個國王,可以對管轄的平民,包括貴族予取予奪。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當維拉科查臣服之後,他們的平民才會將全國各地積存狹隘的金銀,全部主動地交出來。

當然,候顯沒有竭澤而漁,他指定朱瞻基是想要發展東洲大陸的,所以掠取的是一些浮財,沒有動他們的根基。

而且在東洲的一年多時間裡,除了專心培育橡膠樹,金雞納樹,就是教會當地人更多的技能。

這也讓候顯成為南美印第安人心目中的神。

維拉科查他們將候顯當做神,但是現在,他們心目中的神,卻拜倒在其他人的面前。

禮炮聲響起,七聲禮炮是君王迎接功臣的最高禮節。

印第安人在跟大明人接觸的兩年時間裡,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些大明的實力。

他們不再將火槍和火炮的響聲當做天神發怒,但是在這樣莊嚴肅穆的時刻,突然聽到炮聲,依舊惶惶不安。

然後,碼頭上,數百鼓手,鑼手,和嗩吶手組成的樂隊開始演奏,這雄渾的音樂聲響起,不少印第安人都被迷住了。

朱棣和朱瞻基下車,所有人跪倒在朱棣和朱瞻基的面前,包括那些依舊處於目不暇接狀態中的印第安人。

三拜九叩的大禮之後,朱棣親自上前扶起了候顯,而朱瞻基上前扶起了易信。

他們兩人一去三年,圓滿完成了朱瞻基賦予的任務,而且還超額完成。現在帶回來了這一萬印第安人,幾乎將整個美洲的土著部落一網打盡。

這些人來到大明,接觸到大明先進的文明,回去了以後,自然會因此向大明學習。

那個時候,再派出官員前去教導他們,事半功倍。

候顯是內臣,見禮之後,就跟在了朱棣的身邊,而易信是武將,這個時候依舊只能跟手下待在一起。

朱棣今日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像一個普通老翁一樣,與一幫將領一一見禮,不時還笑呵呵地拍打著將士的手臂,勉勵幾句。

昨日晚間,艦隊就已經抵達了新江口水寨,今天上午才進城。

他們抵達新江口水寨的時候,就得到了消息,皇上已經下了禪讓詔書,而議長蹇義也已經接了。

只不過,太孫殿下卻一辭詔書,如今還沒有答應。

但是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因為這已經代表了權力的順利過渡。

不管在什麼時代,禪讓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皇位的交接,也就意味著權力的更迭。不僅僅是皇位的更迭,更是新舊勢力的更迭。

這種新舊勢力的碰撞,才是最危險的。

不過朱棣跟朱瞻基之間,卻有一個歷朝歷代都沒有的優勢,那就是朱棣西征。

朱棣西征,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三年的西征給了朱瞻基足夠的時間,將大明社稷牢牢控制住。

朱瞻基已經將朝廷控制住了,軍隊現在也都聽他的,朱棣回來之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這才是禪讓的主要原因。

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就不存在新舊勢力的更迭,少了內耗。

所以,他們今日都一直很在意朱棣的情緒,不知道這位強勢的大帝,到底是不是真心退位。

現在看到朱棣情緒頗好,他們的心全部放了下來。

雖然太孫殿下一辭皇位,但是事不過三,到了第三次的時候,殿下一定會身登大寶。

易信身為朱瞻基的嫡系,在這個時候,自然是非常開心的。

在人群的後方,楊道的心情也平靜了許多。

昨日剛到新江口,父親楊士奇就派人聯繫上了他。

對朝廷的局勢,對朱瞻基和朱棣的性格,他自然比楊道清楚的多。

雖然朱棣回來以後要禪讓,一開始也讓他震驚不已,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這其中的環節。

朱棣讓朱瞻基監國,朱瞻基幹的太好,將所有人都收為己用。

朱棣回來以後,應天府的大變樣,官員的離心,他一方面覺得這個國家他都快不認識了,一方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他年輕十歲,肯定不會接受自己被架空,他會拉攏中間勢力,打壓屬於太孫的勢力,搶回權力。

但是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